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墳

八六墳

八六墳革命烈士墓位於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石橋鎮崔崗村,1948年5月,中原解放軍桐柏軍區笫八十六團指戰員奉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的命令第二次攻打河南鄧縣時,負傷的150餘名官兵,被送到設在距鄧縣南60餘里的湖北省襄陽縣第二區(駐黑龍集)崔崗村後方臨時醫院進行救治。時值石橋崔崗一帶已經解放,後方醫院設在崔崗村南寺廟中(今屬崔崗村五組)。其中有近百名官兵,由於傷勢過重,救治無效,犧牲在後方醫院。支前民兵就地安葬了犧牲的解放軍官兵。由於當地人民都不知道這些英雄的名字,只知道他們是解放軍八十六團的,故稱“八六墳”, 又稱“崔崗烈士陵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八六墳
  • 地理位置: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石橋鎮崔崗村
  • 占地面積:4200平方米
  • 景點級別:區級烈士陵園
  • 門票價格:免費
崔崗村“八六墳”
1948年5月,中原解放軍桐柏軍區笫八十六團指戰員奉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的命令第二次攻打河南鄧縣時,負傷的150餘名官兵,被送到設在距鄧縣南60餘里的湖北省襄陽縣第二區(駐黑龍集①)崔崗②村後方臨時醫院進行救治。時值石橋崔崗一帶已經解放,後方醫院設在崔崗村南寺廟中(今屬崔崗村五組)。其中有近百名官兵,由於傷勢過重,救治無效,犧牲在後方醫院。支前民兵就地安葬了犧牲的解放軍官兵。由於當地人民都不知道這些英雄的名字,只知道他們是解放軍八十六團的,故稱“八六墳”,又稱“崔崗烈士陵園”。這裡長眠著當年為解放鄧縣而英勇犧牲的烈士。此處現有墳冢15座。據當地老百姓介紹,以前這裡的墳冢很多,大部分被其親屬遷走,部分安葬在襄陽、鄧州、新野烈士陵園。現存的都是無名烈士墓。
此後,每年的清明節,當地機關、學校和附近村民都會自發到“八六墳”來掃墓添墳,祭奠這些為人民的解放事業而流血犧牲的革命英烈。
鄧縣戰役是宛西戰役的重要組成部分,已載入了中國解放戰爭史冊。曾以解放鄧縣為題材的長篇小說《桐柏英雄》,1980年改編為電影《小花》,2013年改編為33集同名電視連續劇。全面真實地再現了當年那段驚天動地、燦爛輝煌的歷史畫卷,以充實地方史志這一缺憾,為後代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財富,尤其不愧於長眠九泉為解放鄧縣而獻身的673名先烈。
當時在崔崗後方醫院負傷治癒的八六團戰士馮金城回憶當年的戰鬥情景,不禁淚如泉湧!
桐柏軍區以五個團的兵力血戰鄧縣
鄧縣位於南陽西南120多華里,距新野縣西北70多華里,老河口東北130多華里,是老河口至南陽、襄樊去陝西的交通交叉點,又是平漢路西側豫西的重鎮。鄧縣城是雙城牆布局,有內外城。外城為土城,內城為磚城,內外城均有護城河,整個布局呈回字形。護城河水來自城南刁河,水自城西南引入,出護城河入湍河(也稱七里河)。內城城牆高約八米,護城河寬十至二十米不等,水深一丈有餘。
