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組交換公用數據網

分組交換公用數據網

向公眾提供數據傳輸業務的分組交換網路。它是國家公用通信基礎設施之一,一般由國家統一建設管理和運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分組交換公用數據網
  • 外文名:packet switched public data network
  • 學科:電力科學
  • 拼音:fenzu jiaohuan...
釋義,原理,結構,

釋義

向公眾提供數據傳輸業務的分組交換網路。它是國家公用通信基礎設施之一,一般由國家統一建設管理和運營。
1969年底,美國國防部遠景規劃局的ARPA分組交換網投入運行,開拓了計算機網路的新時代。70年代,美、法、加、日等已開發國家陸續興建分組交換公用數據網,成為全國性規模的遠程大網,且實現國際間、洲際間的互連。中國於1989年開通中國公用分組交換網CHINAPAC (CHINA PACket network)。到1995年,中國初步建成聯通全國省會以上城市的大容量數字幹線傳輸網。“九五”期間基本建成以光纜通信為主幹的全國大容量數字幹線網。

原理

在分組交換公用數據網內以分組為信息傳輸的單位,並以存儲轉發交換的方式從一個交換機傳送到下一個交換機,直到目的終端設備。分組含控制信息和數據信息兩部分。控制信息是分組的路由信息和分組的管理信息;數據信息是一方要傳送給另一方的被分拆成固定長度的報文信息。要發起通信,先由主叫(源)用戶以呼叫分組的格式把被叫(目的)地址等控制信息傳給與之相連的本地分組交換機,按路由選擇機制,把呼叫分組傳給後續交換機,最終到達被叫用戶,隨之在主叫用戶和被叫用戶之間建立起一條虛擬的電路,稱之為虛電路。此後,通信雙方將各自要傳輸的信息,以數據分組的格式,一個個、獨立、有序地沿著所建立的虛電路傳輸分組。接收端把所收到的分組內的數據信息裝配成完整的報文。
這種通信方式的優點是:通信過程中,在兩交換機間的電路上,可同時傳輸來自多個不同用戶、不同方向的許多分組,線路的利用率得以有效提高;分組都設有序號和差錯校驗控制機制,能做到無誤傳輸;網路內交換機或線路發生故障,能重新選擇其他路由,傳輸靈活、可靠。分組交換網還提供速率轉換、規程轉換和編碼轉換等功能,以實現速率、規程、編碼不同的設備之間的通信。

結構

分組交換公用數據網的結構形式如圖所示。DCE(數據電路終接設備)為分組交換機,是分組交換公用數據網的主要設備,實現通信協定、數據交換、路由選擇等功能。大容量的分組交換機其連線埠數近萬個,每秒能處理上萬個分組。
NCC為網路控制中心,是全網的核心。負責全網的監視、控制、管理、計費及技術管理等任務。一般採用雙機冗餘結構以提高可靠性。對於大網採用分區的網路控制中心,在其上設全網的網路控制中心,負責全網的監視及管理功能的協調。
集中器,其主要功能是把多路中速及低速的用戶終端送來的數據集中後,以一條高速線路傳送到相連的一台交換機,從而提高線路的利用率。網路集中器無需路由選擇功能,某些集中器具有本地交換功能。
P—DTE是分組式數據終端設備。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為分組交換公用數據網和P—DTE之間制定一個接口標準,即X.25建議,凡提供X.25接口的分組式終端(包括終端、計算機和控制器)都可通過專線與分組交換公用數據網相連。隨著分組終端的普及,分組終端通過電話網接入分組交換公用數據網的要求日益迫切,ITU—T為其制訂了X.32的建議,它是X.25建議的擴充。
PAD為分組裝拆設備,對不具備X.25的起止式字元終端設備(C—DTE)提供進網的設備。它接收字元終端發來的數據,先裝配成分組,再發給分組交換機;同時把來自交換機的分組先拆成字元再轉發給字元終端。
隨著分組交換技術的發展,分組交換網性能不斷提高,分組交換機之間的中繼線傳輸速率由9.6kb/s提高到2.048Mb/s。20世紀90年代,用戶對數據通信網的傳輸速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採用已有分組交換技術的分組交換網的能力幾乎達到了極限。同時,由於光纖通信技術的發展,通信線路傳輸速率大大提高,誤碼率大大降低,因此發展了快速分組交換技術。快速分組交換的特點是簡化通信協定和發展高速交換設備,廣泛採用的技術途徑有兩種:一種稱為幀中繼技術,另一種稱為異步轉移模式(AT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