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康公論魯大夫儉與侈

《劉康公論魯大夫儉與侈》是春秋時期文學家左丘明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劉康公論魯大夫儉與侈
  • 創作年代:春秋時期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左丘明
  • 作品出處:《國語》
作品原文,白話譯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劉康公論魯大夫儉與侈
定王八年,使劉康公聘於魯,發幣於大夫。季文子、孟獻子皆儉,叔孫宣子、東門子家皆侈。
歸,王問魯大夫孰賢,對曰:“季、孟其長處魯乎!叔孫、東門其亡乎!若家不亡,身必不免。”王曰:“何故?”對曰:“臣聞之:為臣必臣,為君必君。寬肅宣惠,君也;敬恪恭儉,臣也。寬所以保本也,肅所以濟時也,宣所以教施也,惠所以和民也。本有保則必固,時動而濟則無敗功,教施而宣則遍,惠以和民則阜。若本固而功成,施遍而民阜,乃可以長保民矣,其何事不徹?敬所以承命也,恪所以守業也,恭所以給事也,儉所以足用也。以敬承命則不違,以恪守業則不懈,以恭給事則寬於死,以儉足用則遠於憂。若承命不違,守業不懈,寬於死而遠於憂,則可以上下無隙矣,其何任不堪?上任事而徹,下能堪其任,所以為令聞長世也。今夫二子者儉,其能足用矣,用足則族可以庇。二子者侈,侈則不恤匱,匱而不恤,憂必及之,若是則必廣其身。且夫人臣而侈,國家弗堪,亡之道也。”王曰:“幾何?”對曰:“東門之位不若叔孫而泰侈焉,不可以事二君,叔孫之位不若季、孟而亦泰侈焉,不可以事三君。若皆蚤世猶可,若登年以載其毒,必亡。”
十六年,魯宣公卒。赴者未及,東門氏來告亂,子家奔齊。簡王十一年,魯叔孫宣伯亦奔齊,成公未歿二年。

白話譯文

周定王八年,派劉康公出使魯國,向魯國的大夫分送禮物。季文子、孟獻子都儉樸,而叔孫宣子、東門子家卻很奢侈。
回來後,定王詢問魯國的大夫哪位賢德,劉康公答道:“季孫、仲孫可以在魯國長期保持地位,叔孫、東門可能會敗亡。即使家族不亡,本人必不能免禍。”定王說:“那是什麼原因呢?”劉康公答道:“我聽說,為臣必須遵行臣道,為君必須恪守君道。寬厚、嚴整、公正、仁愛,是君道;忠敬、謹慎、謙恭、儉樸,是臣道。寬厚用以維護基業,嚴整用以完成政務,公正用以施行教化,仁愛用以團結民眾。基業得到維護就必然穩固,按時機而行動而政務完成就沒有荒廢的事情,教化施行而公正就流布周遍,用仁愛來團結民眾就上下富足。如果基業穩固而政務成就,教化周遍而民眾富足,才能夠長久地保有百姓,還有什麼事做不到呢?忠敬用以承受君命,謹慎用以守護家業,謙恭用以執行公務,儉樸用以豐足財用。以忠敬來承受君命就不會違抗,以謹慎來守護家業就不會荒怠,以謙恭來執行公務就不會犯法,以儉樸來豐足財用就不會擔憂。如果承受君命不違抗,守護家業不懈怠,不觸犯刑法而又遠離憂愁,君臣上下就能夠沒有嫌隙了,還有什麼事勝任不了呢?在上者要施行的政務能辦到,在下者能勝任交辦的公務,因此國家才能長治久安。現在季孫、仲孫儉樸,他們將財用豐足,因而家族能得到蔭護。叔孫、東門奢侈,奢侈就不會體恤貧困,貧困者得不到體恤,憂患必然會降臨,這樣必然會危及自身。況且作為人臣而奢侈,國家不堪負擔,這是在走向敗亡。”定王問:“他們能維持多久呢?”劉康公答道:“東門子家的地位不如叔孫宣子但比叔孫宣子奢侈,所以不可能連續兩朝享有俸祿;叔孫宣子的地位不如季孫、仲孫,但也比他們奢侈,所以不可能連續三朝享有俸祿。如果他們死得早倒還罷了,假若他們有長久的年壽來多幹壞事,一定會敗亡。”
周定王十六年,魯宣公去世。告喪的使者還沒有抵達王都,東門家的人已來報告發生變亂,東門子家逃往齊國。周簡王十一年,叔孫宣子也逃奔齊國,這正好是魯成公去世的前二年。

作者簡介

左丘明(約前502一前422),單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史學家。左丘明曾任魯國史官,孔子編訂六經,左丘明為解析六經之一《春秋》而著《左傳》,亦著《國語》。《左傳》《國語》兩書記錄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史料翔實,文筆生動,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被史學界推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文宗史聖” “經臣史祖”,孔子、司馬遷均尊左丘明為“君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