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身字

切身字是漢字發展史上一種比較特殊的用字現象,其多用於翻譯外來文獻特別是佛經陀羅尼時遇到漢語中沒有對應的音節而臨時採用的一種臨時變通記錄外來音節的用字方法。這種方法從中古時期開始廣泛使用,在我們傳世漢文典籍與出土漢文文獻中廣泛存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切身字
關於反切的產生,歷來爭議頗多,爭議的焦點集中在反切是中國固有還是外力作用產生,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反切是否起源於漢語中的二合音、徐言、急言等。持源於二合音觀點的最早見於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藝文二》卷十五:“然古語已有二聲合為一字者,如‘不可’為‘叵’、‘何不’為‘盍’、‘如是’為‘尓’、‘而已’為‘耳’、‘之乎’為‘諸’之類,似西域二合之音,蓋切字之源也。”宋人鄭樵、清人顧炎武也認同這種觀點。顧炎武說的更明白,“反切之語,自漢以上即已有之。”他在前人所列舉的相關例子的基礎上又考得數十條二合音的例子(見《音論下·反切之始》)。此外,清人戴震認為“反切之興,本於徐言、急言、雙生疊韻”(見《聲韻考》卷一《反切之始(附考)》)。
現在趨於一致的觀點是,二合音、徐言、急言的現象屬於漢字字音的自然分解,它們和反切注音有著本質的區別。趙蔭棠先生說:“周秦至漢所有之合音,乃天然的。漢代以後之反切,而是人為的。這個人為的反切,非有外力不能產生。”(《等韻源流》1957年第9頁)王力先生也說:“單憑自然產生的二合音,並不能發展為反切。”(《中國語文》1963年第4期320頁)漢字字音的自然分解與拼合,只能表明反切之類的注音方法有產生的可能,但是可能產生並不等於已經產生。在反切產生以前,人們一直習慣於用直音等方法注音,根本沒有能夠自覺地把字音進行分解和拼合。反切的真正產生,是在漢字的語音具有可分析性的基礎上,受梵文、吐火羅文等拼音文字的啟發而產生。
切身字的產生是在反切成為既定事實的基礎之上而產生的,不可能更早,因此,從理論上說,它應該在中古時期產生。這與我們所掌握的事實材料也是一致的。按照非常工整的切身字來看,最早見於南朝梁顧野王的《玉篇·尾部》:“尾孕,尾孕切。”切身字的大量產生是在唐宋時期,在後來的《龍龕手鏡》、《字彙補》等字書中收錄較多。從這些字書的記錄來看,這些字多出自神咒或者記錄外來詞語、音節特別是梵文音節
《漢語大字典》及《龍龕手鏡》中收錄的明確標註切身字的漢字:
編號
字形
字音(反切)
字義
出處
反切上字聲紐
反切下字
韻·攝·等·呼
可否相拼
對應梵音
1
並夜
並夜切
《漢語大字典》頁106

禡·假·三·開

2
丁夜
丁夜切
自身
《漢語大字典》頁121

禡·假·三·開

3
亭夜
丁夜、亭夜切
《漢語大字典》頁124;《龍龕手鏡·亭部》

禡·假·三·開

dhya
4
名夜
名夜切
《漢語大字典》頁364;《龍龕手鏡·名部》

禡·假·三·開

5
亭單
亭單切

《漢語大字典》頁297;《龍龕手鏡·亭部》

寒·山·一·開

6
多也
多也切
《漢語大字典》頁363

馬·假·三·開

7
名養
名養切
《漢語大字典》頁364;《龍龕手鏡·名部》

養·宕·三·開

8
養多
養多切
《漢語大字典》頁364

養·宕·三·開

9
宜央
宜央切
《漢語大字典》頁397

陽·宕·三·開

10
寧壹
寧壹切
《漢語大字典》頁403;《龍龕手鏡·寧部》

質·臻·一·開

11
帝孕
帝孕切
《漢語大字典》頁428

證·會·三·開

12
卑孕
卑孕切
《漢語大字典》頁428

證·會·三·開

13
尾孕
尾孕切
初孕
《漢語大字典》頁428

證·會·三·開

va
14
尾黑
尾黑切
《漢語大字典》頁1971

德·會·一·開

15
香幽
香幽切
香氣
《漢語大字典》頁1840

幽·流·三·開

16
名也
名也切
《龍龕手鏡·名部》198

馬·假·三·開

17
亭匠
亭匠切
《龍龕手鏡·亭部》198

漾·宕·三·開

18
卑也
卑也切
《龍龕手鏡·卑部》198

馬·假·三·開

19
寧音
寧音切
《龍龕手鏡·寧部》198

侵·深·三·開

20
寧吉
寧吉切
《龍龕手鏡·寧部》199

質·臻·三·開

21
寧立
寧立切
《龍龕手鏡·寧部》199

緝·深·三·開

22
寧也
寧也切
《龍龕手鏡·寧部》199

馬·假·三·開

基於上表的研究考證,得出結論:
  1. 切身字基本上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2. 切身字基本上是用來記錄中古漢語中拼讀不出的音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