鄧縣被攻克後,為避免國民黨軍隊飛機的狂轟濫炸給百姓帶來沉重災難,我人民解放軍主動撤離縣城,鄧縣、內鄉、新野三縣的民團殘部卻又相繼盤踞鄧縣縣城。4月20日,國民黨第十三綏靖區司令官王凌雲增派其嫡系部隊,全系美械裝備的整編第九師七十六旅二二六團駐守鄧縣,鄧縣守軍約有五個團6000餘人。二二六團防守內城;內鄉民團第四團、鄧縣民團殘部和新野民團防守外城,並在外城東、西、南門各派一個連的正規軍配合防禦。二二六團為美式裝備,戰鬥力較強。保全團雖裝備較劣,戰鬥技能一般,但與當地共產黨政權有血仇,比較頑固。鄧縣城整個防禦由二二六團團長杜守約統一指揮。
這座已被摧垮的反動堡壘又死恢復燃。
劉伯承、鄧小平首長採取避實就虛,避強擊弱,主動靈活地打擊敵人並乘機發起宛西戰役,解放鄧縣、鎮平、內鄉、淅川4縣。
5月2日凌晨,桐柏軍區主力二十八旅從唐河縣,八十六團及八十五團從新野縣城西八里崗、王白莊奔襲包圍了鄧縣縣城。發起了第二次攻打鄧縣的戰鬥。桐柏軍區司令員王宏坤,政治委員劉志堅、第三軍分區司令員張廷發,第二政治委員李定灼,副政治委員吳罡、副政治委員趙紫陽、黨委成員王國華、何英才等等親臨指揮。
根據守敵部防的特點,桐柏軍區首長決定把突破口選在城東偏南地段,決定:由八十四團擔任主攻,八十三團在城東北,八十五團在城西北配合行動,八十二團為總預備隊,八十六團在城西南,各自選擇突破點。谷城獨立營在鄧縣城北、襄陽獨立營在鄧縣南關作戰,防止城外大布衫隊偷襲。
鄧縣守敵吸取了第一次被攻克的教訓,不僅加固了城防工事,而且充分利用美式先進武器裝備,給我軍攻城部隊造成了很大的傷亡。
八十六團深夜攻城 外城守敵被殲
指揮部決定,桐柏軍區八十四團在東門以南仍擔任主攻,八十三團在南門以東,三軍分區八十六團在西門以北;二十八師八十四團在南門以西和西門以南。
是夜,各部隊爆破組、架梯組和突擊隊都隱蔽地運動到護城壕邊上,輕重機槍全部進入壕邊占領陣地,等待攻城命令。在八十六團陣地,一連連長翟夢軍帶著司號員張廷發、通信員、衛生員和八十六團團長趙北源等人來到7班陣地的戰壕檢查戰備準備情況。他背靠在戰壕裡邊吸菸邊講話。這時,營長郭成玉看到後忙過來提醒說:“老翟別吸菸了,敵人已經發現了目標,你得注意點呀!”翟連長滿不在乎地說:“沒事,我是坐著飛機吃燒雞,這把骨頭還不知扔到哪裡去呢?”郭營長下去不久,敵人的兩枚小鋼炮彈便落到了陣地上,翟連長等十幾個人全部被炸成碎片犧牲了。翟夢軍這個山東大漢,抗日戰爭都沒有受過傷,這次卻因大意丟了生命。事情發生後,戰士們都提高了警惕儘量不發生動靜,以防暴露目標。這時,二排六班班長孫殿華③帶著十幾名戰士,在城牆外小西關菜園有個半人高的矮牆外隱蔽,雖已進入春夏之交,但一到夜晚天氣格外寒冷。孫殿華懷抱一挺輕機槍和全班戰士靠在矮牆根等待進攻的命令,天上不時有敵人發射的照明彈尋找目標,一旦有可疑的情況,小鋼炮彈便飛似地落了下來,陣地上不斷有爆炸聲。接近午夜,猛聽頭頂上空有炮彈帶“刺”的尖叫聲,孫殿華便大喊一聲“快翻牆跑”!只聽一聲巨響,孫殿華和翻過矮牆的幾位戰士被炮彈炸倒在土牆埋在了地下,而沒有來得及翻牆和隱蔽的大多數戰士卻被炸陣亡。3日凌晨,總攻開始,在炮火和機槍火力的掩護下,八十六團架梯組迅速架起4座浮橋,爆破組、突擊隊冒著槍林彈雨,跨過護城河,架起雲梯登上城頭,手榴彈像成群的烏鴉一樣飛向敵群,打得敵人暈頭轉向,抱頭鼠竄,很快消滅了城頭之敵,友鄰部隊也相繼登城,投入了肅清敵人的戰鬥。經過兩個小時的激戰,我軍完全占領了外城,內鄉、新野民團和鄧縣民團殘部、敵二二六團一部共600餘人被殲滅。敵棄守外城,收縮兵力,堅守內城。內城防守嚴密,防禦工事完備。鄧縣內城只有東、西、南三座城樓,城門全部封堵。城牆下設定鹿砦、碉堡,碉堡里有坑道通到城內。城上設火力點,每個城樓上配置了可殺傷、燒毀百米寬、百米長的火焰噴射器,各有一個營的兵力防守。夜間,除在城周圍掛起成串的“夜壺燈”外,還將城內學校及居民的桌椅、箱櫃,檁椽等可燃物搶去,集中在城牆外邊,點起一堆一堆的騰空大火,徹夜不息。同時,不斷發射照明彈,將漆黑的夜空照得如同白晝,給攻城部隊增加了困難。
