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雲寺(香港新界錦田凌雲寺)

凌雲寺(香港新界錦田凌雲寺)

凌雲寺是香港著名三大古剎之一。新界錦田觀音山腳有一所建於明代的凌雲寺,距今已有六百餘年歷史,為本港最老的古剎之一。凌雲寺是明初錦田望族鄧洪義的長子鄧欽,馬庶母黃氏奉佛淨修局而建。所以寺內現時尚供奉鄧洪義以及歷代的長生祿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凌雲寺
  • 地理位置:香港新界錦田
  • 始建於:明代
  • 原名:凌雲靜室
簡介,歷史,地址,

簡介

到凌雲寺經觀音徑上行,可抵山門,過山門而進入圍圃,即見“甘露門”。登石階抵寺前的小廣場,廣場上有涼亭及寶爐。寺門上以石刻“凌雲寺”三字,兩邊可見重修住持法師妙參老和尚的石刻門聯“湧出西方千葉寶,遠承南海一枝春”。
凌雲寺
內過寺門,迎面為韋馱像,再進為雄寶殿,寶殿高而雄偉,燈火璀璨,全身佛像光輝奇目,神態慈祥。寶殿兩側,有鐘鼓高懸,據說此千斤大鐘,響徹遐邇。寺的兩側面,分別為禪房、客房、齊堂、地藏殿、放生池等等。寺貌堂皇肅穆。現任住持慧皆法師,帶領多位比丘尼修行於此。
寺前的廣埸低處,是一座蓮池,小橋流水風景甚佳。據慧皆法師介紹,二、三十年前,寺前樹木尚未高參,在寺門可遠眺元朗屯門的山水,時人稱“小西湖”。現今猶可於樹從掩映中,見遠處景色,大有置身於人間仟境的空錄感覺。
據寺門前所立的碑記以及《明史何真傅》等記載:洪武二九年(1396年),鄧洪義因其弟被婁舅家所累,要戌遼東,鄧洪義冒弟名代其遠戌。幾年後在流放途中行乞至江南,被陳氏家族收容為家塾教師,並與其養女黃氏成婚。三年後鄧洪義病逝,黃氏帶領其子鄧銷護喪歸錦田。原居於錦田的鄧洪義三位兒子亦善待黃氏。翌年,鄧銷早天,黃氏痛不欲生,為此,幾兄弟在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為庶母築建凌雲靜室,並設洪義木主在室內,以使黃氏於靜室中安度晚年。

歷史

凌雲寺在建成以後,間有興替。清道光二年(1822年)滌麈法師重修靜室,改名為“凌雲寺”。至光緒元年(1875年)釋圓光,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釋淨圓,曾先後任住持。之後,因後繼乏人,寺門破落,歸鄉紳鄧伯球管理,鄧將之壁為休憩的埸所。1911年,妙參法師應黃慧清居士等之邀來港,游至觀音山,見寺已荒涼,於是會同徒工眾剪草斬荊,並勸鄧伯球改奉佛教,使鄉人捐出寺地。又募捐錢物,重修寺門,並於寺側建禪堂大樓,鑿蓮花塘于山門前,圍籬建牆,廣袤十丈,可容百餘眾。至1924年春完工,並立碑記於寺前志事。
是時適香港各地小型精舍、茅蓬等漸多,內地出家男女眾到港參學或居留者不少,妙參法師住持的港島中環士丹頓街延祥分院,經常客滿。法師有感於香港未有十方從林之設,更默察港地女眾信佛者比其它地方為多,於是發願辨女眾從林,化凌雲寺為十方道埸。
凌雲寺重建落成,在妙參法師主持下,嚴守從林規制,不久更集眾傳戒,先後掛褡進林者不少,開香港傳戒之先河。據資料載,凌雲寺的叢林規制依鎮江金山寺的律儀,除晨昏二課,並聚眾於禪堂坐香談禪,其餘時間念佛靜修,寺內經常開講經教。至1932年,妙能法師的法徒智修、喜修兩比丘尼更在寺旁另蓋建築物並成立戒堂,毅然接受寶華山的的戒法,建凌雲寺為律寺,接著,更成立凌雲佛學研究社,提倡佛學,興育法才。如今年內的凌雲寺,雖不再傳戒及開講經教,但仍偶有法會。寺中女眾以清修為主。每逢假日,村族中人及信眾都來拜佛上香,瀏覽此清幽勝境,足可滌潔心靈。

地址

地址:新界錦田觀音山西北山腳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