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城

共城

共伯和時所居的共城就在原輝縣東五里,固圍村東二里的地方,當地人稱為“城上”。這就是當時共伯和留下的城址。共城的地理位置,坐落在太行山支脈九山的南麓,東沿東石河,西臨百泉河(即衛河),南望平原活野,像幾條體魄巨大的臥龍,斷斷續續,伏臥在太行山的懷抱里。”共城城牆據實測,西牆長1300米,北牆長1200米,南牆長1200米,東牆沿東石河南行長1300米,城圍長5000米,共城總面積約156萬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共城
  • 地理位置:輝縣市
  • 占地面積:約156萬平方米
  • 又稱:城上
歷史典故,景區特點,

歷史典故

西周從武王建立,傳了九世到了厲王。這時,奴隸主奴隸、貴族與平民的矛盾日益尖銳,周王朝的統治產生了嚴重的危機。周厲王是一個十分暴虐的君主,他不僅對奴隸十分苛刻,即使對平民為主體的國人也十分殘暴。那時候,國人雖不是奴隸,但生活也十分困苦,許多人連父母妻子都養活不了,就到山林川澤去找生路。周厲王卻宣布國都周圍的山林川澤歸他“專利”。都城內的國人走投無路,就咒罵厲王。厲王就派人到處監視,偷聽,誰咒罵他,他就殺掉誰。國人果然不敢講話了,他們只能用眼神進行交流。周厲王對此覺得很是得意,他對大臣們說:“我能制止人們的誹謗,你看,他們不是都不敢講話了嗎?”他的大臣召公虎聽了,非常擔心,就告訴厲王說:“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一旦河水決口,就不好收拾了。”厲王根本不聽,反而對國人鎮壓得更加厲害。國人忍無可忍,終於發生了暴動,一部分奴隸,甚至保衛王宮的士兵也參加了。國人攻入王宮,厲王嚇得跑出了國都,到彘(山西霍縣)這個地方躲了起來。國人到處搜尋厲王,沒有搜尋到。後來暴動平息,但厲王已死在了彘。太子還十分年幼,大家就公推衛國的國君衛僖侯的長子共伯和代行天子事,並將這一年定為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這一年也正是我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共伯和是衛國共城的主人,他居共城,名和。當時貴族的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他居伯位,故人稱共伯和。共伯和在共城期間,好行仁政,深得共城人民擁護。當人們把他舉薦到周王朝,代理周天子執政以後,他日夜操勞,國家管理得很好,國力日盛,民室日富,獲得朝野一片讚譽,恢復了周初的繁榮。他代理朝政14年,到了公元前828年周厲王在彘地病死,這時太子也長大成人並已掌握了治國的本領,共伯和就與諸侯大臣商量,扶太子繼承王位,這就是歷史上的周宣王。至此,共和終止,共伯和結束了他代行周天子執政的生涯,回到共地和百姓在一起了。共城即今輝縣市。共伯和時所居的共城就在原輝縣東五里,固圍村東二里的地方,當地人稱為“城上”。這就是當時共伯和留下的城址。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文物工作者曾對這個城址進行過調查,它的面貌清楚地呈現在人們面前:“經實地調查,共城的地理位置,坐落在太行山支脈九山的南麓,東沿東石河,西臨百泉河(即衛河),南望平原活野……現存的城牆,像幾條體魄巨大的臥龍,斷斷續續,伏臥在太行山的懷抱里。”

景區特點

共城城牆據實測,西牆長1300米,北牆長1200米,南牆長1200米,東牆沿東石河南行長1300米,城圍長5000米,共城總面積約156萬平方米。
這座共城城牆,全部分層夯築,有圓夯,橢圓夯,平夯。經過實地考察測量,發現夯土大都是圓夯窩。
共城北半部城牆的基槽牢固地坐落在地面石頭上,穩如盤石。北城牆和東西城牆的斷面很厚,這可能是為防禦北面太行山特大山洪暴發時的衝擊。共城東南面那段城牆保存得比較完整。
共城遺址的城牆上,主要是紅粘土、黑土、黃土、白土,還有三花土。
2800年時間過去了,古共城遺址成了今天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現在的共城遺址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輝縣市還開闢了“共城公園”供人們參觀瀏覽。
註:“共和”一說為周公、周公共同代理朝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