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鹽鎮

分鹽鎮

分鹽鎮,隸屬於湖北省荊州市監利縣,全鎮占地面積145.93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36503人(2017年),轄 1個居委會、15個行政村。地處湖區的分鹽鎮曾連續三年被評為“全省糧油生產、交售先進鄉鎮”,是監利縣水產養殖大鎮和湘蓮生產基地,荊江麻鴨遠銷國內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分鹽鎮
  • 外文名稱:fenye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湖北省荊州市
  • 電話區號:0716
  • 郵政區碼:433312
  • 面積:145.93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36503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
  • 車牌代碼:鄂D
分鹽鎮介紹,分鹽鎮信息,沿革,名稱由來,川鹽濟楚,農業發展,經濟發展,災後重建,名人名模,地圖信息,

分鹽鎮介紹

分鹽西靠監仙公路,南臨四湖總乾,西南距縣城36公里。 分鹽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這裡曾是洪湖革命根據地中心之一,至今還有1300名紅軍烈士的忠骨安葬在“花子橋紅軍烈士陵園”。改革開放以來,該鎮綜合效益明顯提高,水產養殖迅速發展,各項事業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進步,社會治安穩定,民眾安居樂業,分鹽人民正以嶄新的精神面貌建設發展著自己的家鄉。
地圖地圖

分鹽鎮信息

監利縣轄鎮。面積145.93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36503人(2017年)。轄1個居委會、15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分鹽。

沿革

1958年屬柳關公社,1960年並毛市、柳關公社為毛市公社後屬毛市公社,1975年析毛市公社為分鹽、毛市、福田3個公社,1984年改設分鹽區。1987年撤區並鄉,設立縣轄分鹽鎮。1996年,面積172平方千米,人口5.5萬人,轄青龍、南廟、河山、藍花、沙河,姜油、土地、彭灣、前途、大河、古墩、橫堤、永鎮、易台、分鹽、玉牛、應山、牛老、北剅、關廟、胡家、楊長、五姓、直河、回市、黃棚、桃花、南湖、八一、胭河、唐剅、扒(土尚)、排橋33個行政村和分鹽街居委會。
2004年,鎮政府駐分鹽,人口52712人,面積172平方千米,轄分鹽1個居委會和青龍、前途、南廟、河山、蘭花、沙河、姜油、土地、彭灣、大河、古墩、南胡、八一、扒旦、胭河、皇蓬、唐豆、桃花、排橋、橫堤、永鎮、易台、分鹽、中老、應山、玉牛、北剅、關廟、胡家、五姓、楊長、直河、回市33個行政村。2005年,人口54696人。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21023108:~001 121分鹽居委會 ~200 220青龍村 ~201 220前途村 ~202 220南廟村 ~203 220河山村 ~204 220蘭花村 ~205 220沙河村 ~206 220姜油村 ~207 220土地村 ~208 220彭灣村 ~209 220大河村 ~210 220古敦村 ~211 220橫堤村 ~212 220永正村 ~213 220易台村 ~214 122應山村 ~215 122裕牛村 ~216 122北蘆村 ~217 220關廟村 ~218 220胡家村 ~219 220揚長村 ~220 220五姓村 ~221 220直河村 ~222 220回市村 ~223 220南湖村 ~224 220八一村 ~225 220扒墚村 ~226 220胭河村 ~227 220皇蓬村 ~228 220唐蘆村 ~229 220桃花村 ~230 220排橋村 ~231 122分鹽村 ~232 122牛老村 ~500 220王大垸漁場

