剛卯

剛卯

剛卯佩在身上用作避邪的飾物。依等級用玉、犀、象牙、金或桃木製成,長形四方體,有孔可穿繩,四面皆刻有文字,多為驅鬼愕疫等辭,首句常作“正月剛卯既央”,因稱剛卯。流行於漢代,自皇帝、諸侯王至士人莫不佩戴。與另一種印“嚴卯”合稱“雙卯”。王莽曾一度禁止。至魏晉時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剛卯
  • 外文名:gāngmǎo
簡介,書籍記載,歷史演化,來源,漢代,

簡介

剛卯佩在身上用作避邪的飾物。依等級用玉、犀、象牙、金或桃木製成,長形四方體,有孔可穿繩,四面皆刻有文字,多為驅鬼愕疫等辭,首句常作“正月剛卯既央”,因稱剛卯。流行於漢代,自皇帝、諸侯王至士人莫不佩戴。與另一種印“嚴卯”合稱“雙卯”。王莽曾一度禁止。至魏晉時廢。

書籍記載

《漢書·王莽傳》“正月剛卯”顏師古注引服虔曰:“剛卯,以正月卯日作佩之,長三寸,廣一寸,四方,或用玉,或用金,或用桃,著革帶佩之。”晉灼曰:“剛卯長一寸,廣五分,四方。當中央從穿作孔,以采絲葺其底,如冠纓頭蕤。刻其上面,作兩行書,文曰‘正月剛卯既央,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莫我敢當。’”元方回《五月初三日雨寒痰嗽》詩:“佩符豈有玉剛卯,挑藥久無金錯刀。”參閱明陶宗儀《輟耕錄.剛卯》。
補充說法:古玉器名。是用玉、金或核桃為料,製成的長方柱狀物玉護符,中有貫孔。因制於正月卯日,故稱剛卯。掛在革帶上佩用,是護符的一種。剛卯的四面各有八個字,作兩行書寫。剛卯大約開始出現於西漢後期,王莽時曾一度廢止,東漢時又恢復使用,漢以後又廢除不用。
補充資料:《漢書·王莽傳》:“夫劉之為字,卯,金刀也。正月剛卯,金刀之利不得行。”
《後漢書·志第三十·輿服下》也有記載,但稱剛卯為印:“佩雙印,長寸二分,方六分。……..諸侯王以下以絝赤絲蕤,滕絝各如其印質。~~~~~~~凡六十六字。”
其中與晉灼所說有別的:既央為既決,順爾固伏為慎爾周伏。
明·郎瑛在《七修類稿·卷四十五》中有“剛卯”一節,其描述為:“漢有剛卯。正月作而佩之。按《說文》曰。(亥殳) 【音開】 改大剛卯以逐精鬼者。據此。則如宋人立春日戴春勝春幡之事。又按《野客叢書》曰。剛者強也。卯者劉也。正月佩之。尊國姓也。兼而論之。乃欲尊王而辟邪爾。故《王莽傳》曰。正月剛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據此。是欲滅漢之意。其制。服虔曰。剛卯以正月卯日作。長三寸。廣一寸四分。或用玉、用金。或用桃。著革帶佩之。今有玉在者。其一面曰正月剛卯。晉灼曰。剛卯長一寸。廣五分。四方。當中央從穿作孔。以采絲葺其底。如冠纓頭蕤。刻其四面。作兩行書。文曰。正月剛卯既央。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役剛癉。莫我敢當。其一銘曰。疾日嚴卯。帝令夔化。順爾固仗。化茲靈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庶役剛癉。莫我敢當。余嘗得一玉嚴卯。然按大小及文。卻如晉說。但疾日作疫曰。夔化作夔龍。靈殳作靈昌。而字文皆有古法。非今俗書也。意者。服乃漢人。而所說與物不類。何也。思許叔重曰。大剛卯。則知有小者也。是服所言。特為大者。乃前漢之物。其文之異。或當時有省文者爾。不然。何後漢《輿服志》所說。卻與予所得者相脗合邪。是音之所注。乃後漢之物。予之所有小者也。嚴非亦剛之意耶。嗚呼。一物之微。在漢已有不同。注者故各有異。後人不見其物。不會諸說。安知義耶。” 但值得注意的是,明刻本並沒有此篇,疑為清人所添。
附漢代極相關其前後尺度變化,以便從規格上首先鑑別雙卯的真偽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時,一尺約23.1cm
漢時,一尺大約21.35至23.75cm間有所變化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約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漢代最被認同的尺度為1寸合今天的2.33CM,所以,換算今天所見的雙卯尺寸,可按此標準。
上述“長一寸,廣五分”(2.33CM*1.15CM)屬於雙卯後期形制,人們出於佩戴方便,逐漸縮小尺寸。而所有論述中的尺寸,最小也只此規格了,大者三寸。

歷史演化

來源

剛卯是由商周的方柱形玉管退化而來的,商周的方柱形玉管又是由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琮形管直接演化,因而剛卯繼承了琮形管“外方內圓”的特徵,具有長方柱體的外形。後世有仿品,但於漢代風格迥然不同。所謂八面體、圓柱體的漢剛卯、嚴卯兼屬贗品。

漢代

漢代剛卯、嚴卯均作小方柱形,自皇帝、諸侯王至士人莫不佩戴。依等級用玉、犀、象牙、金或桃木製成,長形四方體,中有貫孔,可穿繩,四面皆刻有文字,多為驅鬼愕疫等辭。一般長約2厘米,寬約1厘米。一般每面8字,共32字,也有第一面10字,余面共8字的。另外,漢代剛卯所用字型為殳書秦代八書之一,一種刻在兵器上的特殊文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