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木一夫

八木一夫

八木一夫於1918年7月4日生於岐阜縣,是陶藝家八木一草的長子。1918年7月4日--1979年2月28日,八木一夫不但是日本陶藝界劃時代的巨匠,而且在世界陶藝發展史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木一夫
  • 出生地:岐阜縣
  • 出生日期:1918年7月4日
  • 身份:陶藝家八木一草的長子
人物生平,作品一覽,藝術歷程,

人物生平

八木一夫16歲時舉家移居五條坂。八木一夫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從小才華橫溢,而是位時常感到自卑並不擅長畫畫的少年,但他卻有著音樂方面的天賦。由於家學的關係,八木一草決定讓八木一夫去京都市美術工藝學校學習雕刻。其目的除了反對當時的以彩繪為中心的日本陶瓷教學體系外,關鍵的一點還是因為八木一夫的繪畫能力較差,想培養他向立體造型方面發展。可在這個雕塑班,八木一夫仍是成績最差的學生。畢業後八木一夫進入商工省陶瓷試驗工廠,有幸結識恩師沼田一雅(沼田是當時日本陶塑領域的代表和權威,且與羅丹進行過交流),進入其主持的“日本陶塑協會”學習。但其後幾次參加“日展”、市美展的落選,給八木一夫以沉重的打擊,心情極為低落,自卑感也達到了極點。1939年21歲的八木一夫應徵入伍,不久染上肺炎住院。在台北治療期間,病痛、醫院的環境和每天用的鋁餐具都使八木一夫的心情極為不安。然而,一次偶然用窯場撿來的陶器皿用餐,使他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撼,第一次感受到了粘土和人親密無間的關係。他後來曾說正是這種體驗使他對陶器的感覺和認識徹底得到改變。康復回國幾年後,1946年與中島清、伊東奎、大森淳一、山田光、田中一郎等組成了對日本現代陶藝影響深遠的“走泥社”。由此開始了日本現代陶藝的新旅程。
1954年八木一夫的作品《薩姆薩先生的散步》成為日本現代陶藝史上的里程碑。薩姆薩是卡夫卡的小說《變形記》中的主人公,一夜之間由人變成昆蟲。八木一夫的這件作品如薩姆薩一樣徹底地將自己的藝術風格進行了蛻變。八木一夫過去的作品,多採用線描繪畫技巧,在白化妝土上用黑色來做裝飾,明顯地受到中國宋代磁州窯及朝鮮的粉青沙器的影響,紋飾上也存有米羅風格的淵源。《薩姆薩先生的散步》已經遠遠地超越了這些語言,脫離實用性而走向純粹。我們都知道,傳統中轆轤成型是陶藝製作的必備條件,拉坯使作品變得規規圓圓,左右對稱。器皿的實用本身也規範著作品的形態。但八木一夫在《我的自述傳》中卻認為:“如果要忠實地服從自己的心情創造,應該脫離傳統陶瓷工藝過程。我想現代人的心理情感和這個世界,如果用古文來陳述,怎么也表達不了。根據這些想法,我走向了所謂超現實立體造型,從此我可以自由自在地自我展開。”《薩姆薩先生的散步》不是一件普通作品,在藝術史中應該占有一席之地——“她”的出現,猶如一座醒目的路標,將陶藝帶入了一個全新的表現領域,猶如畢卡索《亞威農少女》對美術史的影響。《薩姆薩先生的散步》雖然具有現代雕塑的造型因素,但陶藝是由粘土與火來最終確認並展現美感的。特別是這件作品上了灰釉之後,又通過龍窯中燒成,那古雅、樸實的色澤、質感是陶瓷所獨有的,並直通日本傳統陶瓷的本源,這個本源讓中國的陶藝家們感覺到如老朋友般的親切。八木一夫經常強調“我與粘土的關係可以說是生命共同體。這是我最堅強的地方,也是我最軟弱的地方。無論如何,我只想純粹地對待粘土…”。這正是日本式陶工的淵源。
《薩姆薩先生的散步》不僅為八木一夫贏得了聲譽,也是他橫溢才華真正展示的開始。其後他創作了一批又一批讓現在的人們還為之激動的作品,如《碑·妃》、《雲的記憶》等。
八木一夫不斷地將自己融入粘土之中,傾聽粘土的聲音,感知粘土與生命深處的淵源。這種純粹的方式和淨化的結果是可想而知的。他要表現和把握那更本源、更直接的陶藝之美。於是他嘗試低溫燒製作品和無釉陶器,最終找到了黑陶。黑陶對中國陶藝家來說是最平常不過的一種材料,由於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就已有讓世人驚嘆的黑陶技藝,故直至今天,人們還很難從輝煌的陰影中走出來。而此時的黑陶使八木一夫給自己充滿才情的大腦安上了自由的翅膀,創作了《偶像》、《風月》、《SOS》、《示》、《教義》等一批黑陶作品。黑陶的黑色是用松葉、樹枝等熏燒之後,煙黑吸附在坯體上面產生的顏色。與黑釉不同,釉的黑是把人的視線停留在表面上,“拒絕”視線和感知的深入;而黑陶的黑是把人的視線引向深處,有一種沉默的吸引力。黑色是任何顏色中最本質的色彩,是“精神的代言人”。八木一夫正是利用黑陶的這種“代言”魅力。將他的情感融進並封閉在自己的作品裡,讓人感到如宗教符咒般的昭示。
八木一夫在晚年時手指患風濕病,有時連餐具都拿不住,但他卻創作了《示》、《男子頭像》、《教義》等多件作品,其間透出的寂寞與孤高讓人心顫。1979年2月28日,因心臟病突發,八木一夫真正地將自己交給了泥土,完成了他人生中的最後一件傑作。

