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組教學法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採用分組教學法是一種新穎而有效的教學模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分組教學法
  • 套用: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
  • 定義:新穎而有效的教學模式
  • 前提:教師應該轉變觀念
教學套用,高中化學教學,信息技術教學,實踐操作套用,成功案例,評價,

教學套用

高中化學教學

一、<strong>高中</strong><strong>化學</strong>教學實行分組教學法原因
</strong>
第一、受社會大環境和教育環境的影響,相當多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多數是被動學習;自我約束能力很差,管不住自己;好的學習習慣基本沒有,不知道怎么學習,學習方法不好。
第二、在新的課程標準下,化學學科的課時受到了很大的壓縮,很多教師感覺到課時緊張,內容進行不完。例如:我們學校化學學科原來是每周5課時,現在是2課時,很多教師不適應,另外與學生的接觸時間明顯減少,對學生的管理難度明顯增加。
第三、新形勢造成高中化學教學新的層次格局,如果我們還是像以前一樣用統一的標準要求學生,那么成績好的學生顯然會“吃不飽”,而成績差的學生卻因此會“吃不了”,因此,針對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與學校的實際情況,實施分組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與作用。
二、教學中應該如何對學生分組
分組教學依據的標準可以是多方面的。針對中學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中學化學的學科特點並結合我們班的實際教學條件,我在教學中常採用如下分組方法:
小組由6人至8人組成,成員至少有1~2人是成績較突出的A類學生,2~3人是學習成績中等的B類學生,2~3人是學習稍有困難的C類學生。這樣分組是有原因的:學生的各種能力有著很大的差別,有的學生思維敏捷語言表達能力強,有的學生反應較慢,表達能力弱,有的學生基礎好一些,有的學生基礎不是很牢固,將不同層次的學生均衡的分布在各個小組中,在小組的各種活動中可以使小組的成員相互學習、啟發和補充,從中要求不同層次的學生充當不同層次的角色,引導學習小組各成員之間在這樣的氛圍中完成不同層次的學習任務,實現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有效的避免學生過早的出現分化。
三、分組情況下如何組織課堂教學
第一、教師應該轉變觀念。由過去的“主講”變為現在的“主導”,要成為課堂教學的“設計者”。過去的教學中我們設計的是一節課自己該講哪些東西,該出哪些習題等,用慣用的“填鴨式”教學來完成自己該節課的任務。很少考慮我們所面對的學生的反應能力和接受能力,從而造成了學生缺乏創新能力,真正做到了“人云亦云”。由此造成的後果是:教師拚命講,學生被動聽,課堂變成教師的“一言堂”,這樣長此以往形成了學生厭聽、厭學的現象,形成了學生的依賴性格,這也是導致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改革課堂教學,必須把對課堂教學過程設計的重點放在如何激發和組織學生自主地探索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上,讓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在對問題的探索、發現、解決上。
第二、學生轉變學習觀念。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行為,不僅教師的觀念要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也要轉變。如果教師與學生的觀念、思想不統一,兩者之間有矛盾、有衝突,那勢必會使課堂教學的質量大打折扣。如果學生大多還停留在傳統的學習觀念之中,還善於"只聽講不探究,只練習不實踐",那即使教師的教育理念再新,教育觀念轉變再快,運用再先進的教學方式,其課堂教學的實質還是"輸入、接受式"教學。為了更好地實施新課程,教師必須引導、調動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在學習理念、學習方法上也作出相應的變化,在分組教學的情況下我認為學生需做到以下幾個轉變:首先,學生的學習觀念要發生改變。教師將不再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不再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來源。學生研究、探索的內容完全可以超出了課堂教學、教材、教學參考資料的範圍,學生不要迷信教師的權威,同時也不要對教師產生依賴感。例如:高一必修1中對氫氧化鋁的兩性進行探究時,有一組的學生最後將Al(OH)3分別用NaOH和HCl溶解後的溶液混合,結果由於沉澱生成,這是高一不要求掌握的內容,但我們可以讓學生去思考、去探究這是為什麼?其次,學生面臨著學習方法的重大變革。新課程倡導自主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要學會制訂學習計畫,學會設計研究方案,學會思考,學會自主解決問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再次,學生要學會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研究式學習、課本知識的學習往往不是靠一個人就能順利完成的,以小組為單位學習、討論式學習都是必要的。學生首先要有合作意識,進而採取合作的行動。
第三、充分發揮小組在課堂上的作用。授課時針對重、難點,要有步驟、有目標地引導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學習,逐步分層次地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中我發現採用如下的方法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首先選出組長(組長是本小組的核心,是各項活動的組織者),根據小組成員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個性不盡相同,每個成員在小組中都要被賦予特定的職責,如“主持人、發言人、信息蒐集員”等角色。為了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讓小組成員定期交換分工。例如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先提出問題(可以是課前提出也可以是課上提出)→學生獨立思考→組內組織討論(形成初步的結論)→組間討論交流(小組之間互相學習,互相競爭、互相促進的過程)→全班達成共識得出結論→教師評價與小結。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對於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出現的問題,決不能像在傳統教學中那樣,迫不及待的給出答案,而是要讓自己成為學生的“參謀者”、“詢問者”,與學生共同參與到問題的探索討論中去。在探討中應該多向學生問問“為什麼”,有時可以給出一點信息來引導學生,讓他們在解答過程中學會思考、學會交流、學到知識、養成良好的習慣。對於一時“走錯”的學生,千萬不能全盤否定,而要在充分肯定其思維的合理成分的基礎上,問原因、找漏洞,幫助他們“改邪歸正”。這樣就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共同促進課堂教學。
四、分組教學的優點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分組教學有如下幾個優點:
第一、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合作與競爭意識,促進了全體學生的整體發展。
第二、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又培養了學生團結互助的團隊精神。
第三、有利於落實因材施教,有利於開展分層次的教學,促進教與學的和諧發展。
第四、有利於學生各種素質的全面發展,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有利於新課標的實施,符合新課改的精神。
五、分組教學中實踐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strong>
第一、學生的參與程度不均衡。其主要表現形式是少數人參與討論學習,多數人一語不發。小組討論學習時,基礎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學生頻頻發言,其他人則成為"多餘人",坐在那裡靜聽;小組匯報時,真正發言的仍是那一兩個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參與合作討論學習的仍只是是平時活躍的那幾名學生,大多數學生還是游離於整個討論學習過程之外,達不到共同發展的要求。
第二、學生間的合作不夠主動。小組學習過程中,學生間應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動的關係,但在小組活動中經常會出現不友好、不傾聽、不分享的現象,這會影響合作學習的順利開展。“學困生”由於還沒有養成預習新課的習慣,獨立思考能力較差,在新知識的探討中,往往沒有主動地參與合作學習;而基礎較好且反應快的學生往往不顧“學困生”是否已經明白,就匆匆結束小組合作學習,因此達不到共同進步的目標。
第三、學生數多,老師不能全面照顧。在目前每班的學生數大概為60人左右,如果每組為6人,那么還要有10組,老師在要求學生討論的時候,不能全面觀察學生,這樣勢必給小組活動指導帶來一定的困難。
儘管存在很多的問題,我相信只要準確理解分組教學的理念,正確掌握分組教學的策略,科學地使用激勵性評價機制,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分組教學走入誤區,充分發揮好分組教學法的優勢,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信息技術教學