八十六團發起總攻 敵二二六團團長杜守約被捉
4日旁晚7時30分,我軍對內城發起總攻,槍炮齊鳴。八十六團將攻城的突破口選定在內城的西南角。經過猛烈的炮火轟擊,突擊隊勇打猛衝,三營七連三排排長羅新成帶領機槍組、刺刀組和手榴彈組,緊隨突擊隊從內城的西南角的城壕上迅速架起浮橋,強渡過去,衝到城下,豎起了梯子。戰士們在即將爬上城頭時,浮橋被敵人的炮火打斷,後續部隊遭到敵人的火力夾擊,浮橋被炮擊毀燃燒,同時梯子也著了火。已過城壕的幾十個戰士,前進不能登城,後退沒橋過河,被敵人壓了下來。會游水的戰士游回自己的陣地,羅新成和另外4名受傷的戰士在城牆根下被困了一天一夜。團長趙北源、政委李壽山、參謀長信俊傑設法讓戰士李全、李世忠、呂金福等十餘名戰友營救,用麻繩系籮筐,將他們救回了陣地。還選派團組織股長楊金鐸等回民戰士,深入小西關,發動民眾。掏通南關大街兩側的民房,作為攻城的工事;西寺主持依瑪目麻光譜主動把寺廟騰出來,作為前方臨時醫院。
為了阻止敵人在城牆上向下投手榴彈和開槍射擊傷及我過城壕的戰士,在城壕對面組織了機槍組,封鎖了城垛,使敵人一露面便開槍猛掃,保證了城牆下邊戰友的生命安全。期間,連續組織幾次衝鋒,均未奏效,城壕水中漂滿了戰士們的遺體,部隊損失嚴重。在水中指揮架橋的三連連長王懷玉,右大腿根部負傷身亡。經過幾個回合,屢攻不克,戰鬥異常慘烈,我軍傷亡很大。敵軍發射的小鋼炮炮彈在身後呈扇形爆炸。政委李壽山率部衝鋒時負傷,幾個戰士立即將他抬起,放在擔架上,由支前民工簡單包紮後送到前方醫院。然後由崔崗村民兵隊長崔殿立派四個民兵抬到崔崗村後方醫院;接著,一營一連連長翟夢軍,指導員袁樹興帶領戰士又一次衝鋒。又有幾個戰士倒了下去。一營二連一排一班戰士杜傳新、張付存、楊振旺、白雲志、陳雪連中彈犧牲。連長姜明清、排長柴木田,言海里犧牲,一連二排六班戰士吳景田⑤頭部被炸傷,滿身是血,瞳孔增大,包紮後用擔架抬到城外前方醫院,轉送肖歪子學校,後和魯景海一同被轉到黑龍集東北崔崗村後方醫院治療。
5日、6日,戰鬥仍然十分慘烈。一到傍晚,機槍大炮就響了,距縣城很遠都能看到火光,聽到槍炮聲,護城河水深、面寬,戰士們穿著棉衣,鳧不過去,被淹死中水裡,河水都是紅的,水面上漂浮著許多中野戰士的遺體。團副參謀長趙明軒、三營營長孟國香、連長翟夢君、李修、王好義倒下了。接著,作戰參謀趙明軒、九連連長殷光榮也壯烈犧牲。“八十六團”正連職幹部就剩一連指導員袁樹興和九連指導員李寶貴,其他原有的和補充換提的全部犧牲。三營八連指導員馮金城④被流彈擊中,三營七連副指導員韓賢⑥大腿也被炸傷,七連戰士楊心澤犧牲……
八十六團的駐地在內城外西南角回民聚居區域內。團首長選派組織股股長李金鐸、宣傳隊副隊長韓賢等人帶領幾名回族戰士,深入西關,宣傳共產黨的民族政策,發動回民民眾配合戰鬥。依瑪目麻光甫比較開明,經過該團官兵的爭取、團結、教育工作,他除了號召回民支援部隊攻城外,還主動騰出西清真寺的全部房屋,給部隊作臨時醫院。由於傷員多,將紗布用完,麻光甫又獻出自己的兩匹白土布供傷員使用,傷員將準備的床位住滿,他又拿出自己的棉被鋪在地上讓傷員休息,麻光甫的這些舉動,深深地感動著傷病員和醫護人員,鼓舞了攻城部隊全殲守敵的決心。
宛西戰役打響後,國民黨急忙調遣兵力,策應宛西國民黨軍隊作戰,面對新的戰局形勢,劉鄧首長電令部隊全力打鄧縣,指出“迅速解決鄧縣之敵即完成宛西作戰任務的關鍵。”
