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腹瀉

概念,發生機理,誤區,臨床特點,引起分泌性腹瀉的疾病,

概念

分泌性腹瀉是指因腸黏膜受到刺激而致水、電解質分泌過多或吸收受到抑制所引起的腹瀉。

發生機理

分泌性腹瀉的發生機理涉及多種因素,其中環磷酸腺苷(cAMP)占有重要地位,腸黏膜細胞中的cAMP在分泌電解質和水分中起誘導作用,cAMP又需經細胞內腺苷酸環化酶催化才能起作用。霍亂弧菌分泌的腸毒素( 一種外毒素),能迅速與空腸上皮細胞結合,刺激腺苷酸環化酶,使細胞內cAMP含量增加,加速水、電解質分泌到腸腔內的過程,而當小腸分泌液超過其吸收能力時,則出現腹瀉。
霍亂引起的腹瀉為單純分泌性腹瀉的一個典型例子。
致病性大腸桿菌分泌的另一種毒素,也能引起霍亂樣水瀉,其發病機理可能與霍亂弧菌的致瀉機理相似。
進食被細菌如葡萄球菌等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腹瀉,也可能屬於這種腹瀉。
血管活性腸肽瘤(VIP瘤)引起的腹瀉是一種非感染性的分泌性腹瀉,腫瘤釋出的VIP能激活腸黏膜的腺苷酸環化酶,刺激小腸分泌,故而出現霍亂樣的嚴重水瀉,常伴有嚴重低血鉀和代謝性酸中毒,亦稱為胰性霍亂。
胃泌素瘤能分泌大量胃泌素,後者刺激腸黏膜的壁細胞分泌大量胃酸,胃酸進入小腸後,加快腸蠕動,引起水瀉,亦屬分泌性腹瀉。
刺激腸黏膜分泌的因子可分為四類:①細菌的腸毒素,如霍亂弧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的毒素;②神經體液因子,如血管活性腸肽(VIP)、血清素、降鈣素等;③免疫炎性介質,如前列腺素、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腫瘤壞死因子、白介素等;④去污劑,例如膽鹽和長鏈脂肪酸,通過刺激陰離子分泌和增加黏膜上皮通透性而引起分泌性腹瀉。

誤區

誤區一:盲目使用拉肚子偏方治療腹瀉
大部分腹瀉都是因為飲食不潔引起,分泌性腹瀉也很常見,所以很多人一有拉肚子的情況出現,就會想當然的認為是吃壞肚子引起的,從而靠經驗服藥,這時候就會用上拉肚子偏方。引起腹瀉的原因是很多的,擅自用拉肚子偏方治療腹瀉,很容易陷入治療的誤區,加重病情。
誤區二:盲目用抗生素治療拉肚子
很多患者不光喜歡用拉肚子偏方來治療腹瀉,還喜歡用抗生素來治療腹瀉。雖然抗生素是可以起到殺滅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但是也會殺死腸內的正常菌群,造成腸內菌群紊亂,腸內環境失調,導致急性腹瀉轉為慢性腹瀉,治療起來得不償失。另外,經常用抗生素治療拉肚子,會使人體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所以患者不要擅自用抗生素來治療拉肚子,如果病情嚴重,確實有使用抗生素的必要,也要在醫生的指導下謹慎使用。

臨床特點

分泌性腹瀉的臨床特點為:
(1)排出大量水樣糞便,每天可達數升;
(2)糞便中含大量電解質,且其滲透壓與血漿滲透壓基本相同;
(3)糞便中不含膿血;
(4)禁食後腹瀉仍不停止;
(5)一般無腹痛;
(6)腸黏膜組織學檢查基本正常。
分泌性腹瀉病因病理
分泌性腹瀉由小腸和結腸分泌的鹽類和水分超過其吸收能力所致。刺激腸道分泌的物質包括細菌毒素(如霍亂),致腸病的病毒,膽汁酸(如迴腸切除後),未被吸收的食物脂肪(如脂肪瀉時),某些藥物(如蒽醌瀉劑,蓖麻油,前列腺素)和肽類激素(如來自胰腺腫瘤的腸血管活性肽)。顯微鏡下結腸炎(膠原性或淋巴細胞性結腸炎)占分泌性腹瀉的5%。

引起分泌性腹瀉的疾病

引起分泌性腹瀉的疾病主要五大類:
1.異常的介質各種異常的介質可激活小腸、大腸細胞膜上的cAMP,胞內cAMP含量劇增,使細胞質鈣離子含量增高,導致腸道分泌增加,大量水分、碳酸氫鈉、氯化物和鉀離子喪失。這些介質包括細菌的腸毒素、攝取胺前體脫羧細胞(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APUD)腫瘤病理性分泌的胃腸多肽(血管活性腸肽、胃泌素、P物質、降鈣素等)、前列腺素、5-羥色胺等。腸毒素可先在體外產生,然後被攝入(如食物中毒),也可由細菌在體內產生。腸毒素的作用通常不依賴細菌的存在,故症狀可具自限性。見於急性食物中毒或腸道感染,最典型的例子是霍亂。血管活性腸肽瘤(VIP瘤)分泌大量VIP,促進空腸、迴腸和結腸的水和Na+、K+、C1-等電解質分泌增加,導致水樣腹瀉,該病也稱胰性霍亂。冰櫃電器輻射,日光,蔬菜,空氣等也可引起腹瀉。
2.內源或外源性導瀉物質如膽酸、脂肪酸、某些瀉藥等。正常人的膽酸在肝內合成後,隨膽汁進入腸腔,大部分在迴腸被吸收而回到肝臟(腸肝循環),每日由糞便排出的膽酸僅500mg左右。在廣泛迴腸病變、迴腸切除或旁路時,膽酸重吸收發生障礙而進入結腸,刺激結腸分泌而引起分泌性腹瀉。過量脂肪酸對結腸的刺激也是分泌性腹瀉的原因之一。引起腸腔內脂肪酸增加的病理情況有短腸綜合徵及胰腺、小腸病變導致的脂肪吸收不良等。番瀉葉、酚酞等瀉劑也可刺激結腸分泌而導瀉。
3.腸道淋巴引流障礙廣泛小腸淋巴瘤、腸結核、Crohn病等。
4.分泌性直腸或乙狀結腸絨毛腺瘤。
5.先天性氯化物腹瀉(C1-:HCO3交換機制缺陷)和先天性鈉腹瀉(Na+:H+交換機制缺陷)等。分泌性腹瀉具有如下特點:①每日大便量超過1L(多達10L以上);②大便為水樣,無膿血;③血漿-糞質滲透差<50mmol/L H2O,這是由於糞便主要來自腸道過度分泌,其電解質組成和滲透壓與血漿十分接近;④糞便的pH多為中性或鹼性;⑤禁食48小時後腹瀉仍持續存在,大便量仍大於500ml/24h。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