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坑銀礦

冷水坑銀礦位於江西省貴溪市南部,是目前我國最大的銀鉛鋅礦床。距市區直線距離約40km, 行政區劃隸屬冷水鎮管轄,礦區南北長7km,東西寬5km,面積35km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冷水坑銀礦
  • 地點:江西
  • 面積:35km2。
  • 類型:銀鉛鋅礦床
簡介,發現和開發簡史,礦床規模,構造背景,礦床構造,礦體,礦床成因,

簡介

該礦區的發現與勘探經歷了從“脈帶型”鉛鋅礦、斑岩型鉛鋅礦、斑岩型銀礦、層控疊生型銀礦和金礦等幾個相互交織的階段。經過20多年的工作,終於探明了該大型銀礦。1990年興建了冷水坑礦區的第一座礦山——銀路嶺銀礦,1992年正式投產,日處理礦石500t,年產白銀22.96t。

發現和開發簡史

冷水坑銀礦采冶歷史悠久,開採始於明代。1966年起江西地質局912大隊開始在冷水坑地區開展普查找礦工作,歷經20餘年,探明國內少見的大型斑岩型鉛鋅銀礦床。礦田的發現和勘探,經歷了從脈帶型鉛鋅礦、斑岩型鉛鋅礦、斑岩型銀礦、層控疊生型銀礦和金礦等幾個相互交織的階段。目前除銀路嶺、鮑家礦區的小部分在開採外,其它礦區尚有待開發利用。部分礦區深部及外圍勘探工作仍在進行中。

礦床規模

區內由銀路嶺、鮑家、銀珠山斑岩型礦床,營林、下鮑、銀坑層控疊生型礦床組成礦田。礦床規模巨大,共伴生礦產多,主要有用元素為銀、鉛、鋅、金、鎵等。到2004年止,礦田勘查資源量為:金屬量銀9400噸(其中獨立銀6200噸,表外銀1100噸),鉛鋅350萬噸,為國內特大型銀礦之一。

構造背景

冷水坑鉛鋅銀礦床地處環太平洋金屬成礦帶外帶,中國東南部陸相火山岩帶北西部,武夷山北端月鳳山中生代火山斷陷盆地北西邊緣。

礦床構造

火山岩地層組成整體走向北東、向南緩傾的單斜構造。斷裂以北東向和北西向為主。北東向斷裂以F1、F2規模最大。F1為區域性湖石斷裂的中段部分,為逆斷層,呈NE45°方向延伸,傾向NW,傾角在60°~70°之間。該斷裂控制了本區火山—次火山岩的空間展布有變化,淺部25°~30°,中深部40°~50°。組成該斷裂推覆系統的地層為上震旦統變質岩和下石炭統碎屑岩,向南東逆沖於上侏羅統火山岩之上。F2為礦田的控岩控礦構造,由推覆作用形成的一系列疊瓦式羽狀斷裂直接控制了花崗斑岩體的側列式產出,同時為含礦流體上升沉澱提供了有利通道。礦田內的北西向斷裂是一組橫張斷裂,走向NW315°-320°,傾向SW,傾角50°~70°,長數十米至數百米。常為後期脈岩充填,並錯開北東向斷裂。該方向的斷裂往往被銀鉛鋅等礦脈充填而形成呈北西向展布的礦脈帶。

