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詩歌群

利川詩歌群

利川詩人群是繼鶴峰作家群之後崛起的又一支文學新軍。遠離名利場,在詩歌的長河裡暢快自由地生活,詩歌讓他們變得精神富有。

基本介紹

利川詩歌群介紹,利川詩人群介紹,牟倫揚,鄭世平,何澤勛,唐旭,朱啟學,利川詩歌作品介紹,《狼之夜哭》,《行走在邊緣》,《最後的行者》,《涅槃之歌》,

利川詩歌群介紹

清江源頭,有利之川,文脈傳承,詩潮湧動。
中國的新詩發端於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的新風似乎並沒有吹進利川這個艽野之地。
利川新詩的先聲大致要追溯到抗日戰爭時期。這個時期,詩人就是戰士,詩歌就是號角。牟倫揚作為著名的戰地記者和抗日詩人,是這一時期利川詩人的傑出代表。牟倫揚一生作品甚多,現存有《我們的宣言》《用生命築起城牆》《太行山的子弟兵》《絞繩架下的婚禮》等。鄧拓說他的詩:“是同天地一樣長久的永生的詩,這樣的詩人才是真正的詩人,這樣的詩人才是永生的。”
1982年,利川詩人野夫、蘇家橋、二三子等飲酒歸來,激情未退,於是“密謀”組織詩社。時值8月,故取名“剝棗”,典出《詩經》“八月剝棗”。“剝”通“撲”,“剝棗”即打棗子。
據利川市作協主席田赤介紹,在隨後的6年裡,“剝棗”發展社員50餘人,堅持出版油印本《剝棗》50餘冊,在利川連續兩年舉辦了全省範圍的“清江民族詩會”,迎來利川新詩創作的第一波高峰,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湖北的詩歌運動。那個年代,文學青年吃香,找對象都占優勢,大家都以是“剝棗”中人而自豪。
剝棗詩社其興也勃,其亡也速。1988年1月,劉明昌等人又組織了浣影詩社,內部印刷《浣影詩刊》4期,詩社存續了三年多時間。詩社較有代表的詩人有張雁、冉勇、張興國、陳勝、譚鳳鳴、譚明華等人。作為組織者,劉明昌不僅每個季度都要組織活動,而且在詩歌寫作上佳作頻出,每年都會在國家級、省級刊物上發表詩歌,其他成員也佳作迭出,聚會交流和朗誦成為每次活動的必備環節。冉勇和張興國今天已經分別成為香港《文匯報》和廣東衛視的名記者。
上世紀90年代末期,詩人何澤勛組織成立了巴山詩社,曾舉辦過“巴山杯”詩歌大賽。這個時期,文學熱開始“退燒”,詩社成立不到兩年,就匆匆結束了。
2009年,朱啟學、陳卓、唐旭、諾源等人發起成立了風痕詩社,並在兩年間迅速聚攏分散的詩歌愛好者,並編輯出版了《清江詩叢》第一輯。風痕詩社的成員真正來自於民間,他們的詩歌屬於真正的底層創作,但有一種學習學院派、靠近學院派的味道。他們關心日常生活和自我感受,注重細節,聯想豐富,想像奇特,頗具張力。
2012年,利川市詩歌協會成立,並於當年聯合利川市人大、市環保局、市旅遊局等倡導舉辦了全國性的清江詩會。這是一場“以環保的名義,向詩歌致敬”的活動,來自北京、武漢、成都、珠海等地的著名詩人峭岩、劉濱、楊秀武、方良聘、谷未黃、李更及詩歌評論家朱先樹等120多人前來參加詩會。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陳建功、中國詩歌學會副主席程步濤、著名詩人徐敬亞發來賀信。這是一屆詩歌的盛會,也是一屆環保的盛會,詩人們盡情在清江源頭討論詩歌、創作詩歌、朗誦詩歌,那是一個多年不復見到的詩歌之夜。
我州著名作家王月聖先生在《風生水起的利川詩苑》一文中說:“我欽佩他們守望文化傳統本色、堅持創作自由意識、追求生活夢想,並不企求名利的文學精神。”

