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結曲線

凍結曲線(freezing curve)是指水溶液冷卻後凍結時的溶液溫度與時間的關係曲線。生物的凍結曲線,主要是用來研究小型個體或組織塊等的過冷能力和凍結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凍結曲線
  • 外文名:freezing curve
  • 定義:水溶液冷卻後凍結時的溶液溫度
  • 主要目的:小型個體或組織塊等的過冷能力
概念介紹,曲線介紹,基本公式,冰點介紹,

概念介紹

昆蟲等的過冷點(supercooling point)達-20℃以下的情況並不罕見。植物組織塊等在開始凍結往往出現顯著的高峰(A),稱為第一冰點。水分多的組織在第一冰點之後是一個連續較為平穩的部分(B),稱為第二冰點。可是,這些溫度可因試驗條件而變化,並不表示組織液等的冰點。另一方面,在昆蟲體,凍結的溫度上升多出現單一的高峰,有時稱此為回折點(re-bound point)。

曲線介紹

微分幾何學研究的主要對象之一。直觀上,曲線可看成空間質點運動的軌跡。曲線的更嚴格的定義是區間【α,b)】到E3中的映射r:【α,b)】→E3。有時也把這映射的像稱為曲線。具體地說,設Oxyz是歐氏空間E3中的笛卡兒直角坐標系,r為曲線C上點的向徑,於是有(公式一)
公式一公式一
上式稱為曲線C的參數方程,t稱為曲線C的參數,並且按照參數增加的方向自然地確定了曲線C的正向。曲線論中常討論正則曲線,即其三個坐標函式x(t),y(t),z(t)的導數均連續且對任意t不同時為零的曲線。對於正則曲線,總可取其弧長s(公式二)作為參數,它稱為自然參數或弧長參數。弧長參數s用
公式二公式二

基本公式

設正則曲線C的參數方程為r=r(s),s是弧長參數,p(s)是曲線C上參數為s即向徑為r(s)的一個定點。Q(s+Δs)為C上鄰近p的點,Q沿曲線C趨近於p時,割線pQ的極限位置稱為曲線C在p點的切線。過p點與切線垂直的平面稱為曲線C在p點的法平面。曲線C在p點的切線及C上鄰近點R確定一個平面σ,σ的極限位置稱為曲線C在p點的密切平面,它在p點的法線稱為曲線C在p點的次法線,曲線C在p點的切線和次法線決定的平面稱為曲線C在p點的從切平面。p點的法線稱為曲線C在p點的主法線。

冰點介紹

海水凝固點
海水的凝固點低於淡水,並且隨著鹽度的增加而降低。當海水表面趨向於結冰溫度時,密度增大,海面海水下沉,引起水的垂直對流,進行混合。表層水開始結冰,析出鹽類而使鄰近水層的鹽度增大,使鄰近的海水的凝固點再次下降。因此,海洋只有混合均勻,從表層到海底各深度的水溫接近凝固點時,海面才會凝固結冰。所以,海冰不象湖水河水結冰那樣容易。
海水結凍的物理過程比較複雜。寒流天氣使海面氣溫下降,大風攪拌海水,使海水錶層散失熱量,海水被冷卻。海水溫度下降。當表層海水的溫度接近海水密度最大值時的溫度,上層海水比重變大,產生下沉,下層海水比重相對變小,要上升到表層。表層與下層海水就會發生對流混合。結果,降溫過程把表層的冷卻水帶到下層,又把下層形成冰晶時放出的結晶熱帶到海面,海水再次冷卻,直到整個海水下沉上升水層的密度均勻穩定才停止。當海水溫度下降到冰點並且繼續散熱時,海水就開始結冰。海凍的形成可以開始於海水的任何一層,如果混合強烈直達海底,也可以在海洋底部結冰。
淡水在0℃結冰,叫做冰點。海水的凝固點是一個不確定的溫度。因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鹽,所以海水凝固點的變化與海水鹽度和密度有密切的關係。當鹽度達到24.695的時候,海水最大密度值的溫度和冰點的溫度一樣,都是-1.33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