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業倫理

公共事業倫理指公共事業管理領域中的角色倫理,是以公共事業組織為主體對公共事業管理的社會化角色的倫理原則和規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共事業倫理
  • 對象:公共事業管理
  • 對應:公共事業組織
  • 特點:社會化角色
特點,作用,構成,

特點

公共事業倫理的特點是公益性,服務性,互動主體性,權力責任的一體性。公共事業倫理規範具有主觀和客觀統一,他律與自律統一的特徵。

作用

第一,公共事業具有很強的主體性,需要開展倫理建設。公共事業公益性、專業技術性強,從業者一般來說具有志願精神,文化水平較高,對工作、職業的認同感強,有較高的自我意識,其中必然包含倫理取向,對於從業者的自我約束主要出自倫理意識、道德自覺。開展倫理建設,有助於提升從業者的工作榮耀感與社會責任感,強化志願精神,增強公共事業的吸引力。
第二,公共事業有很強的公益性,更多追求的是社會利益、社會公平,承擔社會責任,這天然符合倫理要求。利益有大小之分,私人之利與公眾之利相比較,公眾之利更具有倫理性質。公共事業提供公共物品,追求公共需要的滿足,努力使社會進步的益處為所有人享受,這正是倫理行為的目標。公共事業管理不同於企業管理,企業管理的最終目標在於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其管理客體主要是經濟資源,因而更強調提高效率,解決資源有效配置以及決策、計畫、組織、控制等環節的銜接,注重過程管理。公共事業管理面臨的往往是社會問題,因而在解決問題時就不能僅僅注重效率,而且還要認真履行公共責任,倡導公共道德,增進社會公共利益並能公平地進行分配。
第三,公共事業的行業規範、工作規程中含有倫理價值,甚至公共事業管理的職務責任規定本身就是道德規則。公共事業各行業中那些合乎規範的職業行為、崗位行為因此就是道德行為。懸壺濟世的杏林事業,扶貧濟弱的慈善事業,教書育人的燭光事業,都是具有道德意義的職業,其職業規範具有倫理規訓的意味。公共事業管理同樣有別於行政管理,呈現出更多的倫理色彩。行政管理主要依據的是法律和行政法現,因而更具有“剛性”。公共事業管理雖然也要依據一定的法律和行政法規,但主要是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執行,因而必然表現出一定的柔性。公共事業管理者在執行法律和行政法規過程中,遇到的情況十分複雜,不可能事事都寄希望於法律和行政法規的明文規定。實際上,法律和行政法規也不可能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問題都給出明確回答,它只能為人們的行為規範提供一個總體框架和邊界條件,而且,這種條件常常並不都是非常精確和十分嚴格確定的。對於公共管理者特別是公共事業管理者來說,他們應當從合法、合情、合理諸方面全面看待“被管理者”的行為,在處理問題的態度、方法和措施上,也需要在保證合法性的前提下,足夠重視情況因素,即要有倫理關注。這樣,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執行就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在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規基礎上,靈活處理所遇到的各種具體問題。如果根本沒有倫理評價和考慮,缺乏“通情達理”,就不可能真正做到按法規條例辦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離開了公共倫理,就可能使公共事業管理僵化,達不到有效管理的目標。
第四,公共事業涉及公眾利益,公眾的利益訴求不一,做好公共事業需要協調利益群體關係,取得公眾的理解、支持與參與,而公眾參與的前提與動力來源是它的合理性、正當性。得到公眾理解支持的公共事業,一定是給予公眾利益滿足,並實現不同群體間的利益公平,從而也是具有倫理正當性的事業。

構成

公共事業倫理涉及廣泛的領域,從行業、職業方面看,包括教育倫理,醫療衛生倫理,學術倫理,文藝倫理,環境倫理等。從主體方面看,則有師德,醫德,藝德,科學家倫理,學生倫理,新聞記者倫理等。從內容看,公共事業倫理包括三種形態:一是觀念形態,即公共倫理意識,包括管理主體對倫理準則、責任和目標的意識;二是實踐形態,就是一定倫理原則指導下的公共事業管理行為,一般要通過公共事業管理活動、關係、態度、作用效果等表現出來;三是介於觀念與實踐之間的中介形態,主要指社會的公共事業倫理評價。
1.公共事業倫理意識
公共事業倫理意識包含倫理準則意識、倫理責任意識和倫理目標意識。準則意識是公共事業管理主體的原則立場和根本態度,通過對公共事業倫理的調控,達到由內及外的目的和理想,它突出表現為主體的莊嚴的精神。責任意識指的是公共事業管理主體如何看待公共事業管理的責、權、利,是公共事業倫理認識的核心。認識不同,對公共事業管理活動的精神和態度就不一樣,責任意識是公共事業管理主體自我調控的特質。公共事業目標意識是公共事業管理理想,是激勵人們進取的精神力量。
2.公共事業倫理實踐
公共事業倫理實踐指的是公共事業管理主體在特定環境條件下實施的職業行為,該職業行為往往具有倫理意義。公共事業倫理意識和規範要通過公共事業管理實踐來實現。一般來說,公共事業管理行為與公共事業倫理實踐應當與公共管理者的地位、職責、權利和義務相一致。
3.公共事業倫理評價
公共事業倫理評價是指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依據一定歷史時期的公共倫理標準,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的作用,對整個公共事業活動運行與管理系統的現狀及其影響進行價值判斷。社會輿論、傳統習慣、政治信念是公共事業倫理評價的三種主要形式。社會輿論反映整個社會對公共事業行為的監督,具有明顯的行為約束的優勢。它表現著社會發展對公共事業行為的客觀要求,表達著社會和集體中絕大多數人的願望和意志。傳統習慣是在社會政治生活中長期形成的,並由於重複或沿襲而鞏固下來,是和民族情緒、社會心理交織在一起的,具有穩定性的特點。政治信念是人們對公共事業行為進行善惡評價的精神力量,是公共事業倫理評價中最重要的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