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托馬斯·哈代所著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列王》充分顯示了詩人馳騁筆墨的才華和過人的想像力。哈代曾說,他是有憾於歐洲大陸的作家在寫拿破崙戰爭時,往往忽視了英國在這場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才憤而提筆的。這部篇幅浩瀚的詩劇共分3部,19章,133場,分別發表於1903年、1906年和1908年。這部洋洋大觀的詩劇運用了3種文體:散文、無韻詩和有韻詩。散文多用以描寫各幕場景,無韻詩用於對白,所占的比例最大。它吸收了古希臘悲劇、荷馬史詩以及莎士比亞的歷史劇(尤其是《亨利四世》與《亨利五世》)和雪萊的詩劇《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的特點,全劇戲中有戲,在人間舞台上還創造了一個神靈的世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列王
  • 創作年代:20世紀初
  • 作者:托馬斯·哈代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作者概況,背景,評價,

基本信息

書籍作者:HenryBellamann
圖書出版社:TheSunDialPress
圖書品相:8成品相
庫存量:1本
圖書售價:168.00元
圖書類別:民國舊書
圖書標籤:民國舊書HenryDial列王
上書時間:2009-06-13
出版時間:1946-01

內容簡介

《列王》是一部以戰爭為題材的史詩劇,其創作目的在於通過對歷史上巨大災難的探索,考察人類的生存狀況.《列王》不僅展現了拿破崙戰爭的恢宏和相關歷史人物的命運,而且通過超越塵世的上界精靈,以無韻詩體傳達了19世紀思想界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因此,《列王》是對人類思想成果的檢視和對現實人生的全方位考察。

作者概況

托馬斯·哈代,英國詩人、小說家。他是橫跨兩個世紀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創作以小說為主,繼承和發揚了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傳統;晚年以其出色的詩歌開拓了英國20世紀的文學。
1840年6月2日哈代生於英國西南部的多塞特郡,毗鄰多塞特郡大荒原,這裡的自然環境日後成了哈代作品的主要背景。他的父親是石匠,但愛好音樂。父母都重視對哈代的文化教育。1856年哈代離開學校,給一名建築師當學徒,後為建築師助理,司教堂修復。建築論文曾獲英國皇家建築學會獎。有音樂、繪畫及語言才能,通古希臘文及拉丁文。在哲學、文學和自然科學方面有廣博學識。受當時科學重大發現進化論影響,在宗教方面成為懷疑論者。
1862年前往倫敦,任建築繪圖員,並在倫敦大學進修語言,開始文學創作。
1867年因健康問題返回故鄉。最初寫作詩歌,後因無緣發表,改事小說創作。成名作是他的第四部小說《遠離塵囂》(1874)。從此,他放棄建築職業,致力於小說創作。1867-1868年完成第一部小說《窮人與貴婦》,但未能出版。首次發表的小說是《計出無奈》(1871)。接著發表《綠林蔭下》(1872)、《一雙湛藍的眼睛》(1873),開始了以威塞克斯(Wessex)為背景的一系列鄉土小說的寫作。
1878年發表《還鄉》,寫游苔莎嫁給在巴黎當過鑽石店經理的青年姚伯,幻想丈夫能帶她離開荒原,後因種種誤會和不幸夜間出走,失足落水而亡,最後姚伯因得不到鄉親的諒解和支持而事業難成,當了傳教士。一些評論家認為《還鄉》是他最出色的作品。另一部重要作品是《卡斯特橋市長》(1886),這是他唯一不以農村為背景的小說,寫失業的打草工亨查德酒醉後賣掉了妻女,醒後悔恨,從此發憤,成了糧商,當了市長,妻子攜女歸來,但不久與合伙人吵翻,妻子去世,賣妻醜史被揭發,事業失敗,女兒被生父領走,他孑然死於荒原草棚。
《德伯家的苔絲》(1891)是他最優秀的小說,寫出身貧苦的少女苔絲被本家惡少亞雷·德伯姦污,後在牛奶場當了擠奶工,不久與牧師之子克萊相愛、結婚,新婚夜坦誠地向克萊講了往事,結果遭棄,最後她殺死亞雷,被判絞刑。小說發表後被指責有違道德。《無名的裘德》(1896)招致更強烈的攻擊,小說寫孤兒裘德原想上大學、做牧師,後與表妹相愛同居,觸犯了禮俗,為世不容,表妹最終回到丈夫身邊,他則酗酒而死。激烈的攻擊使哈代發誓再不寫小說,自此全力作詩,發表了《威塞克斯詩集》(1898)、《今昔詩篇》(1901)等8個詩集。此外還有《林地居民》(1887)等許多長篇小說和4個短篇小說集。對家鄉一帶語言、習俗和生活方式的熟稔和生動表現使他的小說充滿活力。他的作品往往帶有宿命論的悲劇色彩。
1903年——1908年哈代關於拿破崙戰爭的三卷詩劇《列王》問世,主要用無韻詩寫成。除描寫史實外,還有一些插曲,述說韋塞克斯農民對戰爭的態度以及神明對世事的評論。哈代認為支配宇宙的是一種不知善惡、冷酷無情、沒有知覺的“內在意志”,它的衝動幾乎總是造成災難。1910年,哈代被授予殊勛勳章。1912年哈代的妻子去世。雖然他們婚後生活似乎並不幸福,他還是深感憂傷並將它寫進了組詩《舊日火焰的痕跡》,其中包括一些感人至深的作品,如《聲音》和《旅途之後》。
1914年與他的秘書F·E·達格代爾結婚,後者在他死後寫有他的傳記。1928年1月11日,哈代在多塞特多切斯特去世後,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按照他的遺願,他的心臟安葬在他的出生地附近的斯廷斯福德教堂墓地。哈代至今仍是擁有最多讀者的維多利亞時代小說家之一。