利川詩人群介紹

牟倫揚

牟倫揚,(1919—1943)筆名司馬軍城,湖北省利川汪營人。著名戰地記者、革命烈士、抗日詩人。“七·七”事變後,他離開學校奔赴延安,被分配到《抗敵報》(《晉察冀日報》前身)任編輯、記者,寫下大量富有戰鬥氣息的戰地通訊、雜文和詩篇。他還兼任報社自衛隊隊長和印刷廠廠長,經常帶領報社全體人員打游擊。後到《救國報》任編輯,輾轉長城內外,在戰鬥的炮火硝煙中辦報,還兼冀東全區文藝性民眾組織“新長城社”的理事和刊物《新長城》的主編。又調任《救國報》(燕國版)主編。後在日軍包圍中突圍時犧牲。1982年,國家民政部追認牟為烈士。
倫揚,利川汪營鎮人。1934年考入恩施湖北省立十三中學,半年後考入武漢群化中學高中部學習。牟自幼喜詩文,常以“居身不使百塵染,立志直與青雲齊”自勉。
1937年“七·七”事變後,牟倫揚懷揣抗日救國熱情,獨自離校赴延安,入陝北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 1938年2月轉入陝北公學十一隊學習,曾多次聆聽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教誨。同年5月赴山西五台山任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抗敵報》(《晉察冀日報》前身)編輯、記者。其時,鄧拓任該報社社長兼總編輯。牟倫揚在《抗敵報》工作四年期間,兼任報社自衛隊隊長和印刷廠廠長,除經常帶領報社全體同志打游擊外,還編印《報社生活》。在極端艱苦的“反掃蕩”戰鬥環境中,他奮筆疾書,寫下了大量反映抗日根據地軍民戰鬥生活的戰地通訊、雜文和詩篇,深為根據地軍民所喜愛。
1942年,牟倫揚調往冀東任《救國報》主編,同時兼任冀東全區民眾文藝組織“新長城社”理事和《新長城》主編,立志使“文藝不要只像長在河邊的梨花,而要像灤河裡的浪花;不但給人們藝術上的享受,而且要使人們的感情卷進這個鬥爭的浪花里來”。數月後,他被調往冀熱遼區黨委五地委,任《救國報》燕山版主編。
1943年4月7日,牟倫揚所在部隊在豐潤的官屯附近被日軍重重包圍,激戰突圍中,他不幸中彈犧牲,時年24歲。牟倫揚一生作品甚多,現存有《我們的宣言》、《世界是我們的》、《用生命築起城牆》、《太行山的子弟兵》、《絞繩架下的婚禮》等。鄧拓說他的詩“是同天地一樣長久的永生的詩,這樣的詩人才是真正的詩人,這樣的詩人才是永生的。”
牟倫揚以筆為武器,為抗戰而吶喊,激勵根據地軍民英勇抗擊日寇,恰似毛澤東同志評價丁玲那樣:“纖筆一支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其英名長存晉察冀大地,其功勳與天地同在。1982年12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追認牟倫揚為革命烈士。

鄭世平

土家野夫又名野夫,本名鄭世平,(1962年- )出生於湖北恩施中國自由作家,發表詩 歌,散文,報告文學,小說,論文,劇本等約一百多萬字。2006年獲“第三代詩人回顧展”之“傑出貢獻獎”,2009年獲“2009當代漢語貢獻 獎”,2010年1月,《江上的母親》獲 2010台北國際書展非小說類大獎,是中國首位作家獲得此獎項。2013年第十一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散文家提名。曾做了幾年出版,野夫又進入了編劇的行當,先是擔當了電影玉觀音》的製片策劃,紀錄片《關注末代匠人——正在消失的職業》總製片人等,接著又親自擔當《父親的戰爭》編劇目前在雲南生活、寫作。
利川詩歌群
土家野夫出生於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縣級市)邊遠村莊。1978年考進湖北民族學院中文系開始詩歌創作。1982年組織成立鄂西第一個民間詩歌社團“剝棗詩社”,並與省作協聯合在利川組織召開兩次全省性的“清江民族詩會”,開始使用“野夫”作為筆名,近年偶爾也在網上自稱“土家野夫”。1985年擔任湖北省青年詩歌學會常務理事。根據作家章詒和描述:土家野夫在“十六歲寫下血書:不考上武大此生誓不為人。他在鄂西土生土長,視武漢大學為教育聖地”。1986年插班考進武漢大學中文系,組建湖北省“後現代詩人沙龍”,出版詩集《狼之夜哭》。在武漢大學學習期間,曾受業於易中天受到賞識,成為亦師亦友入室弟子。1988年大學畢業後,分配到海南省海口市公安局政治處工作。第二年退出警界。1990年以泄露國家機密罪獲刑六年。1995年減刑出獄。服刑期間,父親癌症去世;出獄之後,母親投江自殺,屍骨無存。1996年正月,到北京謀生成立民營書商。他的恩師易中天曾將其早期的作品《閒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交由野夫所經營出版社出版,幫忙他出獄之後生活立足。隨後野夫逐漸以自由撰稿人身份,專心從事著作。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北京創辦圖書公司,成為全國民營書業十大策劃人。2009年6月成為香港《亞洲周刊》封面人物並被連續報導兩次。野夫是一個灑脫的人,常年在外漂泊,北京、大理海南等地是他常去的地方,但每到一處都無法呆久,不僅為了尋找靈感和素材,更因為自己喜歡那種無拘無束的生活,目前在雲南自由生活、寫作。