名稱由來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湖北省》載:分鹽:位於監利縣城東北24公里,分鹽河畔。傳古為鹽關,川鹽,淮鹽行銷區域以此為界,故名。作為古雲夢澤的一部分,分鹽何時成集鎮由於史無明載,不得而知,最遲在三國時已為古鹽關,這從三國吳黃武元年(222年)以“地富魚鹽,設官監辦”置監利縣可知。由於分鹽地處內荊河邊,初為臨河小村,食鹽行銷至此設碼頭,政府見有利可圖,便設鹽關進行管理,這從《明史》中曾記載在此設分鹽所五巡檢司可確證,雖然為“鹽榷之司”(巡檢所主管緝私鹽)所在地。蓋因此地川鹽銷路較好,與政府扶持的淮鹽平分秋色,並以河為界,河之北銷川鹽,河之南銷淮鹽,即川鹽至此不再東下,淮鹽亦不越此西走,故稱“分鹽”。後稱該河為分鹽河。清嘉慶年間(1820年)又在這裡設分鹽鎮巡檢司署和分鹽河河泊所,想必集鎮已成規模。另一說相傳此地曾有“應趕”“紫龍”二山,山澗多產食鹽。後經滄桑變遷,兩山淪為平地,鹽澗亦就此煙滅。後人皆稱“鹽飛走了”,於是便稱此地為“飛鹽”,後又諧音改稱“分鹽”。此外,境內有胭脂河,相傳陳友諒以此河魚充侍妾脂粉費,故名。1975年設分鹽公社,1984年改設分鹽區,1987年置分鹽鎮。
監利縣分鹽鎮衛生院監利縣分鹽鎮衛生院

川鹽濟楚

早在先秦時期,湖北地區一直用三峽地區的川鹽,而淮鹽直到宋代才行銷於此,及至明時湖廣地區淮鹽一統天下,導致川鹽滯銷,但流入該地區的川鹽並未禁絕,成為私鹽,才有設分鹽所五巡檢司於此緝私鹽的舉措。清初由於戰爭影響,淮鹽運銷一度告停滯,川鹽捲土重來,但好景不長,淮鹽到康熙、雍正年間又恢復,其中湖北地區除施鶴八縣屬行銷川鹽外,其餘全系淮鹽,據《兩淮鹽法志》、嘉慶《漢陽縣誌》及宣統《湖北通志》記載,淮鹽由江蘇儀征進入長江運抵漢口總岸,由漢口運銷湖北省九府一州,即黃州武昌漢陽安陸德安襄陽鄖陽、荊州、宜昌九府及荊門直隸州,此外嘉慶《湖北通志》卷24上《政典七·鹽法·口岸》上就有淮鹽曾運銷到監利縣朱家河的記載。鹹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建都南京,淮鹽至湖北的運道阻塞,清廷飭令川鹽濟楚,為川鹽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史稱“川鹽濟楚”。直至太平天國革命失敗,江道暢通淮鹽可以上運以後,“楚岸仍然多屬川鹽銷售,雖有淮岸之名,並未運輸至岸。”於是出現了川鹽,淮鹽並銷的局面。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沿海一帶相繼淪陷,海鹽生產備受破壞,淮鹽運輸受阻。湖南、湖北等省海鹽銷區民苦淡食,迫需靠川鹽濟銷,1939年春,國民政府令川鹽增產加運,形成歷史上第二次“川鹽濟楚”,這種局面直到抗戰後才宣告結束。
分鹽鎮工地分鹽鎮工地