學生之間的信息意識、知識水平、操作能力參差不齊,如何在教學中實施差異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與實際操作能力,全面地提高學生的整體水平,這已經成為所有信息技術教師的共同課題。
一、準備階段
在學期初第一至二周內成立學習合作小組。將每班分成若干小組,每組4~6人,可以是同質(學習程度、興趣、個性、性別等),也可以是異質,一般異質為宜,互補性強,更能體現和發揮互相包容、互相幫助、互相合作的精神,還能培養團隊精神。每組推選一名理論水平較高、操作能力較強且有一定組織能力的組員擔任組長,起聯絡、監督和指導作用。恰當地安排上機座位(各組連續坐一塊且組長坐中間),有利於輔導組員。
二、互動階段
1、加強對組長的管理與培訓。
眾所周知,信息技術課70%以上要在微機室上,學生天性好動,上課只顧自己玩,經常做與課堂無關的操作,甚至打遊戲,若不有效組織,那將會變成“放羊式”上機,課堂效果可想而知。如果讓老師花費時間和精力來維持紀律的話,顯然會事倍功半且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加強對組長的管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監督、管好本組的組員恰好能避免上述弊端。這樣,老師既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去,又能更多地點撥、輔導學生,增加了師生互動,提高教學效率。
2、輔導與交流
上課期間,老師布置 “任務”在各組展開競賽,在競爭的情境氛圍中,對於較難的“任務”會使學生頻繁的提問,這就會導致老師難以及時回響,許多學生仍處於“失助”狀況,這時,組長的及時指導和組內互幫互助既能緩解燃眉之急,又加強了組內的協作,而組員間的優勢互補,互幫互助,獻計獻策,齊心協力的團隊精神就得以潛移默化的培養和體現,老師也能更好地把握教學節奏,巡迴指導、逐一點撥。並及時表揚做得好的小組與個人,然後組間交流,組間小結,總結經驗、方法,博採眾長。教師也可以以學習夥伴和合作者的身份,參與探索和協作學習的過程,指點學習路徑,點撥學習疑難,豐富學習交流,深化學習結論。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各小組長真正地成為組員的好幫手,教學的小助手。組員間的協作關係隨之穩固下來,使他們結成“利益共同體”,理論與操作水平不斷提高。在此學習環境中,學生獲得知識、能力與方法是在教師、同學的幫助下,通過獨立探索或者和同伴協作交流,進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進行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對信息進行選擇性加工的主體,不再是簡單的“存儲器”。學生面對的認知的材料也不再是教師單一的粉筆板書和口頭講述,變成一個個“任務”,在解決問題中學習,成長,而計算機形象友好的互動界面、逼真生動的實驗模擬、饒有興致的遊戲探索,更使學生感受到學習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學習效率大大提高。他們在成為學習主人的愉悅體驗中,情感得到健康發展,個性得以完美展現。
三、評價
當學生操作完畢,老師利用最後的時間,根據“任務”或課題的完成情況以及各組的協作意識與組員的參與程度等項目對各組進行點評,以鼓勵為主,指出不足,提出建議,還可展示優秀的作品,激發學生追求完美的品質,根據實際也可採用自評、組評、互評、師評相結合的方式。旨在畫龍點睛,重在鼓勵。
總之,在這種分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設計者、組織者、導航者。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活動的主人,實現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習者和“任務”互動,他們的整體水平大大提高。既培養了積極的學習習慣、學習情感,還培養了學習者的責任心、協作精神及創新品質,為他們提供了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實踐操作套用