守敵二二六團團長杜守約,系行伍出身,深知解放軍從來不打無準備之仗,幾天來圍而不攻決不是好兆頭。於是,在一天深夜,以巡視為名,同縣長汪海濤、團長尹潤齋等人一起,從西北角溜出城去,準備見機逃往內鄉,但不久,便被谷城獨立營王希林等戰士從城北七里河附近的麥地里活捉,交給八十六團關押。
華野增援 八十六團展開殊死巷戰
華野十縱二十八師炮兵部隊奉劉鄧之命增援,6日抵達鄧縣,7日接過中野十縱二十八旅陣地。
8日,指揮部重新部署,桐柏軍區八十四團在東門以南仍擔任主攻,八十三團在南門以東,三軍分區八十六團在西門以南;二十八師八十四團在南門以西和西門以南,並要求各自選擇突破口。
在進行攻城準備的同時,八十六團採用多種方式展開強大的政治攻勢,瓦解敵軍,戰士們用硬紙和鐵皮捲成喇叭筒,輪流向敵人喊話,各團政治處還油印大量傳單,宣傳宛西戰場的形勢,解放軍的勝利和對俘虜的政策,其間,守城敵軍妄圖從西門突圍,被迎頭堵住,雙方發生激烈的戰鬥,敵軍使用火焰噴射器等武器,還與八十六團展開白刃拼殺,八十六團造成很大傷亡。
9日傍晚,發起總攻,幾十門各類大炮,數百發炮彈齊射,顆顆命中目標。火光映紅了夜空,大量的炮彈傾瀉在敵人的陣地上。設在小西關三里地松樹林裡的華野十縱二十八師的炮兵部隊,把炸藥包用迫擊炮定向射到西門和城頭兩側,沒等敵軍反應過來,便把西門城樓和城頭工事摧毀,上面駐守的國民黨一個營的兵力全部被炸死;總攻開始後,八十六團所在的攻城陣地,衝鋒號響了。一營戰士郭永生、程寶貴等迅速在20米寬的城壕上架起4座浮橋,突擊隊立即衝過橋去。投彈組王俊傑衝上浮橋,右眼負了傷,身上兩處中彈,栽進水裡。他艱難地爬上浮橋,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指揮戰友向突破口左翼投彈。他一連投了五十七顆手榴彈;共產黨員尹起路指揮戰士猛烈投彈;
敵人的手榴彈扔光了,就用磚頭向戰士們砸來。副班長王書潤的腰部被磚頭砸傷,彎著腰毅然向敵人投彈;一班副班長馮玉琴端著機槍往城上掃射。被敵人的磚頭打了兩次。他就伏在地堡上打,負了重傷。戰士周天福接過機槍一陣掃射;共產黨員蘇雲仁在敵人的亂石下,一面換彈夾,一面向敵人喊話勸降;突擊班副班長孟俊渺衝上碉堡被敵人砸下來;一班長盧俊臣負傷倒下了;五班長張樹森不顧自己的傷痛,迅速地把敵人投過來的手榴彈拾起再扔過去,趁著爆炸的滾滾狼煙,沖向城頭;連長解春貴也奔向城頭,指揮部隊鞏固突破口;這時,敵人又一個連從北邊向這裡撲來,情況非常危急。負傷三處的四班長王春生端起機槍一陣掃射,打得敵人狼狽逃竄。
突然,城牆根下暗堡里的幾挺機槍呈扇形掃射,過橋的指戰員被這突如其來的槍擊堵住,壓得全部臥倒,抬不起頭來,情況萬分危急。這時,華野的平射炮瞄準暗堡,將其轟塌。
突擊隊從平射炮炸開的洞口鑽進城裡,登上城樓,樓頂上的敵火焰噴射器發射手慌忙發射但剛冒一股煙,即被突擊隊員掐著脖子,當場喪命。
八十六團的戰士們踩著黏腳的血水迅速向縱深擴大戰果,與敵人展開了殊死巷戰,幾乎每一條街道,每一棟房屋,都經過了激烈的爭奪。在城牆一夾角處,守敵有幾挺重機槍拚命的由城裡向外猛射,阻礙我軍進攻。這時,團長趙北源過來對孫殿華說:“那有兩挺機槍,你給我抬回來。”孫殿華帶領幾個戰士,悄悄繞到敵陣地後面迅速破門而入,用手榴彈狠狠的砸到敵軍腦部,不費一槍一彈,便消滅了敵人,順利完成了任務。
