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報記

冥報記

《冥報記》是唐代紀實故事,作於唐高宗永徽年間(650年-655年),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即據此本排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冥報記
  • 類型:紀實故事
  • 屬性:唐代紀實故事
  • 出版年代:唐朝
簡介,內容,

簡介

唐臨《冥報記》作於唐高宗永徽年間(650年-655年),是唐代紀實故事集.此書在中國亡佚已久
,而今本《北夢瑣言》又不載<僧義孚>條.故關於此條的歸屬問題,前人及當今學者存在著不同的看法.近人楊守敬曾從事《冥報記》的輯佚工作.他以日本三緣山寺本為基礎,從《法苑珠林>,<太平廣記>中輯錄《冥報記》佚文.所輯佚文分為六卷,
"唐僧義孚"條被收入卷六.李劍國先生在《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中說:"按<北夢瑣言>今本不載,林艾園校本所輯逸文亦不收此條,當出《冥報記》.楊目輯入卷六.僧義孚貪污寫經錢帛受報身死事."(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年,198頁)但據岑仲勉先生《唐唐臨〈冥報記〉之復原》一文考證。
楊守敬輯出的部分佚文,卻並非唐臨所作,"唐僧義孚"條即被列為"未能認為臨書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七本,1947年,190頁).侯忠義先生在《隋唐五代小說史》中指出:"岑仲勉《唐臨冥報記之復原》,對楊輯本逐條加以覆核,糾謬補遺,可謂《冥報記》的校定本."但他在"《冥報記》宣揚佛法靈異"後所舉例子中,又提到已被岑先生排除了的《僧義孚》條(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162頁,163頁),令人費解.方詩銘先生在《冥報記》附錄《楊輯冥報記佚文辯偽》中,說明了唐臨不可能創作《僧義孚》條的理由:"本條說:‘俾齎錢帛詣西川寫藏經’,‘西川’指‘劍南西川’,方鎮置於肅宗至德二年,唐臨卒於高宗顯慶四年,《冥報記》中不可能出現‘西川’之稱.因此,本條雖不見於今雅雨堂本《北夢瑣言》,但當非唐臨書.現不入輯."(唐臨撰,方詩銘輯校《冥報記》,戴孚撰,方詩銘輯校《廣異記》,中華書局合訂本,1992年,100頁)這一理由十分充足,堪稱定論.從《太平廣記》的版本流傳情況來看,此書宋刻本今已不存,明嘉靖時,談愷據抄本刊刻,流傳始廣.近人汪紹楹以談愷本為底本,以清陳鱣校殘宋本、明沈氏野竹齋鈔本及明末許自昌本、清黃晟本為參校,整理出一種較好的本子。
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即據此本排印,1961年中華書局改正若干排印錯誤後,重新出版.汪紹楹的整理工作十分有價值.周勛初先生在<唐人筆記小說考索>中指出:"汪氏在許多條文後加有按語,介紹明鈔本中所標的書名,每與談愷本不同,而明鈔所標示者常是更為可據,故甚有參考價值,不可忽視."(《周勛初文集》第5冊,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02頁)方詩銘先生在《〈冥報記〉輯校說明》中亦認為:"談刻以下各刊本《廣記》,如卷一一六《僧義孚》條引《冥報錄》,
卷一二九《王范妾》條引《冥報志》,楊氏皆輯入目錄;而野竹齋鈔本,第一條作‘出《北夢瑣言》’,第二條作‘出《還冤記》’,是正確的."(唐臨撰,方詩銘輯校《冥報記》,戴孚撰,方詩銘輯校《廣異記》,中華書局合訂本,1992年,13頁)兩先生所言頗有道理.如《太平廣記》卷二三九《蘇循》條後注云:"出《唐書》,明鈔本作出《北夢瑣言》"卷一○八《巴南宰》條後注云:"出《述異記》,明鈔本作出《北夢瑣言》."卷五○○《楊蘧》條後注云:"出《稽神錄》,按見《北夢瑣言》卷五."經查核,這些條目均出自《北夢瑣言》.其中,《蘇循》條出自卷一○《崔雍食子肉李佋蘇循附>,<巴南宰>條出自卷九《韋宰相功德驗陳微附>,<楊蘧>條出自卷五《陽朔山水》.基於此,筆者認為,《僧義孚》條應被視為《北夢瑣言》的佚文。