分組教學法就是根據機房顯示器大小和學生能看得清為原則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並從中挑選一名綜合素質較高的組員為組長,針對不同教學內容分別採用同步共進法和異步共進法來把操作內容進行有機分割,化整為零,從而達到培養“小老師”,減輕老師的輔導量,提高學生的整體操作水平的一種教學法。
眾所周知,在計算機教學中,計算機的操作技能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技能的培養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怎樣才能培養學生計算機操作技能熟練的掌握呢?其實,大家都清楚:如果我們在做一件事之前對一件事了解得比較清楚,那么在做這件事時,會成竹在胸,有條不紊。簡單的來說呢,就是在學生上機之前,如果他們對上機的內容及操作步驟了解得比較清楚,掌握得比較牢靠;那么上機時進行實際操作就會記得比較牢,操作起來就得心應手,對於熟練程度的提高是勿庸諱言的。因此,要想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不但在上機之前要解決好操作步驟的教學,在上機中還要做好學生的上機輔導工作。
在確立了正確的教學觀點的基礎上,談談使學生計算機實踐操作技能提高的一種方法——分組教學法。
這是我教學以來一直採用並用取得明顯教學效果的方法,何謂分組教學法就是把班上的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設定一位組長,老師教組長,組長教各組的組員。
1、分組方法及原則
我班48名學生。我把學生分成6組,每組8人。為什麼要分成每組8人呢,由於機房的顯示器為15英寸顯示器。教師操作演示時,同學太多就會看不清楚,因此採用這種教學方法每組的人數根據實驗機房顯示器的大小為依據(14英寸每組最多6人,15英寸顯示器每組最多8人,17英寸顯示器最多10人,以老師或組長在做演示時每個學生能看得清聽得到為原則)。
2、組長的選擇
選擇的組長要求:責任心強,理解能力強,操作熟練程度高,並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能把書面理論知識通過老師的講解理解記憶,並且轉化成為口頭的,通俗的句子。因為他們是面對同學講課。
3、組長的職能
組長的職能就是教會每個組員的實踐操作。怎樣實現呢?這裡可以採用兩種方式。第一種就是,每講解一個知識點的操作(操作步驟不能太多)時,組長理解講解與演示,再由組長去教給組員。組長講解演示的同時自己也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操作。組長演示完成後,組員進行操作的這一段時間,組長做什麼呢?組長再聽老師講解演示接下來知識點的操作步驟。這種方法對全體學生來說是每一個小組共進步的(對於組長來說呢,是操作疊加法)。我把它叫做同步共進法。
第二種方法是,把上機的內容切割成有機的幾小塊(有多少個組就切割成多少塊)。在課外的時間把這些組長教會,但是只讓每一個組長負責一小塊。比如一個班分成A、B、C、D四個組;組長為張、王、李、趙;操作內容切割成一、二、三、四塊。組長們聽完整個教學內容後,進行如下的任務分配:張組長負責一的操作、王組長負責二的操作、李組長負責三的操作、趙組長負責四的操作。由於每個組長涉及的內容不多,在上課或課外幾分鐘即可熟練。在上機時,首先張組長負責教A組的操作一,王組長負責教B組的操作二,李組長負責教C組的操作三,趙組長負責教D組的操作四。完成後各組長再交換各組來教自己所負責的操作內容。
採用這種方法,對於全班同學來說,雖然在同一小塊時間裡各組所學不一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於組長則是同時完全掌握的),但最終同學們掌握的操作內容是一樣的。我把它叫做異步共進法,這種方法主要用在邏輯連線性不強,或分割性強的操作內容中。
4、分組教學中的教學效果保證措施
因為同學們存在個體差異,組長同樣會存在。那么如何保證每個組員都能取得同樣的教學效果呢?我在分組教學中採用這樣一種措施:(1)組長每次的上機作業得分是每個組的平均分加上他自己得分的平均分。(2)每個組的成員在上機作業檢查登記中,必須每個成員都獨立完成後才給組長記分,否則組長無分數!(3)在組長給各組講解,老師可以巡視,在巡視中能夠發現組與組之間的差異,教師就可以馬上針對這種差異採取措施。
5、為什麼要採用分組教學
分組教學把整塊操作內容,通過有機的分割,化整為零。就象吃一塊麵包,一口一個肯定是很難下咽的,但是分成小塊呢,對於每個人來說都不是問題。我們來看沒有採用分組教學方法的上機情況:在上機前老師講授的是完整2小時實踐操作內容。因為內容多,完全掌握的學生不多,上機時需要輔導的就多,再加上學生的個體差異問題,或者學生對學習的態度問題。在實踐操作中遇到的問題就更多,如果遇到教學的重難點部分,老師在輔導上機時往往忙得團團轉,不但忙並且還有的學生輔導不到。出現這種情況整體效果肯定是不好的。這就如同於一口要吃下一個麵包是一個道理。
採用分組教學方法呢?首先操作內容有機分割,每一小塊操作內容少,組長演示完後可以立即操作,同學們易做且易記。每一次的操作步驟不多,很容易獨立完成,問題少。即使是有也是小的操作問題,組長就可以輔導。其次因為是“熱炒熱賣”學生消化快,不會出現幾天前講完,幾天后才上機,老師的演示與學生的實踐操作在時間上沒有跨度,不會忘。
由於組長輔導當堂課的實踐操作,如同多了幾個輔導老師。教學內容分散,可輔導人數增加,學生的整體掌握程度肯定好。這就如同把麵包分成小塊吃下去一樣的道理。
6、老師的上機輔導
是不是採用這種方法,老師就完全沒事了呢?上機時老師就可以悠哉悠哉。並不是這樣,組長一般能輔導的只是當堂的小塊的操作,如果遇到綜合性的問題,還是要老師來解決的。極個別操作技能特別差的,老師就可以利用這個時間進行“小灶”處理,就可以“消滅”更多的後進同學。實踐也可以證明,我班首次採用分組教學法,最後全班考核成績優良。沒有後進,就是因為採用這種方法後,老師有充分的時間進行“小灶”處理,消滅掉了“後進”同學。
從上面的內容我們不難得出,採用分組教學法。可以培養“小老師”,可以把操作分散消化,可以減輕老師在上機時簡單問題的重複輔導量,可以沒有特別差的同學,在相同時間內提高了同學們的整體操作水平。