何澤勛

何澤勛:土家族,七九年六月生,湖北利川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湖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恩施州青聯第一屆委員、恩施州民族研究學會常務理事、巴文化研究會會員、利川市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長、利川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利川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利川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利川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利川市詩歌協會主席。 著有詩集《何澤勛詩詞選》《月明沙溪》《隨意煙雨》《采一朵夢給你》《隨風》《聽雪如斯》《最後的行者》《行走在邊緣》《涅槃之歌》,主編有書籍《風之痕》、《利川旅遊詩詞選》、《守望龍船調》、《利川旅遊指南》、《土家族研究》。曾主編報紙《旅遊·探險》、雜誌《儒商》。
利川詩歌群
何澤勛越來越將視角聚焦於自我,那些具有很高辨識度的、意蘊明確的象徵物像越來越少,個人心靈的痕跡,意蘊複雜微妙的因素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從發展軌跡來看,何澤勛越來越自覺地立足於心靈和探索心靈的深邃之處,而這種對心靈深邃之處的探索,既是對心靈的不懈延展和提升,同時又與個體在當下的物質環境中的生存狀況這一問題的複雜性相匹配。於是,那些由纖毫畢現的身外物像顯現為“心電圖”式筆觸的詩歌作品,既開啟、引發、延伸了讀者的深層生命感受,也顯現了他本人對作為生存世界綜合體的圖像的真切生命感受,並且成為何澤勛創作中最鮮明的個性符號。

唐旭

唐旭 1980年1月出生,《三峽都市報》專職新聞記者。利川市金點子策劃有限公司總策劃、利川市旅遊發展促進會理事、利川市攝影家協會理事、恩施州戶外運動協會副秘書長、利川市旅遊探險研究協會副秘書長、利川市梟狼車友會秘書長、利川市風痕詩社秘書長、利川市作家協會會員。迄今為止,已在各級公開媒體發表了約300萬字的新聞作品及文學作品,其攝影作品多次參賽並獲獎。
利川詩歌群
一個從農村出來的人,在鋼筋水泥的城市居住久了,就開始懷舊。寧靜的山野,清亮的小河,古老的村莊,憨厚的鄉親,交織成一幅風情畫,深深烙印在腦海里。懷念故鄉的時候,便找來一壺苞谷酒,把自己全身灌醉。
最近,我老是做夢,夢裡全是故鄉、故人、故事。我想,在城市遊走的我,只不過是行屍走肉罷了,我的魂魄一定棲居在故鄉的某棵樹上,它等著我葉落歸根,皈依故土。
鄂西過去有趕屍一說,無論生者客死何處,死後一定要招魂故鄉。而我,一生都走在回鄉的路上,永不停息。詩人的天職,就是還鄉。

朱啟學

朱啟學,男,土家族,畢業於湖北民族學院園藝系,風痕詩社發起人之一,風痕詩社首任社長。
我一直以來堅持詩歌創作和探索,以古典、婉約、抒情風格為主。形式上主張還原文字的象形內涵,呈現文字的原生態特徵。嘗試寫一種風一樣的詩歌,讓詩歌文字的外延無限開放又無限內斂,力求最大限度的挖掘文字的表現力,達到詩歌語言本身的多元化;力求讓詩歌文字遊走在多線和無線的張力中,讓詩歌的意象搖曳於有形和無形的氛圍里,達到在同一首詩歌中呈現婉約的愛情、靈動的哲理、或是對低俗的揚棄;力求一詩一世界的表現力,它可以是輕風,它可以是狂風,它可以是一片羽毛,它可以是一把刀劍……
意識形態上認同周易里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理念,力求在這個陰陽共存的宇宙、相互消長的世界,努力挖掘物質和精神世界哲學層面的規律,用詩歌來揭示天使或惡魔的表象或是本源。認為紛繁的世界裡,深邃而模糊的海洋下,詩人多在天使和惡魔這條一線之隔的線上行走,用他們的真實體驗來詮釋物象,悟出真理,啟迪心靈。認為詩人是努力透視世間物象而尋求精神救贖的人,詩人的終極目標是神示真理的世界,以啟更多人的心靈。
對於現代詩歌,我認為可以是平民化的,也可以是高貴的,她可以是快餐也可以是象牙,就為有頓快餐而感到滿足,也為不可企及的高貴而仰望。詩歌對於我來說是一個完美的角落,它完全可以用來存放我的肉身和心靈。
利川詩歌群