作品一覽

縱觀八木一夫的作品,約有三大類:一是以《金環蝕》為代表的容器型裝飾作品;二是以《薩姆薩先生的散步》為代表的超立體造型的作品;三是以《風月》為代表的黑陶作品。通過這幾類作品我們不僅清楚看出八木一夫藝術風格的演變和發展,更可以感受到他旺盛的創造力及把握粘土與火的天賦,以及融入泥土的善良、敏銳、深沉而又孤寂的心。他的作品如一首首人性的詩,展示著思索的愉悅和清新的語言,在含蓄和溫和的質樸中滲透著情感的氣派和力量。
八木一夫

藝術歷程

八木一夫對現代陶藝的貢獻是巨大的。他不僅讓現代陶藝脫離了實用功能而走向純粹藝術性,他還將陶瓷製作工藝的種種痕跡和過程充分展示,並作為一種美的形式被人們廣泛地接受。他的這些全新作品的審美淵源是維繫傳統的,但審美指向卻面向未來。由此,八木一夫的藝術歷程對我們中國的陶藝家來說則更顯出意義所在。八木一夫之所以能成為八木一夫,以下的幾點可能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他的作品和他的心路歷程:
從小對音樂的熱愛。他常常拿著零用錢去咖啡館傾聽貝多芬的交響樂。從古典音樂到現代音樂,他都廣泛關注,並以自己的音樂感知進行音樂評論。他有很好的嗓音,有時酒後,利用身邊的物品演奏“現代音樂”,如拍打麥克風,錄下別人漱口發出的聲音,即興創造。音樂給他帶來的豐富想像力和對他心靈的撫慰是非常有益的。我們可以從他的作品中感受到音樂的淵源。
對攝影的執著。八木一夫一生拍了數量可觀的照片。這些照片充分展示了他卓越的才華。作品的構圖、意境均證明了他把握對象的敏銳性,不僅是照片而且還包括錄像。他對攝影的論述早已超越了陶藝家的領域。
對弱智兒童的教育。八木一夫在1954年,為弱智兒童在近江學園教授陶藝製作。這些孩子們純粹的造型能力和對泥土的天然熱愛,深深打動了八木一夫。他曾回憶說:“他們創造的作品一點也不亞於畢卡索,孩子們的想像力簡直讓人吃驚。”也許正是這種體驗,八木領悟到了純淨心靈與解放思想的因果之源,並不斷創造出新的作品。正是這一年《薩姆薩先生的散步》問世。
與米羅的會晤。1966年米羅來到日本,八木一夫隨同他訪問了京都名勝古蹟桂離宮和信樂燒窯址等地。八木一夫確信米羅並不採用別人的意見看事物,對久負盛名的桂離宮名勝古蹟漠不關心,只是以自己智慧的眼光誠懇地對待他所關注的事物。八木一夫曾說:“如果認為米羅作品上的線條是即興和偶然的出現,那是錯誤的,米羅對它們有明確的把握能力,並自由地將這些內心之線充分展現出來。”與大師米羅的交往,使八木一夫受益匪淺。
對酒的喜好。八木一夫喜歡喝酒在日本陶藝界是人人皆知的事。他常說酒能帶給他愉快的心情和創作靈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