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被害人量刑參與問題研究

刑事被害人量刑參與問題研究

被害人的權益保障,是一個國家人權保障的重要內容。作為犯罪行為的直接侵害對象,沒有人會比被害人更關注刑罰的裁量。因此,允許被害人參與量刑程式,並通過發表量刑意見對法官量刑施加一定的影響尤為必要,在當前我國法院量刑改革大背景下,如何讓被害人參與量刑成為法學界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基於被害人有參與量刑的強烈願望之邏輯判斷,雷連莉著的《刑事被害人量刑參與問題研究》著力圍繞被害人程式上如何參與量刑程式、實體方面如何影響法官量刑這一主旨,按照先討論基礎原理、提出問題再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運用被害人學、訴訟法學、刑法學等多學科理論,採用理論抽象法、比較分析法以及實證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對被害人量刑參與展開研究。在理論層面,探討了被害人量刑參與的內涵以及被害人量刑參與的內在動因和外在功能,總結了被害人在量刑程式中歷史地位的變遷及規律,考察了域外各主要國家被害人量刑參與的做法及啟示;在實踐層面,通過對我國被害人量刑參與的現狀進行考察,充分揭示了其存在的主要問題,並對其產生的原因進行了一定深度的分析,同時提出了我國被害人量刑參與所需訴訟環境的最佳化策略。在此基礎上,從程式和實體相結合的角度提出了被害人量刑參與的具體對策和建議,並提出了被害人有效量刑參與的保障措施和救濟途徑。

基本介紹

  • 書名:刑事被害人量刑參與問題研究
  • 出版社: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 頁數:246頁
  • 開本:32
  • 品牌: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 作者:雷連莉
  • 出版日期:2014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6205556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雷連莉著的《刑事被害人量刑參與問題研究》通過對被害人量刑參與的定義、特徵、功能等基礎理論進行研究,能填補量刑程式領域被害人研究的缺失,進一步豐富和發展被害人學理論,提升公眾對量刑程式中被害人權益保護的理性認識;同時,通過對被害人在量刑程式中歷史地位之變遷規律進行歸納總結,對域外國家被害人量刑參與做法進行比較考察,能為我國量刑改革提供寶貴的經驗與成功啟示,為完善我國司法程式之社會正義原則,建設民主的訴訟提供理論支撐。

作者簡介

雷連莉,女,漢族,1978年9月出生,雲南威信人,博士,湖南省青年骨幹教師培養對象。2013年6月畢業於湘潭大學法學院,獲法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刑事訴訟法學教學與研究工作,主持或參與省級以上課題多項,在《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

圖書目錄

摘要
第一章 緒論
一、選題的背景和意義
(一)選題的背景
(二)選題的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狀況述評
(一)國外研究狀況述評
(二)國內研究狀況述評
三、研究思路、主要研究方法和創新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創新之處
四、研究重點和難點
(一)研究重點
(二)研究難點
第二章 被害人量刑參與概說
一、被害人量刑參與概念界定
(一)學界觀點及評價
(二)相關概念界定
(三)被害人量刑參與定義與特徵
二、被害人量刑參與的內在動因
(一)尊嚴權利保護
(二)程式主體性訴求
(三)報仇求償心理釋解
(四)利益表達需要
三、被害人量刑參與之外在功能
(一)實現修復正義功能
(二)監督與制約功能
(三)安撫和預防功能
(四)增進裁判認同功能
第三章 被害人量刑參與之歷史與現實考察
一、被害人在量刑程式中地位之歷史變遷
(一)私訴壟斷時期(古代至中世紀):刑罰裁決者
(二)公訴壟斷時期(中世紀到近代):從刑罰請求者到刑罰無關者
(三)現代起訴制度時期:刑罰影響者
二、域外國家被害人量刑參與之比較考察
(一)對當事人主義訴訟中被害人量刑參與的考察
(二)對職權主義訴訟中被害人量刑參與的考察
(三)對混合式訴訟中被害人量刑參與的考察
(四)比較評析與啟示
三、我國被害人量刑參與之現實考量
(一)被害人量刑參與之理論爭議及評價
(二)被害人量刑參與之相關立法
(三)被害人量刑參與之實踐探索
第四章 我國被害人量刑參與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我國被害人量刑參與存在的問題
(一)參與範圍太狹窄
(二)參與渠道不通暢
(三)參與程式不健全
(四)參與結果被異化
(五)參與態度不積極
二、我國被害人量刑參與存在問題之原因
(一)傳統法律思想的影響
(二)刑事法律關係二元模式的制約
(三)量刑過程封閉性的限制
(四)量刑基準的缺失
(五)量刑參與相關保障權利不完善
(六)被害人自身因素的局限
第五章 我國被害人量刑參與訴訟生態之最佳化
一、確立多元的訴訟指導理念
(一)恢復性司法理念與報應型司法理念之比較
(二)恢復性司法理念與被害人量刑參與
(三)被害人量刑參與與訴訟理念的應有關係
二、設立提升被害人地位的雙三角刑事訴訟結構
(一)從三方結構、四方結構、四極結構到雙三角結構
(二)雙三角結構對被害人量刑參與的意義
(三)雙三角結構下被害人量刑參與的可行性
三、建構定罪量刑分離的審判程式
(一)定罪程式與量刑程式的區別
(二)定罪量刑程式的模式
(三)適用我國的模式選擇
四、建立科學的量刑主體法律關係
(一)被害人量刑參與與被告人量刑參與
(二)被害人量刑參與與檢察機關量刑參與
(三)被害人量刑參與與法官量刑
五、培育理性的被害人量刑參與文化
(一)被害人量刑參與意識
(二)被害人量刑參與能力
第六章 我國被害人量刑參與的程式構建
一、量刑意見提出機制
(一)量刑意見的提出主體
(二)量刑意見的提出時間
(三)量刑意見的提出方式
(四)量刑意見的具體內容
(五)量刑意見的基本形式
二、量刑辯論機制
(一)量刑辯論的原則
(二)量刑辯論的主體
(三)量刑辯論的時間
(四)量刑辯論的內容
(五)量刑辯論的順序
三、量刑說理機制
(一)量刑說理的主體
(二)量刑說理的標準
(三)量刑說理的內容
(四)量刑說理的路徑
(五)量刑說理的載體
第七章 我國被害人量刑參與之實體影響
一、被害人量刑意見與罪刑均衡原則的關係
(一)罪刑均衡原則的理論蘊涵
(二)被害人量刑意見對實現罪刑均衡原則的意義
(三)罪刑均衡原則下被害人量刑意見的限度
二、被害人量刑意見對法官量刑的具體影響
(一)被害人特性與法官量刑
(二)被害人主觀感受與法官量刑
(三)被害人物質利益驅動與法官量刑
三、被害人量刑意見與量刑基準的確定
(一)被害人量刑意見與量刑基準的關係
(二)對現有量刑基準立法的評價
(三)量刑基準立法規定的完善
第八章 被害人量刑參與之保障與救濟
一、被害人量刑參與的保障措施
(一)被害人人身安全保護
(二)被害人知情權告知
(三)被害人律師訴訟代理
(四)被害人法律援助
(五)被害人社會援助
二、被害人量刑參與之救濟途徑
(一)被害人程式性救濟的內涵
(二)被害人抗訴請求制度
(三)被害人有限抗訴制度
(四)被害人再審申訴制度
結語
附錄A:刑事被害人量刑意見書格式樣本(建議稿)
附錄B:刑事被害人量刑參與實施細則(建議稿)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