農業發展

土地村位於分鹽鎮東南端,轄8個村民小組、1137人,有耕地面積1189畝。由於自然條件制約,該村人均純收入為2158元。貧困人口和貧困戶均超過全村總數的30%。
分鹽鎮美景分鹽鎮美景
荊州市已從省財政廳申請到老區建設資金660萬元,將對土地村等20個老區村進行重點扶持。已確定老區建設項目134個。主要包括老區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生產社會發展,涉及人畜飲水、農田水利、交通、教育、廣播電視、實用技術培訓等8個方面。
勵志文章
《生活只是那一杯水》
上帝給了每個人一杯水,於是,你從裡面飲出了生活。
一次回老家探親,偶遇多年未見的兒時夥伴。彼此都感到驚喜,於是便相約徹夜長談。得知她經受了許多苦難,我卻未能從她開朗的笑容中發現絲毫痕跡。她早年喪母,全靠她幫助父親把三個弟妹供上大學。後來嫁人了,又遭遇家婆病重,病癒後卻癱瘓了。丈夫是個鄉村國小教師,收入不多。她本人開始時也只是一名代課的老師,工資就更低了。為了支撐這個家,她向村里人要了人家不願耕種的田地,下課以後就去侍弄,自己吃不完的還可以拿到市場上賣。晚上不但要備課,照顧家婆,還要安頓兩個年幼的孩子。我還聽說,再忙再累,她也沒有因為家而拖累工作、學習。她的學生評比年年第一,有空的時候,她還會帶著孩子去遠足,去郊遊。今年她還參加了民辦教師轉正考試,考了全縣第一。
我問她,會覺得辛苦嗎?她爽朗地笑了。她說,雖然清苦些,但很踏實,很滿足。
以前回家,鄉里的老人總會半開玩笑地說我,能輕鬆地生活在城裡,是多么幸福。想到生活得不如自己的熟人,我偶爾還會沾沾自喜。然而,在她面前,所有的優越感蕩然無存。我也不敢跟她討論:到底,什麼是生活,什麼是幸福?
我不敢對她說,好些城裡的朋友,他們生活得怎樣安閒富足。他們談論著自己的衣飾花了幾百還是幾千元,款式如何如何新潮,他們指點著誰家的車子不是高檔車,他們謾罵昨晚那頓飯餐根本不值幾千元,他們還沒有下班,便開始相約今晚在誰家打牌搓麻將……他們每天不停地發著牢騷,他們常常覺得很累。他們走在大街上流露的是冷漠蒼白的眼神,華麗的外衣裹著一顆永不滿足的心。他們幸福嗎?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但我明白那一定不是我所嚮往的幸福。
生活只是那一杯水,要靠自己慢慢去品味,用心去體會。驀然回首,原來,最幸福的生活,就是在那如水的平淡中活出精彩。

經濟發展

分鹽鎮農業人口占80%,種養業是農村經濟的基礎產業。分鹽鎮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5萬噸以上,生豬出欄4萬餘頭,2002年實現農業總產值9746萬元,占分鹽鎮社會生產總值的50%。2002年鄉鎮企業總產值已實現9450萬元,運輸業、修理業,零售商業、餐飲娛樂業、小作坊等為主的個體私有經濟以及勞務輸出,已經成為全鎮經濟發展和財源建設的支柱。2002年,分鹽鎮實現國、地稅460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19萬元。
1997年分鹽鎮從上海引進蘑菇生產項目、投資32萬元新建1.5萬平方米的試種基地,1998年擴大到2.8萬平方米,獲得投入與產出1:1的經濟效益。1999年採取“政府搭台、農民唱戲,股份經營、社會籌資、幹部帶頭,部門支持”的辦法,規模猛增到28萬平方米,巨大飛躍帶動了快速裂變,此後四年翻三番,2001年56萬平方米,2002年120萬平方米,2003年8月總規模達到240萬平方米,搭建菇棚2300多個,建立生產基地28個,參與菇業生產經營的菇農達到3600多戶,形成了10萬平方米的周灣蘑菇科技示範園區,10公里長的兩大蘑菇走廊,各50萬平方米的三大蘑菇板塊,興起了基地十農戶的大發展強勢。快速裂變促進了產業化發展。政府主導推動企業運作,2000年組建了武漢市康之源菇業有限公司,壯大成為菇業騰飛的龍頭企業。新建了年產100萬瓶的菌種廠和年產4000噸的蘑菇加工廠兩個股份制實體。2002年生產鮮菇12800噸,加工鹽水菇、保鮮菇4000噸、實現種植、加工總產值5600萬元,創純利1780萬元,成為農民增收的支柱特色產業。

災後重建

2008年1月12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雪普降荊楚大地之後,分鹽鎮這個人口不足10萬的農業小鎮的一些農戶,房屋倒塌、大棚受損、水產品凍死等災害不斷發生。災情發生後,分鹽鎮黨委、鎮政府領導非常重視,根據縣、市指示精神,連忙召開專題會議,並組成了由鎮委書記李繼國牽頭、鎮長高俊掛帥,的抗災救災領導小組。
有了鎮黨委一班人的親自現場核查、體貼慰問,全鎮20多戶受災戶深受感動,積極開展生產自救。雪災期間,全鎮人民生產生活秩序井然。截至3月9日,全鎮20多戶受災戶在縣、市各級部門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分別領到了500元至4000元不等的災後補救款。