午夜時分,驕橫頑固、不可一世的敵二二六團被全殲,鄧縣縣城再次被解放。這次戰鬥,全殲守敵五個團,計斃傷二二六團副團長寧林哲、內鄉民團第四團團長吳定遠以下800餘人;生俘二二六團團長杜守約、二營副營長周連成、三營營長金炳直鄧縣民眾自衛總隊副總隊長孟繼華、鄧縣縣長汪海濤、第二支隊第十二團團長尹潤齋、機動二團團長任子英、、副營長姚炳先、三團三營副營長孫文、新野縣民團團長鬍玉青、副團長張振瑞、南門指揮官孟來波等以下官兵3100多人,繳獲各種火炮29門、重機槍17挺、輕機槍80挺、長短槍2500餘支、各種彈藥60多萬發,火焰噴射器4具,以及戰馬、電台等大批軍用物資。
在戰鬥中,八十六團政委李壽山和二營教導員王林負傷,作戰股長趙明軒、三營營長孟國香、副營長賈希奇等犧牲。全團所屬14個連,20餘名連職幹部,僅有一連指導員袁樹興和九連指導員李保貴倖存。在兩次攻打鄧縣的戰役中,八十六團先後有1800餘名官兵犧牲,其中在第二次攻打鄧縣戰役中,三連僅存18名戰士。
這次鄧縣之戰,打了七天七夜,中野十縱在第二次鄧縣戰鬥犧牲673名烈士。
“八十六團”在崔崗村南寺廟中設立後方臨時醫院
桐柏軍區“八十六團”在崔崗村南寺廟中設立了一所後方臨時醫院。戰鬥打響後,中共穀城縣委書記劉漢勛、縣長兼軍事指揮部指揮長韓宗正和谷城獨立營王希林及一區(駐石橋子)區委書記、區長、區中隊長龐澤生、二區(駐黑龍集)區委書記趙傑、區長火烽、三區(駐龍王集)區委書記兼區長張起潤帶領所屬縣區的武裝部隊和鄉村民兵擔架隊接受支前任務,參加戰鬥,運送彈藥,搶救傷員。尤其是谷城所屬的一、二區,由於靠近鄧縣,參加的人數也最多。
與此同時,中共襄陽縣委書記宋匪石、縣長耿岑率襄陽獨立營營長洛克及第四區(駐薛家集)區委書記兼區中隊指導員耿震西、區長兼中隊長杜義、副區長賈卯辰、副中隊長梁忠信、第五區(駐姜家溝)區委書記兼指導員趙百里,副區長兼副中隊長孟吉祥、第六區(駐馬坡)帶領所屬縣區的武裝部隊和鄉村民兵擔架隊經河南構林關向鄧縣進發。
兩縣共組織500多副擔架,2000多人的支前隊伍,由崔崗村民兵隊長崔殿立與其父崔玉成帶領的崔崗擔架隊,張營民兵隊長張朝海帶領的張營擔架隊,黑龍集黨支部書記馮章帶領的黑龍集擔架隊,田營田付傑帶領的田營擔架隊和老陶家農會主席陶英帶領的老陶家擔架隊,每4人抬一副擔架,將150餘名傷員抬到崔崗臨時後方醫院治療。擔架隊員奔赴前沿陣地搶救傷員,開展戰地服務。戰後打掃戰場,掩埋烈士遺體,搬運戰利品和軍用物資。
崔崗村民兵隊長崔殿立回憶:攻打鄧縣期間,“八十六團”擔任總攻任務,官兵傷亡很大。傷亡人數為900餘人。天天下午到半後半兒的時候就往這抬傷員,一直抬到天黑,支前民兵在黑夜裡艱難行走,摸索前進。餓了啃幾口乾饃,渴了就近在荒溝野塘里喝些泥水。那時候崔崗寺廟裡傷員擱得滿噹噹的,派人輪流伺候,後來診所藥都用完了,用鹽消毒。那時候鹽也非常缺,把鹽疙瘩化成鹽水,往傷口上來回澆。近一百名幹部戰士傷勢過重,當時缺醫少藥,設備落後,加上氣溫比較高,傷口大多潰爛化膿,救治無效死亡。為使烈士們有一個歸宿,縣、區政府便組織民眾砍伐方圓幾個村莊裡的大樹,日夜趕做棺材;崔崗部分村民把自己為長輩準備的大紅棺木和壽衣捐獻出來。此墳排列有序,呈南北縱、東西橫排列。當地百姓就地安葬一塊,把這片墳地叫做“八六墳”。
當地機關、學校、駐軍和附近村民憑弔烈土英靈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崔崗人民在“八六墳”墳地栽種常青松柏,寓烈士獻身精神萬古長青,永留人間。每逢清明和其他重大節日,崔崗及周邊民眾、機關幹部職工、學校師生、駐軍戰士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來到“八六墳”祭奠先烈在天之靈,追憶先烈業績。