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論

公論

公論,漢語辭彙。

拼音:gōng lùn

釋義:1、公正或公眾的評論。2.公理;定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論
  • 外文名:[public opinion]
  • 拼音:gōng lùn
  • 解釋:公正或公眾的評論
  • 內含:是非自有公論
  • 同義:公理
詞目,拼音,基本解釋,引證解釋,說公論,歷史公論,

詞目

公論

拼音

gōng lùn

基本解釋

1、[public opinion]∶公正或公眾的評論
是非自有公論,不是某一個人說了就算
2、[axiom]∶公理;定理

引證解釋

1、公正或公眾的評論。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品藻》:“庾又問:‘何者居其右?’ 王曰:‘自有人。’又問:‘何者是?’ 王曰:‘噫!其自有公論。’”
唐 杜荀鶴 《送黃補闕南遷》詩:“自古有遷客,何朝無直臣。喧然公論在,難滯 楚 南春。”
宋 袁褧 《楓窗小牘》卷上:“時人語曰,李相太醒,張相太醉,此亦里巷之公論也。”
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天子風聞外邊公論,亦有厭倦之意,遂從其請,以使相判 江寧府 。”
孔貞運《明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志銘》:“(袁可立)遂直書其枉,而石得無罪。中丞因自劾歸,公論快之。”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一回:“趙穿自恃其功,求為正卿,盾恐礙公論,不許。”
徐遲 《哥德巴赫猜想》:“一頁一頁的歷史寫出來了,大是大非,終於有了無私的公論。”
2.公理;定理。
嚴復 《按語》:“蓋呼威理所主,謂理如形學公論之所標者,根於人心所同然,而無待於官骸之閱歷察驗者,此無異中土良知之義矣。”
魯迅 《墳·科學史教篇》:“初由經驗而入公論,次更由公論而入新經驗。”

說公論

說起公論,就是人在做事後所留下的公眾輿論。流芳千古與遺臭萬年的歷史,人人都會想起前因後果的爭議。也就是人人所說的名聲。有多少古人、名人、偉人、都在樹立著一個名聲。 要說有緣,也是遂願的一種,不論是道家的歸真、反撲;還是佛家的隨緣;及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等等都是教人為善,為後代留下一個好的名聲。 公德、公道、公平、公正、公心、公害、公憤等等都是人們對世事的有力總結出了許許多多的有代表意義的詞句。每個詞的背後都有它一定意義與背景。 “ 公則生明 ” 的教條誰都會說,可是,在實際做事面前怎么就有相反的經歷與結果呢。是能力所限也就罷啦,要是本來就是出於私心或是壞心,那該是眾人之的的醜陋。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多少使人難以忘懷的人物與事件,讓人歡呼,讓人惱恨。
公論公論

歷史公論

在《科舉奇聞》中記載:元未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中,記有平江(元代路名,蘇州市)驛站上無名氏題寫的《吊四狀元》詩:“四榜狀元逢此日,他年公論定難逃。空令太守提三尺,不見元戎用六韜。元舉何如兼善死,公平爭似子威高。世間多少偷生者,黃甲由來出俊髦。”元舉是王宗哲的字,兼善是泰不花的字,公平是李齊的字,子威是李黼的字。這四個人,都是元代的狀元,也都是元代的官員,在元末的農民大起義中,有的以身殉職,有的棄職偷生而未成。詩的作者從元代政權的角度。評論這四個人在生死關頭的名節抉擇,自然可以討論。但這位無名氏對四個狀元的名節選擇這么注意,並特地寫在人來客往的驛站上,顯然不只是在表示他個人的私論,而是希望引起“公論”。陶宗儀把這首詩記錄下來,顯然是讚賞這一“公論”,並希望引起“他年公論”。這不僅反映出,人們關心著名人物名節問題的傳統是多么強烈,而且反映出,公論的力量是多么強大,多么可畏。比如說吧,秦檜和岳飛,都是八百多年前的歷史人物了,可是直到今天,對他們的公論仍然非常鮮明,一奸一忠,一邪一正,有如“冰炭不同器”。這種公論,恐怕不會到今天而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