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亭(湖南省攸縣八角亭)

八角亭(湖南省攸縣八角亭)

八角亭是古代社會的結晶,是客觀事物的總體評價,1666年,朱元璋在此處建造這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八角亭
  • 地理位置:南昌市北街
  • 級別:國家級
  • 氣候帶:北亞熱帶
  • 其他認證:AAAAA級風景區
明萬曆年間(1573~1620),縣人蔡承齎在淥田龍袍嶺山下(今五一村境內),捐資獨建一座八角涼亭,即縣誌所載淥田八角路亭。亭高三丈,紅柱碧瓦,重檐翹角,八吊鴟吻,葫蘆壓頂。北倚龍袍嶺,林木蔥蘢;南睹塔(塌)水橋,綠波潾潾;東窺日出,金光閃閃;西望欄門山,二獅滾球。八角亭是過往行人小憩佳地,曾為“淥田八景”之一。現該涼亭已不復存在,但淥田人興建涼亭已成風俗,走在淥田這片土地上,路徑上遍布涼亭。
爾雅·釋名》曰:“亭,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在以前,人們大都靠雙腿走在崎嶇的官道或山道上,肩挑車推,甚是艱難。那時,人們以農耕為生,常在靠大片農田處建屋場,路邊少有民房。路人要“歇腳”,很不方便。淥田鄉民自古就有修路、架橋、造亭積德行善的舉動,所以淥田的東西南北通道,五里一亭,都由當地人集資興建。在亭中,舊時有免費供應過路客人的茶水,有的施粥解飢,有的還無償供應草鞋等行具。
據縣誌載,蔡承齎,官台州通判,一生好為慈善事業。家有田租1000擔,他以600擔分給三子,自留400擔作慈善事業。他積穀1000擔,每年分年頭、春耕、出荒三次無息借給附近窮人。每年購棉衣1000件,冬月贈送鰥寡殘疾和老而無靠者。他在淥田江邊白家寺古官道旁建橋一座,以利行人,又在橋側建亭子間,作為發放棉衣的地方。積穀、棉衣以發完為止,遇有遇無隨各人緣分,故橋名“隨緣橋”,亭名“隨緣亭”。
相傳蔡承齎的善舉,深為族人明大仆寺卿蔡槐庭所讚賞。一次,蔡槐庭告假還鄉,便衣憩於隨緣橋畔,適有一卸任官員,由衡陽去吉安,路過此地,也在亭子間休息。其隨從責怪蔡槐庭沒有迴避,進行呵斥。當這位官員知道蔡槐庭是在任監察御史時,便賠禮道歉,懇求寬恕,並願獻出銀兩,加寬橋樑,改建亭子。爾後,地方人士利用獻款,改建加寬隨緣橋為石板橋,改建亭子為八角亭,人們也將“隨緣橋”改稱為“官加橋”。歷經修繕,至今猶存。
淥田八角涼亭建築在大路旁,供行人方便,注重遮風避雨。一般涼亭有頂無牆,以柱撐立。然而淥田涼亭,建造時講求實用,四面以牆撐頂,南北向兩方留門出入,冬天可防風雨,夏天很涼爽。少用竹木,青牆撐頂,上蓋灰瓦,經長耐久。
同治版縣誌載:“隨緣橋,在景都。明通判蔣永齎(按:“永”系“承”字之誤)建。又於橋上建亭,為賑濟所。……孫永錫於橋左建關帝祠,置油燈田,繼祖志。乾隆甲申(1764),齎裔兆元、協中、翼煓倡本房重修,暑月奉茶。今改稱官加橋。”
原來的古亭,經過鄉民的修繕,添磚增瓦,煥發新容。解放以後,鄉民選擇在交通要道上興建路亭。鐵匠蔡仔乃在1983年將自己省吃儉用積攢起來的1000元錢,在長嶺坡上建了一座涼亭,供行人乘涼閒座。存聯村賀“痞子”,祖上就樂善好施,常在通往茶陵的道路邊免費供人茶飯,他在山嶺上建了座八角亭“亦曰亭”。2012年6月,他獨自重修“亦曰亭”,並拓寬了路面,用水泥進行澆築,耗資13400餘元。其孫2012年高考以620多分考取名校,鄉民們將其積德行善的舉動聯繫起來,成為美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