他們紛紛表示要發揚革命先烈的共產主義的精神,牢記黨的宗旨,努力學習工作,為振興中華、建設“四個襄陽”貢獻自己的力量。1990秋,崔崗村“八六墳”被襄陽縣人民政府定為革命文物保護單位。為了緬懷革命烈士,培養青少年愛國主義熱情,進一步弘揚革命優良傳統精神,原黑龍集鎮人民政府於2000年投資38000多元,在“八六墳”左劈地73.96平方米,建立一座革命烈士英雄記念碑。該碑占地8.6米×8.6米,共73.96米,碑高8.6米。供當地幹部民眾和青少年學生到這裡憑弔緬懷。2011年,在崔崗村兩委班子的積極爭取協調下,對“八六墳”周邊2.2畝耕地進行調整徵用。區老促會和石橋鎮人民政府共同籌資7000餘元,對烈士碑及墳地周邊進行了硬化,種植柏樹86棵。
2012年4月3日上午,春日暴暖,枝頭泛綠,襄州區石橋鎮崔崗村黨支部發起的“憑弔烈土英魂,重溫入黨誓詞”活動正在該村村南“八六墳”——解放戰爭“革命烈士英雄紀念碑”前隆重進行。黃天厚土掩忠骨,九州同悲泣英魂。崔崗村56名黨員和4名入黨積極分子、村國小150名師生和石橋鎮委政府、關工委、武裝部、共青團等相關部門領導到場,參加了今天的憑弔活動,並敬獻了花圈和潔白鮮花。之後,現場的每位領導和代表均揮起鐵鍬,為現存的16個“八六墳”添土增綠,以示對烈士的崇敬之情和深深懷念。
因長期缺乏必要的維修和保護,造成了墓體塌陷、碑體外磚風化脫落,根據上級相關檔案精神,2013年春,襄州區民政局多方籌集資金按照簡樸、莊重、美觀、環保的原則對“八六墳”進行改建。建成後占地面積4200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築(陳列室)面積140平方米,墓區面積1200平方米;紀念碑進行了加寬、增高,碑座5米見方,碑體3米見方,碑高達到11.86米;陵園內道路進行了硬化、綠化,並新建了通透式圍牆。
為了更好保護烈士紀念設施,弘揚烈士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激發正能力,為建設美好襄州凝聚力量,根據國務院《烈士褒揚條例》第二十四條第二款“地方各級烈士紀念設施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報請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備案”之規定,2013年12月,由區民政局報請區政府批准,正式把“崔崗烈士陵園”確定為區級烈士陵園。
清明寄哀思,深情緬英烈。2013年3月29日上午,春陽暖照,風清氣爽。襄州區石橋鎮團委組織崔崗國小師生一路上排著長長整齊的隊伍,徒步前往離校約1里外的崔崗村5組的“八六墳”革命烈士英雄紀念碑前,舉行清明祭掃活動。師生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高舉著紅旗,拿著花圈,來到了烈士墓碑前。共青團襄州區委副書記崔影參加了這次活動。上午10時許,崔崗國小250餘名師生胸佩戴白色紙花,整齊列隊在紀念碑前,莊嚴宣誓:人民為先,祖國致上,振興中華,再創輝煌。他們表示,要好好學習,好好生活,好好勞動,決不辜負革命先烈的遺志。
近年來,由於祭掃活動劇增,導致陵園遍布白色垃圾,山林火災頻發。今年,襄州區團委倡議全社會,文明祭掃,以獻一束鮮花、種一顆樹苗、掃一座墓冢、撰一篇文章等方式寄託哀思,不燃放鞭炮,不燒紙錢,厲行節約,營造文明祭祀的社會氛圍,廣大團員和青年志願者要率先垂範,做文明祭祀的踐行者,用實際行動影響和帶動身邊的人。
