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縱兩橫經濟帶

兩縱兩橫經濟帶

兩縱兩橫經濟帶,是國務院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而作出的戰略決策。

隴海鐵路京九鐵路京廣鐵路沿江鐵路南、北、東、西共四條國家級鐵路組成的經濟帶,積極培育充滿活力的城市群;推進老工業基地振興和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縣域經濟,加快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發展。

2006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決策。2009年9月23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

2016年12月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2016至2025年)》。

基本介紹

發展進程,編制經過,調整定位,

發展進程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新時期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
2006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決策,經過十年努力,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國家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特別是在中部六省幹部民眾的共同努力下,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
規劃規劃
中部地區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國土面積102.8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陸地國土總面積的10.7%;2015年底人口3.65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26.5%。中部地區承東啟西、連南接北,交通網路發達、生產要素密集、人力和科教資源豐富、產業門類齊全、基礎條件優越、發展潛力巨大,在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2015年,中部地區實現生產總值14.7萬億元,十年年均增長11.6%,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1個百分點。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由18.8%提高到20.3%,位居四大板塊第2位。十年間,中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地方財政收入分別增長7.7、3.7和7倍。在今年全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中部地區仍然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今年前三季度地區生產總值為11.1萬億元,同比增長7.9%,占全國比重進一步提高到20.5%,有力支撐了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工業、投資、消費、進出口等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位居四大板塊前列。
兩縱兩橫經濟帶兩縱兩橫經濟帶
“三基地、一樞紐”,即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地位日益鞏固。2016年,中部地區糧食產量為18328萬噸,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比重穩定在30%左右。農村基礎設施較大改善,特別是高標準農田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山西等大型煤炭基地基本建成,2006-2015年發電總量為9.78萬億千瓦時,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快速發展,持續穩定保障全國能源供應。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先進軌道交通、航空航天、新材料、現代生物醫藥、現代種業等重點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在全國具有較強競爭力。富士康、京東方等一些大型電子信息企業在中部地區完成產業布局。現代化基礎設施網路更加完善,2015年底高速鐵路營運里程達到六千餘公里,營業鐵路、高速鐵路、等級公路和高速公路密度均位居四大板塊第2位。
2006-2015年,中部地區城鎮化率由36.5%提高到51.2%,新增5000萬人到城市居住生活。城鎮化建設水平特別是公共服務設施水平顯著提高。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帶、山西中部城市群發展壯大,輻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農村面貌日新月異,農村安全飲水、無電地區居民用電問題基本完成,所有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達瀝青水泥路。
規劃規劃
2006-2015年,中部地區城鄉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1.8%、13.2%,達到26810、11422元,與全國平均水平的相對差距有所縮小。財政對民生投入的占比繼續增加。2015年底,中部地區按現有標準的農村貧困人口為2160萬人,比2010年底減少了2430萬人。
長江、黃河、淮河和洞庭湖、鄱陽湖等大江大河治理取得積極進展,不僅改善了中部地區水環境質量,也對長江中下游地區、黃河中下游地區水環境改善作出了積極貢獻。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有力保障了華北等地區水資源供應。生態補償體制機制創新邁出新步伐,特別是安徽和浙江兩省建立了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對全國其他流域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2015年中部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6.5%,較10年前提高6.3個百分點。環境污染防治積極推進,完成國家下達的有關節能減排任務。
規劃規劃
十年來,中部地區開放型經濟加快發展,打造形成了一批雙向開放的平台,2015年外貿進出口總額2539億美元,是2005年的6.1倍,年均增長19.9%,占全國的比重由2005年的2.9%提高到6.4%,從四大板塊墊底位置上升到第3位。中歐班列在鄭州、武漢發車,形成了中歐班列品牌,同時也促進了交通樞紐的發展。“走出去”邁出可喜步伐,一些農業資源加工優勢企業到中亞設立加工基地,進一步促進了“一帶一路”建設。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新時期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緊緊圍繞中部地區崛起,深化改革、發揮優勢、創新思路、統籌兼顧,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李克強總理指出,中部地區發展潛力巨大,要抓住戰略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提高經濟成長的質量和效益,在改革創新和結構最佳化中實現崛起,為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作出新貢獻。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將編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列為重點任務。

