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9年

公元49年

公元49年為東漢王朝建立的第二十五年,東漢帝國的國力不斷上升,西方的羅馬帝國為?>朱里亞·克勞狄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克勞狄烏斯一世在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元49年
  • 農曆:己酉年
  • 年號:東漢建武二十五年
  • 大事記:遼東徼外貊人寇邊
紀年,大事,

紀年

己酉年(雞年
東漢建武二十五年

大事

[1]春,正月,遼東徼外貊人寇邊,太守祭肜招降之。肜又雙財利撫納鮮卑大都護偏何,使招致異種,駱驛款塞。肜曰:“審欲立功,當歸擊匈奴,斬送頭首,乃信耳。”偏何等即擊匈奴,斬首二千餘級,持頭詣郡。其後歲歲相攻,輒送首級,受賞賜。自是匈奴衰弱,邊無寇警,鮮卑、烏桓併入朝貢。肜為人質厚重毅,撫夷狄以恩信,故皆畏而愛之,得其死力。
翻譯:[1]春季,正月,遼東郡塞外的貊人侵犯邊境,太守祭肜招誘他們歸降。祭肜還用財物來安撫結納鮮卑首領偏何,讓他招集其他外族部落,陸續到邊塞歸降。祭肜說:“你們要是真想立功,就應當回去打匈奴,斬下匈奴首領的頭送來,我才會信任你們。”偏何等就去攻打匈奴,斬殺二千餘人,將人頭獻到遼東郡官府。此後,他們每年都去打匈奴,送來人頭,接受賞賜。匈奴勢力從此衰落,而漢王朝邊境不再有敵侵的警報,鮮卑、烏桓一同入朝進貢。祭肜為人質樸敦厚,沉著堅毅,用恩惠和信義招撫外族,因此外族對他既怕又愛,拚死效力。
[2]南單于遣其弟左賢王莫將兵萬餘人擊北單于弟左賢王,生獲之;北單于震怖,卻地千餘里。北部骨都侯與右骨都侯率眾三萬餘人歸南單于。三月,南單于復遣使詣闕貢獻,求使者監護,遣侍子,修舊約。
翻譯:[2]南單于派他的弟弟左賢王莫率兵一萬餘眾進攻北單于的弟弟左賢王,將他生擒。北單于十分震恐,後撤了一千餘里。北匈奴所屬的骨都侯和右骨都侯帶領三萬餘人歸附南單于。三月,南單于再度遣使者到朝廷進貢,請漢朝派使者進行監護,並要求將王子送到漢朝作人質,重修舊日和約。
[3]戊申晦,日有食之。
翻譯:[3]三月戊申晦(二十九日),出現日食。
[4]馬援軍至臨鄉,擊破蠻兵,斬獲二千餘人。
翻譯:[4]馬援的軍隊到達臨鄉,攻破蠻兵,斬殺、俘獲二千餘人。
初,援嘗有疾,虎賁中朗將梁松來候之,獨拜床下,援不答。松去後,諸子問曰:“梁伯孫,帝婿,貴重朝廷,公卿已下莫不憚之,大人奈何獨不為禮?”援曰:“我乃松父友也,雖貴,何得失其序乎!”
翻譯:起初,馬援曾經患病,虎賁中郎將梁松前往探望。梁松獨自在床下拜見,而馬援沒有還禮。梁松走後,馬援的兒子們問道:“梁伯孫是皇上的女婿,朝廷顯貴,公卿以下的官員沒有不懼怕他的,為何唯獨您對他不禮敬?”馬援答道:“我是他父親的朋友,他身份雖貴,可怎能不講輩份呢?”