名人名模

李良新是監利縣分鹽鎮八一村一組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46歲。他咬定發展糧食生產不放鬆,帶頭學科學、用科學,爭當致富領頭人,同時,他致富不忘鄉鄰左右,熱心傳授科學技術,主動為貧戶提供幫扶資金,帶領民眾共同富裕,使周圍民眾走上了致富之路。他由過去的“超支戶”一躍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種糧致富大戶,僅種田年純收入達20多萬元,是監利縣著名的“農莊主”,多次被市、縣評為“致富能手”、“勞動模範”和“科技示範戶”。
穩步發展,實行規模經營
李良新與村委會簽訂了租期10年的250畝農田承包契約。為此,他開了幾次家庭會,把整個構想和農莊的經營規模、管理手段、效益預測一一講給家人聽,同時講解各級政府對發展糧食的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全家人形成共識後,李良新在致富路上已經開始昂首闊步。他找親戚朋友和信用社借貸8萬元,甩開膀子開始了他的大規模種植。從湖田翻耕到收穫糧食時,他吃住在田間地頭,風裡雨里,精心勞作,每個生產環節他都非常重視,為此,他苦沒有少吃,人勞累過度並消瘦了一截,蒼天不負苦心人,當年他種植的250畝低湖田喜獲豐收,畝產達到1400斤,除去各項開支,當年獲純利10萬餘元。
分鹽鎮分鹽鎮
努力求索,提高科技含量
在主要生產環節上,他還接縣農業局專家深入到田間地頭現場指導,從品種改良和種植布局上,由過去的金優63改為現的豐兩優1號和兩優培9,所有中稻都是高產優質的新品種。在注重提高科技含量的同時,李良新還加大生產的投入,提高種田效率。由於勞力外出增多,在搶插、搶收中難免出現誤時、誤工現象,有時出錢請吃還請不到勞力,如何解決好工時矛盾,2002年,李良新投資12萬多元購置了一台聯合收割機和一套耕整機,基本上解決了工時矛盾茬口。李良新十分重視新技術的學習和運用。他取得了縣農業局組織的農民“綠色證書”資格證,還聘請了2名專職農技員,以此幫助了解各地信息和市場行情,他每年都自費訂閱一些專業性和適用性較強的報刊雜誌,如 《農村新報》 、 《湖北科技報》 、《致富指南》 等,因此,李良新的稻田裡很少出現大的病蟲害問題,而且產量比其它種植戶高10%以上,在十里八鄉民眾稱頌的“土專家”。
扶貧幫困,謀求共同富裕
八一村二組農民吳緒祥是有名的特困戶,一家6口人,只有1個正常勞力,2個小孩要上學,在李良新的幫助下,他今年種了50畝農田,投入的資金全部是李良新扶持的,獲純收入4萬多元。五組農民吳先鋒,在外打工,為人忠厚老實,撿荒的幾個錢被人盜走,今年回家種田,無半點資金投入,李良新主動上他的門,給他鼓勁打氣,宣讀今年中央1號檔案精神,並當場表態解決扶持資金1萬元,吳先鋒感動得熱淚盈眶,通過努力,他種田20畝,養殖黃鱔網箱10口,餵豬16頭,養雞1000隻,年收入達2.5萬元,純收入1.2萬元,一年就摘掉了貧窮帽子,事後,他逢人就說:李良新是我的“智多星”。李良新先後扶持30多個農戶,幫扶資金達5萬多元。方圓十里的貧困戶在他的扶持下,都走上了富裕之路,周圍民眾新切地稱他為“致富救星”。為此,李良新連續三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致富能手”和“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李良新帶頭富和帶領民眾致富的事跡,引起了各級領導的關心和重視,鼓勵他大膽地乾,大膽地闖,並幫助解決一定數額的周轉資金。李良新並沒有就此滿足,他計畫將種植面積擴大到500畝,使其連片連塊,便於機械操作,將他的種植農莊做大做強。

地圖信息

地址:荊州市監利縣振興路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