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四彈

八年四彈

錢學森於1965年3月11日提出的《地地飛彈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的一項規劃。該規劃明確提出,要在1965年-1972年八年時間內研製出中近程彈道飛彈,中程飛彈,中遠程彈道飛彈以及洲際飛彈

背景,提出,未按時完成,具體介紹,東風2號,東風3號,東風4號,東風5號,

背景

提出

“八年四彈”規劃於1965年在錢學森的《地地飛彈發展規劃》中提出。要求在八年時間內研製出以下四彈,並要求每個型號的射程比前一型號翻一番以上:
  1. 中近程彈道飛彈——東風2號
  2. 中程飛彈——東風3號
  3. 中遠程彈道飛彈——東風4號
  4. 洲際飛彈——東風5號

未按時完成

可惜的是,該規劃並未按照理想中於1972年完成。1966年5月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使飛彈事業遭到干擾。導致該規劃於1980年才得以完成。 因此,時任國防科委主任的張愛萍也對參與計畫的東風5號作出過點評:“生於亂世,先天不足。”

具體介紹

東風2號

東風-2短程彈道飛彈是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代中程地地戰術飛彈,1964年6月29日試射成功,1966年裝備部隊,現已全部退役。飛彈全長20.9米,彈徑1.65米,起飛重量29.8噸,採用一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最大射程1300公里、1500公里(東風-2A)。可攜帶1500公斤高爆彈頭,或1枚1290公斤的威力為2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東風-2A)。 東風-2短程彈道飛彈是東風-1的加強版,以東風1為基礎的,射程加大彈道飛彈,推進方式相同,射程增加到1300公里,可載一枚2萬噸當量核彈頭。缺點是精準度不高。

東風3號

東風三號(DF-3)中程地地戰略飛彈 中國研製的第一代中程地地戰略飛彈。1966年12月26日首次試射,1971年5月服役。飛彈全長24米,彈徑2.25米,起飛重量64噸,採用一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機動發射,最大射程2800公里、4000公里(東風-3A)。可攜帶1枚威力為20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或3枚威力為5-10萬噸TNT當量分導核彈頭(東風-3A),命中精度1500-3000米。

東風4號

東風四號是中國第一個兩級液體中遠程地地飛彈。第一級以東風三號為基礎稍加修改;第二級為新設計的。飛彈全長29 m,最大直徑為2.25 m,起飛質量為82 t。兩級推進劑均用紅煙硝酸和偏二甲肼。第一級發動機地面推力為1120 kN,第二級發動機真空推力為320 kN。主要解決了發動機高空點火和高空性能試驗技術;級間連線和高空熱分離技術;長細比加大後的姿態控制技術。東風四號採用捷聯式全補償制導方案,不但有橫嚮導引,還有縱嚮導引,方法誤差小。為提高制導精度,採用靜壓氣浮技術。彈頭為一枚300萬噸TNT當量的熱核彈頭。東風四號飛彈的研製成功,對加強中國的戰略核力量,掌握多級火箭技術,發展洲際飛彈,發射人造地球衛星,開拓空間技術,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東風5號

隨著東風2號,東風3號,東風4號的自主研製,1980年,“東風五號”洲際飛彈拔地而起。三十分鐘後,穿越六個時區,成功射入太平洋,最終實現了我國從中近程飛彈到洲際飛彈的跨越。這也象徵著“八年四彈”計畫的正式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