援兄子嚴、敦並喜譏議,通輕俠,援前在交趾,還書誡之曰:“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論議人長短,妄是非政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父喪致客,數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願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伯高者,山都長龍述也;季良者,越騎司馬杜保也;皆京兆人。會保仇人上書,訟“保為行浮薄,亂群惑眾,伏波將軍萬里還書以誡兄子,而梁松、竇固與之交結,將扇其輕偽,敗亂諸夏。”書奏,帝召責松、固,以訟書及援誡書示之,松、固叩頭流血,而得不罪。詔免保官,擢拜龍述為零陵太守。松由是恨援。
翻譯:馬援的侄子馬嚴、馬敦都愛發議論,結交遊俠。馬援先前在交趾時,曾寫信回家告誡他們:“我希望你們在聽到他人過失的時候,就像聽到自己父母的名字一樣,耳可以聽,而口卻不能講。好議論他人是非,隨意褒貶時政和法令,這是我最厭惡的事情。我寧可死,也不願聽到子孫有此類行徑。龍伯高為人寬厚謹慎,言談合乎禮法,謙恭而儉樸,廉正而威嚴,我對他既敬愛,又尊重,希望你們效法他。杜季良為人豪俠仗義,將別人的憂慮當作自己的憂慮,將別人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他父親去世開弔,幾郡的客人全來了。我對他又敬愛又尊重,卻不希望你們效法他。效法龍伯高不成,還可以做恭謹之士,正如人們所說的‘刻鴻鵠不成還象鴨’;若是效法杜季良不成,就會墮落成天下的輕浮子弟,正如人們所說的‘畫虎不成反似狗’了。”龍伯高,即山都縣長龍述;杜季良,即越騎司馬杜保,兩人都是京兆人。適逢杜保的仇人上書,指控杜保:“行為浮躁,蠱惑人心,伏波將軍馬援遠從萬里之外寫信回家告誡侄兒不要與他來往,而梁松、竇固卻同他結交,對他的輕薄偽詐行為煽風點火,敗壞擾亂國家。”奏書呈上,光武帝召梁松、竇固責問,出示指控的奏書和馬援告誡侄兒的書信。梁松、竇固叩頭流血,才未獲罪。詔命免去杜保官職,將龍述擢升為零陵太守。梁松由此憎恨馬援
及援討武陵蠻,軍次下雋,有兩道可入,從壺頭則路近而水,從充則塗夷而運遠。耿舒欲從充道;援以為棄日費糧,不如進壺頭,扼其喉咽,充賊自破;以事上之,帝從援策。進營壺頭,賊乘高守隘,水疾,船不得上;會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乃穿岸為室以避炎氣。賊每升險鼓譟,援輒曳足以觀之,左右哀其壯意,莫不為之流涕。耿舒與兄好侯書曰:“前舒上書當先擊充,糧雖難運而兵馬得用,軍人數萬,爭欲先奮。今壺頭竟不得進,大眾怫鬱行死,誠可痛惜!前到臨鄉,賊無故自致,若夜擊之,即可殄滅,伏波類西域賈胡,到一處輒止,以是失利。今果疾疫,皆如舒言。”得書奏之,帝乃使梁松乘驛責問援,因代監軍。
