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足

具足

具足的讀音是jù zú,是具備的意思,出自漢代王充《論衡·正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具足
  • 拼音:jù zú
  • 釋義:具備
  • 出處:漢 王充《論衡·正說》
基本解釋,日本鎧甲,

基本解釋

多見於古漢語
1、猶具備。 漢 王充《論衡·正說》:“善善惡惡,撥亂世反諸正,莫近於《春秋》。若此者,人道、王道適具足也。”《百喻經·認人為兄喻》:“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復多錢財。” 元 德異《<壇經>序》:“一一法門,具足無量妙義。” 郭沫若《盲腸炎·向自由王國的飛躍》:“我是相信在產業未進步、物質條件未具足的國度中以實現社會主義為目的之政治革命是愈早愈好的。”
2、指充足。 許地山《債》:“說到具足生活,也是沒有涯岸的。”

日本鎧甲

古代的日本鎧甲
伊達政宗的五枚胴具足伊達政宗的五枚胴具足
最早出現於江戶時代,當時的人將江戶時代前的甲冑稱為“昔具足”,而把當時的甲冑稱為“當世具足”。但是現在當時具足一詞已經成為了所有具足的代稱了,而其當初的意義已經幾乎被遺忘了,因此本文也對此不在進行區分。有一點非常的重要,就是日本甲冑的軀幹部都被統稱為“胴”,所以經常會看到“某某胴”一類的表述方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些甲冑屬於胴丸或具足,而只是對軀幹家的命名而已。一套完整的具足還可以被分為三個部分,即兜,鎧(胴,袖,草折),小具足(籠手,臑當,佩楯)
成熟的佩楯最早出現在具足上面,起到防護大腿的作用。佩楯作為具足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上面常常也會繪有特色的圖案,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紅色的“日之丸”圖案。這種圖案在很多的具足上都能看到,也有使用“永樂通寶”圖案的佩楯,這些圖案一般都是以圓形為基調。
具足是日本甲冑發展的集大成者,因而也繼承了日本甲冑的特點,但是同時又產生了突破。從具足的固定方式來看,在肩膀部位仍然利用引合緒和固定在胸甲板上的高紐進行固定。而其在肋部的開口也延續了大鎧以來的傳統,將開口設在左邊。但是當時具足的設計在大鎧這樣的中古鎧甲上進行了改進,不再依靠肩膀來承擔整幅鎧甲的重量,而是把重量分配到身體的各個部分。通過觀察就可以看出,具足的軀幹部分基本呈一個兩頭收縮的圓筒型,而非簡單的盒式結構。通過這樣的設計可以分擔一部分的重量給整個軀幹,也大大提高了穿戴者的靈活程度。因為具足的初衷是作為徒步實戰用的甲冑而出現,因而防禦力和機動力的重要性都被提到了裝飾性之上。具足的胴體有很多不同的製作方法,不過在安土-桃山時代,胴多採用0.8mm左右的鐵片。而作為肩甲的袖也一般都和胴採用相同的防護措施。手臂甲的籠手也在大鎧等甲冑的原有基礎上增強了防護,很多籠手上都採用了細密的鎖子甲
在鐵炮傳來之後,具足為了防彈的需要也作了一些改進。比如所謂的鳩胸胴,就在胸甲的中部形成了一個突出以造成一個防彈的斜面,非常類似於同時代的歐洲胸甲的做法。在歐洲式的鎧甲進入日本之後,當時具足也受到了的影響,產生出了被稱為南蠻具足的新型具足,將在下面的章節中進行專文的介紹。
在甲冑的製作工藝方面,也隨著當時具足的出現產生了突破。因為舊有的甲冑製作方式太過繁瑣,主要通過將小片的札片綴和起來形成甲冑的,難以應付大規模的製作的需要。因而也發展出了伊予札和板札的甲冑製作形式,大大的減輕了製作方面的耗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