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立方中微子望遠鏡

冰立方中微子望遠鏡(IceCube neutrino telescope;Ices the cubic neutrino telescope )是美國在其所建的阿蒙森·史考特南極站附近的南極凍原8000英尺(2.44公里)深的冰層下建立的專門探測中微子的巨型望遠鏡。連續建設5年直到2010年12月27日才竣工,堪稱全球最大的中微子望遠鏡。

冰立方中微子望遠鏡屬於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安裝在該天文台的冰立方實驗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冰立方中微子望遠鏡
  • 外文名:IceCube neutrino telescope
  • 地點:南極
  • 所屬國家:美國
  • 所屬機構: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
  • 竣工日期:2010年12月27日
建造過程,原理,探測意義,

建造過程

冰立方中微子望遠鏡是建在南極的一個巨型望遠鏡,它的目的是發現以光速穿過地球的中微子,這是一種令人難以捉摸的亞原子粒子。儘管科學家利用冰立方收集數據的時間已經長達數年,但是它的建設工作直到2010年12月27日才結束。人們對中微子知之甚少,但是認為它們攜帶著有關我們的星系和神秘黑洞誕生的信息。
冰立方實驗室冰立方實驗室
這個巨大的望遠鏡建在南極深達8000英尺(2.44公里)的冰原下。整個項目耗資2.79億美元,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為其提供了2.42億美元資助。建設工作的最後階段是為5160個光學感測器鑽86個孔,現在這些感測器已經安裝完畢,成為主探測器的組成部分。中微子與原子相撞產生的粒子名叫μ介子,生成的藍色光束被稱作“切倫科夫輻射”。由於南極凍的透明度極高,冰立方的光學感測器能發現這種藍光。科學家通過在亞原子相撞後進行的試驗,可以追蹤到中微子的運行方向、查找到它的起源,看一看它是由黑洞還是由撞擊星系產生的。然而,這一過程比探測μ介子更加複雜。因為每個μ介子都是由一個宇宙中微子產生,而位於探測器上方大氣里的宇宙射線可以生成一百多萬個中微子。為了避免這種干擾,冰立方的感測器直接瞄準下方——經地心指向北極天空,用來探測穿過地球的中微子。

原理

由於中微子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種可以暢通無阻地穿過物質的粒子,故冰立方和南極μ介子及中微子探測器列陣(AMANDA)把地球當做過濾器,以便選出中微子與原子相撞產生的μ介子。令人捉摸不透的中微子的性質,還決定了冰立方的建設位置。中微子望遠鏡的透明度必須很高,以便分布很廣的感測器陣列可以發現撞擊產生的光,而且這個環境必須足夠黑,以防自然光產生干擾。除此以外,它還必須深埋地下,以避免南半球的宇宙射線對其產生干擾。南極冰符合所有這些條件。
冰立方陣列的中微子的路徑冰立方陣列的中微子的路徑
天文台的大小(邊長一公里的立方體冰塊)非常重要,因為這可增加中微子與原子相撞的機會,大大提高觀測成功率。另外,南極冰是用來觀測這種罕見事件的完美選擇。全球大部分冰里都含有氣泡或其他雜質,這會使觀察結果產生誤差。而南極冰基本上完全是由水冰組成的巨大冰川,這意味著它包含更多原子,因此會大大增加中微子撞擊的機會。圓形探測器被串成串,放入用熱水鑽開鑿出來的冰洞裡,鑽每個冰洞需要融冰多達20萬加侖。每根電纜線上有60個感測器,86串這樣的感測器串組成冰立方的主探測器。

探測意義

物理學家認為,中微子在猛烈的宇宙事件中誕生,例如位於宇宙邊緣的遙遠星系相撞或黑洞的產物。這些神秘的高能粒子能在太空里穿行幾十億光年,而不會被磁場和原子吸收或偏轉運行方向。通過它們,科學家能找到一些有關宇宙最基本問題的答案。不過要實現這個目的,首先你要發現中微子。為此,科學家正在利用冰觀測中微子撞擊(組成水冰分子的)原子的罕見場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