內容

夫含氣有生。無不有識。有識而有行。隨行善惡而受其報。如農夫之播植。隨所植而收之。此蓋物之常理。固無所可疑也。上智達其本源。知而無見。下愚闇其蹤跡。迷而不返。皆絕言也。中品之人。未能自達。隨緣動見。逐見生疑。疑見多端。各懷異執釋典論其分別。凡有六十二見。邪倒於是乎生者也。臨在中人之後。幸而寤其萬一。比見眾人不信因果者說見雖多。同謂善惡無報。無報之說。略有三種。一者自然。故無因果。唯當任欲待事而已。二者滅盡。言死而身滅。識無所住。身識都盡。誰受苦樂。以無受故。知無因果。三者無報。言見今人有修道德。貧賤則早死。或行兇惡。富貴靈長。以是事故。知無因果。臨竊謂。儒書。論善惡之報甚多。近者報於當時。中者報于于累年之外。遠者。報於子孫之後。當時報者。若楚子吞蛭。痼疾皆愈。宋公不禱。妖星多退。黍齒凶逆。旋踵伏誅。趙高惑亂。俄而滅族之類。是也。累年報者。如魏顆嫁妾。終以濟師。孫叔埋蛇。竟享多福。漢幽鴆如意。蒼茍成災。齊殺彭生。立豕而崇之類是也。子孫報者。若弗父恭於三命。廣宣尼之道。鄧訓歲活千人。遺和熹之慶。陳平陰計。自知無後。欒黶黍侈。盈被其殃之類。是也。若乃虞舜以孝行登位。周文以仁賢受命。桀紂以殘忍亡國。幽厲以淫縱禍終。三代功德。下祚長久。秦皇驕暴。及子而滅。若斯之比。觸類寔繁。雖復大小有殊。亦皆善惡之驗。
但事法王道。理關天命。常談之際。非所宜言。今之所錄。蓋直取其微細驗。冀以發起同類。貽告子孫。徵於人鬼之間。若斯而已也。釋氏說教。無非因果。因即是作果。即是報。無一法而非因。無一因而不報。然其說報亦有三種。一者現報。於此身中。作善惡業。即於此身而受報者。皆名現報。二者生報。謂此身作業。不即受之。隨業善惡。生於諸道。皆名生報。三者後報。謂過去身作善惡業。能得果報。應多身受。是以現在作業。未便受報。或次後後生受。或五生十生。方始受之。是皆名後報。於此三報。攝一切法。無所不盡。是今諸見復然大寤。然今俗士尚有惑之。多習因而忘果。疑耳而信目。是以聞說後報。則若存若亡。見有效驗。則驚嗟信服。昔晉高士謝敷。宋尚書令傅高。太子中書舍人報演。齊司徒事中郎陸果。或一時令望。或當代名家。並錄觀世音應驗記。及齊竟陵王蕭子良作宣驗記。王琰作冥祥記。皆所以徵明善惡。勸戒將來。實使聞者深心感寤。臨既慕其風旨。亦思以勸人。輒錄所聞。集為此記。仍具陳所受。及聞見由緣。言不飾文。事專揚確。庶後人見者。能留意焉。
隨京師大德沙門。釋信行。本相州法藏寺僧。初其母無子。久以為憂。有沙門過之。勸念觀世音菩薩。母日夜祈念。頃之有娠。生信行。幼而聰慧。博學經論。識達過人。以為佛所說經。務於濟度。或隨根性。指人示道。或逐時宜。因事判法。今去聖久遠。根時久異。若以下人修行上法。法不當根。容……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