利川詩歌作品介紹

《狼之夜哭》

根據北京當代漢語研究所2009年5月9日公告: “土家野夫是一位優秀的詩人、作家。在古體/當代詩歌、散文、小說等領域均有建樹。”“土家野夫的文章,承接古風,呼應民國,延續20世紀80年代,經過了20世 紀90年代的磨洗,在21世紀的今天愈發珍貴。”“在漢語、文體、歷史與情感之間,找到了最穩固的平衡點。”部份土家野夫作品無法在中國公開發表,流傳於網 絡,或由海外出版商出版。作家章詒和在為土家野夫散文集《江上的母親》書所作序言自稱為土家野夫的冬粉。
利川詩歌群
有一本2010年出版、原價僅為28元的散文集《塵世·輓歌》,被炒到近百元。台灣版的書名叫《江上的母親》,獲2010年台北國際書展非小說類大獎,是大陸作家首獲此殊榮。一本出版不久的書,一面世即告售罄,卻未能再版,堪稱奇書。
恩師易中天聯評野夫:巴山楚地多蠻野;恨海情天出丈夫。

《行走在邊緣》

圖書信息
利川詩歌群
書名:行走在邊緣
作者:何澤勛
出版單位: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5月
由於詩詞創作是通過情感與形象的藝術途徑,記載了人們生存與思維的方式。因此,就不能不具有普遍和重要的文化學的涵義,從而可以潛移默化地升華讀者的思想素質、道德情操和審美水準。這樣就為提高整個民族的精神世界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聽雪如斯》是青年詩人何澤勛的第三部作品集,收入了許多意象精緻優美的詩詞作品能引起讀者豐富的聯想和視覺美感。“夜色將闌/讓明月占取/梧桐深院”(《暗香》),“遠山朦朧/山頭駐/兩三朵浮雲/數縷炊煙腳底/流水繞孤村/阡陌雞犬相聞/雕檐上/梁燕舞紛紛”(《南浦》),這些意象組合表現出表面“悖理”實則“有序”的特徵。何澤勛儘量在兩個本質上不盡相同的事物間尋覓某一暫時的相同點,從而將邏輯上相隔甚遠的意象出人意料的焊接在一起。因此,作為讀者必須首先調整自己的視角才能真正進入詩詞的意象世界。

《最後的行者》

圖書信息
利川詩歌群
書名:最後的行者
作者:何澤勛
出版單位: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5月
“求佛”是何澤勛近期詩作中的一個新意象。三十而立,他們這一代人在社會轉型的夾縫中兜兜轉轉,不紅不黑,再浪漫的人,都不可能無視社會現實,無視生存的壓力。於是,有的人“覺悟”了,爭先恐後地擠上唯利是圖的獨木橋;有的人幻滅了,以醇酒女人自娛。這不是一個詩歌的時代,但對真正的詩人來說,這又是一個極其珍貴的年代,這個轉型的時代,蘊藏著真正的詩歌。眾所周知,每次社會變革、每一次集體的獨立思考都會帶來詩風的轉折。風起雲湧的“五四運動”,奠定了新詩的基礎;七十年代,苦悶的知青們在山雨欲來的“文革”末期,確立了朦朧詩的江湖地位。現在重讀早期的朦朧詩,我們不僅驚嘆他們詩歌技術的嫻熟,更佩服他們思想深度。
所幸,何澤勛是一個詩人,還是一個有著傳統時代的詩人,因此他雖然知道“覺悟”了有更好的“錢途”,但他仍保持著詩人的良知;雖然他有一些幻滅,但他仍堅持著用詩人的眼睛去追求真理。正如他宣稱“當一切幻滅,我不會徘徊在你的城市”,他在歷史轉折時期,重走當年北島們的探索之路,以求禪悟道的姿態,完成了詩風的轉折。

《涅槃之歌》

圖書信息
利川詩歌群
書名:涅槃之歌
作者:何澤勛
出版單位: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1月
采一朵夢給你這句詩,出自集中那首《情殤》:情冢中/我羽化成蝶/破土而出/巴山雨來時/采一朵夢給你。從詩題和內容看,情緒有點兒低沉,或者說是哀怨。這與作者(這裡暫且不稱他詩人)後記中所述有些合拍。為一個曾經令人心痛的她“結束”一段故事,也算是給仍在心中已有歸宿的她的一個誠摯的祝福!該詩結尾說:有風的夜/我撲向燃燒的燭/那一滴淚珠滾下/血紅血紅的。這可不是“卻話巴山夜雨時”的那支燭了:刻骨銘心的情感,真的就是這樣讓人超越時空、不懼生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