成功案例

讓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成 河北省安國市於村中學高禮占老師自創的“分組管理、分層施教”法,給當地農村中學的教學工作帶來新的變化。
讓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成
曾是民辦教師的高禮占,多年來一直苦心探索讓學生學有所樂又學有所成的教學方法。1998年,他對新入學的初一班進行了大膽改革,實行了“分組管理、分層施教”法。根據入學成績相近的原則,他把38個學生分成4組,每組同學基礎都差不多,按分組學生的實際情況授課、留作業和批改作業。考試實行組內競爭,於是,全班一下子就出現了4個第一、4個第二。有時考試時,對各組採用不同難度的試題,使學習較差的學生都可能考出高分。
高禮占說,這種分組教學方法也是動態的,根據學生進步狀況,對學生不定期地重新進行分組,對各組採取不同的獎勵,設立了“進步獎”等各種獎項,使成績落後的孩子也能經常得到獎狀。“分組法”使各組落後的學生很容易趕到前面,學生因此有了學習興趣,自尊心得到保護。3年來,這個偏遠農村中學的班級,沒有一名學生輟學。
目前,這種激發學生興趣、保護學生自尊的教學方法在全市得到推廣。

評價

“分組教學法”在現在的課堂中套用的越來越多,但是因為各種原因,實際上的“分組教學”大多流於形式,不能真正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更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我認為“分組教學法”要慎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