同學們被革命烈士壯烈犧牲精神所感染,他們默默地站立在烈士紀念碑前,緬懷先烈豐功偉績,從他們稚嫩可愛的紅撲撲的臉上,看到了祖國更加美好的未來。
黃天厚土掩屍骨,九州同悲泣忠魂。逝者長眠,留給後人的是無盡的哀思,崔崗村人民在烈士安息地方種上常青翠柏,昭示後人,不忘那段苦難的歷史,永遠銘記革命先烈為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的巨大犧牲,每年的清明,機關、學校、附近村民都會自發到“八六墳”掃墓,緬懷先烈激發愛國主義熱情,讓革命先烈精神永遠發揚光大,讓革命先烈永遠活在人們心中,為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努力工作,發奮學習,以此祭奠烈士的在天之靈。每年的清明節,都有近6000名學生,200多名黨員幹部在這裡接受教育,“八六墳”已成為全區人民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注釋:
①黑龍集:據《襄陽地名志》記載,黑龍集為老集鎮,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相傳在清代乾隆年間,偶遇大旱,地裂禾枯,一日,一條黑龍突然從天而墜。傾刻,東起一嶺,西陷一溝,龍臥溝中。當地鄉鄰百姓都將捨不得吃的水潑在黑龍身上,祈求黑龍降福免災。是夜,黑龍搖頭擺尾,騰空而起。直衝雲宵。頓時,傾盆大雨直瀉而下,莊稼得救了,人民生命得救了。這裡的人們為紀念黑龍顯靈降福的功績,遂建廟塑像敬祀,寺廟取名為“黑龍廟”,並定為農曆四月初八為廟會。道光年間,廟會逐漸發展,來往的人流增加,形成集市,故易名為“黑龍集”。《辭海》記載:“漢置朝陽城為朝陽縣,以其地為治,南朝宋廢。”據《襄陽縣誌》記載:清光緒年間,黑龍集為襄陽縣北鄉(駐薛家集)第28方;民國9年,為襄陽縣第13區,民國25年,為襄陽縣第3區(駐薛家集)區轄鎮(即黑龍集鎮),民國30年,正式實行“新縣制”後,黑龍集為北屏鄉。1947年冬,黑龍集解放,為桐柏軍區穀城縣愛國民主政府第2區;1948年夏劃入襄陽縣,為縣屬第2區;建國後,1951年為石橋區管轄;1987年9月為襄陽縣轄鎮(即黑龍集鎮)2001年4月,黑龍集鎮撤銷,隸屬石橋鎮。
②崔崗:相傳,很久以前,崔姓在一崗梁居住建村,故名。該村位於襄北,西南距黑龍集4公里,南距樊城30公里。2014年,有487戶,2050人,是一個大村莊。曾隸屬黑龍集,現屬石橋鎮。
③孫殿華:男,河北省臨清縣一區沙窩屯林家園村人,1947年8月參軍,任晉冀魯豫部隊十縱二十九旅八十六團一營一連三排八班戰士。在解放鄧縣時負傷。後任新野縣四區人武部部長、縣人武部動員科科長、縣農場場長、書記等職。
④馮金城:男,河北省武城縣人。1945年10月參加民主建國軍,隨高樹勛部起義;1947年7月-1949年3月任晉冀魯豫部隊十縱二十九旅八十六團三營八連指導員。後部隊整編為58軍173師518團,續任八連指導員。建國後任青島海軍科長、政治部主任等職,1982年離休。
⑤吳景田:男,山東省武城縣四女寺鄉五屯村人,1947年3月參軍,任晉冀魯豫部隊十縱二十九旅八十六團一營一連二排六班戰士。在解放鄧縣時負傷。後任新野縣公安局新甸鋪派出所所長。
⑥韓賢:男,河南省南樂縣人,1947年參軍,任晉冀魯豫部隊十縱二十九旅八十六團政治處民運工作組組長、三營七連副指導員。在解放鄧縣時負傷。後任內鄉縣人武部部長、政委等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