翻譯:到後來,馬援征討武陵蠻人,大軍到達下雋。有兩條道路可入蠻界:一從壺頭,這條路近而水勢深險;一從充縣,這條路是坦途,但運輸線太長。耿舒主張走充縣,馬援卻認為那樣會消耗時日和軍糧,不如進軍壺頭,扼住蠻人咽喉,則充縣之敵將不攻自破。兩種意見上報朝廷,光武帝批准了馬援的戰略。於是漢軍進兵壺頭。蠻賊登高,把守險要,水流湍急,漢軍艦船不能上行。適逢酷暑,很多士兵患瘟疫而死,馬援也被傳染,於是在河岸鑿窟棲身以避暑熱。每當蠻賊爬到高處擂鼓吶喊,馬援便蹣跚跛行著察看敵情,左右隨從無不為他的壯志所感而哀痛流淚。耿舒在給他哥哥好畤侯耿弇的信中寫道:“當初我曾上書建議先打充縣,儘管糧草運輸困難,但兵馬前進無阻,大軍數萬,人人奮勇爭先。而如今竟在壺頭滯留,官兵憂愁抑鬱,行將病死,實在令人痛惜!前在臨鄉,敵兵無故自來,如果乘夜出擊,就可以將他們全殲。但馬援就像個作生意的西域商人,所到之處,處處停留,這就是失利的原因。現在果然遇到了瘟疫,完全同我預言的一樣。”耿弇收到信後上奏朝廷,於是光武帝梁松乘驛車前去責問馬援,並就此代理監軍事務。
會援卒,松因是構陷援。帝大怒,追收援新息侯印綬。初,援在交趾,常餌薏苡實,能輕身,勝障氣,軍還,載之一車。及卒後,有上書譖之者,以為前所載還皆明珠文犀。帝益怒。
翻譯:正當此時,馬援去世,梁松乘機陷害馬援。光武帝大怒,下令收回馬援的新息侯印信。當初,馬援在交趾時經常服食薏苡仁,因為此物可使身體輕健,抵禦瘴氣。班師時,曾載回了一車。等到馬援死後,卻有人上書誣告他當初用車載的全是上好的珍珠和犀角。於是光武帝益發憤怒。
援妻孥惶懼,不敢以喪還舊塋,稿葬域西,賓客故人,莫敢吊會。嚴與援妻子草索相連,詣闕請罪。帝乃出松書以示之,方知所坐,上書訴冤,前後六上,辭甚哀切。
翻譯:馬援的妻子兒女又慌又怕,不敢將馬援的棺柩運回祖墳,便草草葬在城西。他門下的賓客舊友,沒有人來祭弔。馬嚴馬援的妻子把自己用草繩捆綁起來,連在一起,到皇宮門口請罪。於是光武帝拿出梁松的奏書給他們看,他們方才得知馬援的罪名,便上書鳴冤,前後共六次,情辭十分哀傷悲切。
雲陽令扶風朱勃,指闕上書曰:“竊見故伏波將軍馬援,拔自西州,欽慕聖義,間關險難,觸冒萬死,經營隴、冀,謀如湧泉,勢如轉規,兵動有功,師進輒克。誅鋤先零,飛矢貫脛;出征交趾,與妻子生訣。間復南討,立陷臨鄉,師已有業,未竟而死;吏士雖疫,援不獨存。夫戰或以久而立功,或以速而致敗,深入未必為得,不進未必為非,人情豈樂久屯絕地不生歸哉!惟援得事朝廷二十二年,北出塞漠,南渡江海,觸冒害氣,僵死軍事,名滅爵絕,國土不傳,海內不知其過,眾庶未聞其毀,家屬杜門,葬不歸墓,怨隙並興,宗親怖栗,死者不能自列,生者莫為之訟,臣竊傷之!夫明主於用賞,約於用刑,高祖嘗與陳平金四萬斤以間楚軍,不問出入所為,豈復疑以錢穀間哉!願下公卿,平援功罪,宜絕宜續,以厭海內之望。”帝意稍解。
翻譯:前任雲陽縣令、扶風人朱勃前往皇宮門闕上書說:“我看見已故的伏波將軍馬援,從西州崛起,欽敬仰慕皇上聖明仁義,歷經艱險,萬死一生,在隴、冀兩地征戰。他的智謀如泉水一樣噴涌不絕,行動如轉動圓規一樣靈活迅速。他用兵戰無不勝,出師攻無不克。剿伐先零時,飛箭曾射穿他的小腿;出征交趾時,以為此行必死,曾與妻兒訣別。過了不久又再度南征,很快攻陷臨鄉,大軍已經建立功業,但未完成而馬援先死。軍官士兵雖然遭受瘟疫,而馬援也沒有獨自生還。戰爭有以持久而取勝的,也有因速戰而敗亡的;深入敵境未必就正確,不深入也未必為不對。論人之常情,難道有樂意久駐危險之地不生還的嗎?馬援得以為朝廷效力二十二年,在北方出塞到大漠,在南方渡江漂海。他觸冒瘟疫,死在軍中,名聲被毀,失去爵位,封國失傳。天下不知他所犯的過錯,百姓不知對他的指控。他的家屬緊閉門戶,遺體不能歸葬祖墳。對馬援的怨恨和嫌隙一時並起,馬氏家族震恐戰慄。已死的人,不能自己剖白;活著的人,不能為他分辯,我為此感到痛心!聖明的君王重於獎賞,輕於刑罰。漢高祖曾經交給陳平四萬斤金用以離間軍,並不問賬目與用途,又豈能疑心那些錢穀的開銷呢?請將馬援一案交付公卿議論,評判他的功罪,決定是否恢復爵位,以滿足天下人的願望。”光武帝之怒稍有消解。