礦體

冷水坑礦田由六個礦區組成,即銀路嶺、鮑家、銀珠山、下鮑、銀坑、營林,其中下鮑、銀坑、營林礦區分別位於鮑家、銀珠山、銀路嶺礦區深部。礦田內可以劃分出兩種基本的礦床類型:斑岩型和層控疊生型。
(1)斑岩型礦床:包括銀路嶺、鮑家、銀珠山三個礦區。礦體類型有銀鉛鋅礦體、鉛鋅礦體、金礦體、銅礦體等,以銀鉛鋅礦體為主。礦體多呈透鏡狀產於花崗斑岩前緣帶、主體帶及接觸帶附近,部分產於岩體近根部帶及外帶火山岩中(圖4)。產狀與花崗斑岩產狀一致,走向NE,傾向NW,傾角淺部至中淺部礦體為10~30°,中深部礦體為35~50°。礦石礦物主要為銀礦物及銀金礦物,硫化物及氧化物三大類,主要有輝銀礦,深紅銀礦及自然銀、自然金、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黃銅礦、磁鐵礦、赤鐵礦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鉀長石等。礦石結構構造有自形晶結構,他形晶結構及壓碎充填交代結構,以浸染狀、脈狀及塊狀構造為主,少量角礫狀及條帶狀。
斑岩型礦床銀礦體、鉛鋅礦體、金礦體、銅礦體等在空間上重疊產出,但不論在傾斜方向上,還是在水平向上均表現了賦礦斑岩體中心式多階段蝕變礦化疊加的特點。賦存標高+360~-740m。
(2)層控疊生型礦床,包括下鮑、銀坑、營林三個礦區。可分為鐵錳碳酸鹽礦體及磁鐵礦體,均產於上侏羅統火山岩鐵錳含礦層中。鐵錳含礦層是由長英質火山角礫岩、鐵錳碳酸鹽岩、白雲岩、矽質岩、沉凝灰岩組成,呈層狀或互層狀產於火山岩中,具良好的成層性。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產出,產狀變化與火山岩及含礦層產狀變化相一致,走向NE,傾向SE,傾角5~30°。礦石物質組成:鐵錳礦石中鐵錳碳酸鹽礦物占25~80%,磁鐵礦占8~12%,此外還有石英、白雲石、碧玉等。鐵錳礦石中鐵錳碳酸鹽礦物、磁鐵礦為鮞狀集合體,具細粒他形結構,鐵錳碳酸鹽礦物具有膠狀結構,磁鐵礦見有骸晶狀結構。礦石以塊狀構造為主,少量角礫狀、條帶狀構造。
層控疊生型礦床鐵錳­銀鉛鋅礦體,為次火山期後熱液成礦作用的銀鉛鋅礦化及局部的金礦化,疊加於早期火山沉積的鐵錳礦體之上而成的復成礦體,其總體展布規律與火山岩鐵錳含礦層展布規律相一致。隱伏於礦田深部,多在斑岩型礦床之下。賦存標高+253~-465m。
銀路嶺礦區:位於礦田中東部103~112線間。礦體產於含礦岩體前緣及上下內接觸帶中,部分產於外帶晶屑凝灰岩中。分布範圍:長400m,寬350m,面積0.14km2。賦存標高+120~+360m,產出6個礦體。總體走向NE,傾向NW,傾角25~45°。平均品位:Ag204.22g/t,Pb+Zn2.81%。
鮑家礦區:位於礦田中南部100~132線間。礦體產於含礦岩體內帶及上下接觸帶中,部分產於外帶晶質凝灰岩中。分布範圍:長800m,寬500m,面積0.4km2。賦存標高+225~-570m。產出4個礦體。總體走向NE,傾向NW,傾角25~30°。平均品位:Ag150.01g/t,Pb+Zn2.27%。該礦區花崗斑岩體的近根部尚未完全控制,具有進一步找礦遠景。
銀珠山礦區:位於礦田中北部100~139線間。礦體產於含礦岩體前緣內帶及接觸帶附近,部分產於外帶晶屑凝灰岩中。賦存標高+227~-615m。產出4個礦體。總體走向NE,傾向NW,傾角30~40°。平均品位:Ag164.11g/t,Pb+Zn2.26%。
下鮑礦區:位於礦田南部120~144m線間,隱伏於鮑家礦區深部。礦體為鐵錳~銀鉛鋅礦複合礦體,產於上侏羅統火山岩中。分布範圍:長500m,寬800m,面積0.4km2。賦存標高0~-420m。產出11個礦體。總體走向NE,傾向SE,傾角5~30°。主礦體為7號礦體,占銀儲量的68.94%。平均品位:Ag264.44g/t,Pb+Zn3.60%。
營林礦區及銀坑礦區:分別隱伏於銀路嶺礦區及銀珠山礦區深部。產出鐵錳­銀鉛鋅礦體或鐵錳­鉛鋅礦體。平均品位:獨立銀礦Ag239.89g/t,Pb+Zn3.36%,富鉛鋅礦Pb+Zn7.72%,Ag26.54g/t,Au0.29g/t,S11.06%。上述兩礦區範圍尚未完全圈定,具有進一步找礦遠景。

礦床成因

冷水坑銀礦為與斑岩活動有關的熱液礦床。成礦大致可分兩個時期,火山沉積成礦期和斑岩岩漿熱液成礦期。斑岩岩漿熱液成礦期不僅直接控制了斑岩型礦床的產出,同時疊加於火山沉積成礦之上,形成了層控疊生型礦床。礦床形成於燕山中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