背景

為人間歌頌和祈求和平:做了二千年的祈禱之後.我們得到的竟是毒氣!最後必須一提的是他的《列王》。《列王》是哈代以"史詩劇"為名寫成的詩劇,他融詩歌與戲劇於一爐,把他的詩歌藝術推向了新的高峰。
1903年,《列王》的第一部出版,不論是內容方面還是形式方面,它在英國文學史上享有非同一般的地位和聲譽。早在哈代的童年時代,當第一次見到《戰爭史話》這本刊物時,他就被拿破崙手下整齊的士兵行列的插圖吸引住了.幼小的心靈中就萌發了對拿破崙戰爭的興趣。後來在遊歷歐洲大陸時,曾幾次親臨滑鐵盧古戰場實地觀察,蒐集素材。哈代最初把詩劇定名為《痛苦掙扎中的歐洲》,後來才改為《列王》。《列王》充分顯示了詩人馳騁筆墨的才華和過人的想像力。哈代曾說,他是有憾於歐洲大陸的作家在寫拿破崙戰爭時,往往忽視了英國在這場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才憤而提筆的。這部篇幅浩瀚的詩劇共分3部,19章,133場,分別發表於1903年、1906年和1908年。
這部洋洋大觀的詩劇。旨在說明人世間的一切都完全操縱在"無處不在的意志"即"宇宙"之手,不僅飽嘗戰禍之苦的芸芸眾生渾渾噩噩,連統帥千軍萬馬的將領,如拿破崙等叱吒風雲的人物,也都是受宇宙主宰的傀儡。因此,這部史詩劇實際上是哈代以範圍更廣、內容更加豐富的歷史事件為素材,更明確、更系統地闡明他對人生的看法。

評價

《列王》各部相繼問世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和好評.連大西洋彼岸的美國也頻頻傳來熱烈的喝彩聲,使它成了一部與俄國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互相映輝的文學巨著。這部原只供案頭誦讀的詩劇,居然也被搬上舞台,公開演出,引起了同樣的轟動,從而把哈代推上了榮譽的頂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