初,勃年十二,能誦《詩》、《書》,常候援兄況,辭言嫻雅,援裁知書,見之自失。況知基意,乃自酌酒慰援曰:“朱勃小器速成,智盡此耳,卒當從汝稟學,勿畏也。”勃未二十,右扶風請試守渭城宰。及援為將軍封侯,而勃位不過縣令。援後雖貴,常待以舊恩而卑侮之,勃愈身自親。及援遇讒,唯勃能終焉。
翻譯:起初,朱勃十二歲時就能背誦《詩經》、《書經》,經常拜望馬援之兄馬況,言辭溫文爾雅。當時馬援才開始讀書,看到朱勃,他自況不如,若有所失。馬況覺出了馬援的心情,就親自斟酒安慰他說:“朱勃是小器,早成,聰明才智盡此而已,他最終將從學於你,不要怕他。”朱勃還不到十二歲,右扶風便試用他代理渭城縣宰。而等到馬援做了將軍並封侯的時候,朱勃的官位還不過是個縣令。馬援後來雖然身居顯貴,仍然常常以舊恩照顧朱勃,但又卑視和怠慢他,而朱勃本人的態度卻愈發親近。及至馬援受到誣陷。唯有朱勃能夠最終保持忠誠不渝。
謁者南陽宗均監援軍,援既卒,軍士疫死者太半,蠻亦飢困。均乃與諸將議曰:“今道遠士病,不可以戰,欲權承制降之,何如?”諸將皆伏地莫敢應。均曰:“夫忠臣出竟,有可以安國家,專之可也。”乃矯制調伏波司馬呂種守沅陵長,命種奉詔書入虜營,告以恩信,因勒兵隨其後。蠻夷震怖,冬十月,共斬其大帥而降。於是均入賊營,散其眾,遣歸本郡,為置長吏而還,群蠻遂平。均未至,先自劾矯制之罪;上嘉其功,迎,賜以金帛,令過家上冢。
翻譯:謁者、南陽人宗均任馬援大軍的監軍。馬援去世後,官兵因瘟疫而死的已超過半數,蠻軍也飢困交迫。於是宗均同將領們商議道:“我們如今道路遙遠,官兵染疾,不可以再作戰了,我打算權且代表皇上發布命令招降敵人,怎么樣?”將領們全都伏在地上不敢應聲。宗均說:“忠臣遠在境外,若有保護國家安全之策,可以專斷專行。”於是假傳詔旨,調伏波司馬呂種代理沅陵縣長,命他帶著詔書進入敵營,宣告朝廷的恩德和信義,而自己率軍尾隨其後。蠻人十分震恐,冬季十月,他們一道殺死首領投降。於是宗均進入蠻賊大營,遣散兵眾,命他們各回本郡,又委任了地方官吏,然後班師。蠻人之亂於是平定。宗均還沒到京成,先自我彈劾假傳詔旨之罪。光武帝嘉獎他的功績,派人出迎,賞賜金帛,命他經過家鄉時祭掃祖墳。
[5]是歲,遼西烏桓大人郝旦等率眾內屬,詔封烏桓渠帥為侯、王、君長者八十一人,使居塞內,布於緣邊諸郡,令招來種人,給其衣食,遂為漢偵候,助擊匈奴、鮮卑,時司徒掾班彪上言:“烏桓天性輕黠,好為寇賊,若久放縱而無總領者,必復掠居人,但委主降掾吏,恐非所能制。臣愚以為宜復置烏桓校尉,誠有益於附集,省國家之邊慮。”帝從之,於是始復置校尉於上谷寧城,開營府,並領鮮卑賞賜、質子,歲時互市焉。
翻譯:[5]同年,遼西郡烏桓部落大人郝旦等率領部眾歸附漢朝。光武帝下詔將烏桓各級首領封為侯、王、君長,總計八十一人,讓他們移居塞內,分布在沿邊各郡。並命令他們招徠本族之人,由官府供給衣服飯食。於是這些人便成為漢朝邊疆的警哨,協助擊討匈奴和鮮卑。其時,司徒掾班彪上書道:“烏桓人天性輕薄狡黠,喜做強盜,如果長久放縱而無人統領,必將再度劫掠漢朝居民。只委派主持受降的低級官吏,恐怕不能控制他們。我認為應當再度設定護烏桓校尉,這必將有益於招撫外族,減少國家的邊疆憂患。”光武帝聽從了他的建議,於是在上谷寧城重新設定護烏桓校尉,建立大營和官府,負責對鮮卑的賞賜、接送人質和每年四季的雙邊貿易等事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