編制經過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發改委自2015年初以來委託第三方對2009年出台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進行評估,委託有關科研機構開展了“十三五”規劃編制前期研究工作,深入中部六省開展調研,多次組織召開部門和專家座談會,在發改委入口網站廣泛徵求各有關方面意見建議,在此基礎上,會同中部六省人民政府和48個有關部門及單位編制形成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12月7日由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

調整定位

調整中部地區戰略定位的依據和五方面期待
200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中發[2006]10號),檔案明確了中部地區全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的定位,簡稱“三基地、一樞紐”。 經過10年發展,中部地區在全國的地位進一步鞏固提升。這次在繼承原有定位基礎上,研究提出了“一中心、四區”的戰略定位。
一中心是全國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中部地區工業基礎較好,產業門類齊全,特別是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實施以來,中部地區現代裝備和高技術產業進入建國以來最快的發展時期,實現了高速持續發展,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打造了一批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和產品,產業呈現集群發展態勢。同時,中部地區地理位置特殊,全國影響力較大,人力資源成本相對較低,人力資源較豐富。目前,富士康在鄭州發展勢頭較好,京東方等大型電子信息企業投入生產,河南省等農業科技發展迅速,湖南湘江新區、江西贛江新區等將成為重要製造業基地載體。山西省是能源大省,在科技開發利用煤炭和新能源方面具有廣闊前景。以湖北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術企業發展速度很快。基於各方面綜合考慮,中部地區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過程當中打造成為全國重要先進制造中心。
二是全國新型城鎮化重點區。2015年,中部六省城鎮化率為51.2%,低於全國約5個百分點,處於城鎮化中期的快速發展階段,人口相對密集,大量農村人口需要轉移,城鎮化發展基礎良好且潛力巨大。特別是中部地區是我國外出農民工的主要流出地,是落實全國3個1億人城鎮化戰略中就地城鎮化戰略的主要區域。剛才給大家介紹,經過前十年發展,中部地區城市和城鎮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特別是醫療、教育、文化、體育等方面的設施建設有了長足進展,培養出一批優秀人才。《規劃》把中部地區定位為全國新型城鎮化重點區,就是要通過健全新型城鎮化機制和大力發展城市經濟,探索出一條就地就近城鎮化道路,為全國新型城鎮化做出新貢獻。
三是全國現代農業發展核心區。中部地區國土面積占全國的10.7%,農村人口占全國的30%,耕地面積占全國的23.8%,糧食產量占全國的30%,棉花、油料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占全國的40%,為全國的糧食安全和農產品供給做出了重大貢獻,素有“湖廣熟、天下足”的美譽。河南省是我國的大糧倉,在黃河流域中占據特殊地位。通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改造基本農田,培育優良品種,中部地區能實現農業現代化,繼續為國家糧食安全和全國農產品供給提供有力保障。
四是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當年提出來的非常正確的判斷,現在越來越被實踐所證明。中部地區位於長江、黃河、淮河等大江大河的中上游地區,擁有鄱陽湖、洞庭湖等眾多湖泊,是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加大中部地區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逐步恢復生態系統和生態服務功能,對於保障流域生態安全、人居環境安全十分必要。規劃將中部地區定位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就是要充分發揮江西全國生態文明示範省,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等系列綜合試驗平台的作用,積極探索創新生態文明建設機制,特別是在生態補償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先行先試,塑造全國綠色發展的典範。同時,中部地區連南接北、承東啟西,交通四通八達,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有助於促進山區旅遊、江河湖海旅遊等生態旅遊發展。
五是全方位開放重要支撐區。按照經濟發展客觀規律,東部地區產業向基礎條件比較好的地區轉移。中部地區具備承接產業轉移的客觀能力和基礎條件,同時,已經形成了一批優勢產業,也具備向西部地區輻射的條件。中部地區在全方位對外開放方面必將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十三五”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在原來“三基地、一樞紐”定位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中心、四區”的戰略定位,是對原有“三基地、一樞紐”定位的繼承,也是著眼於在“十三五”期間全面實施新發展理念的期待。相信再經過五年到十年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