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橫三縱城市群格局

二橫三縱城市群格局是國家正在構建的城市群規劃,意圖通過這些城市群加快農民城鎮化的步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二橫三縱城市群格局
  • 目的:加快農民城鎮化的步伐
  • 對象:城市群
  • 時間:“十二五”期間
  • 屬於城市群規劃
格局背景,格局提出,發展方針,規劃建議,

格局背景

據一位接近國家發改委的一位專家透露,“十二五”期間,國家主打“二橫三縱”城市群,這些城市群大則容納5000萬到1億人口,少則容納1000萬-2500萬人口,將成為吸納農民工進城,轉為城市人口的主要載體,並使得城市化人口比例快速提升。
國家發改委即將公布的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2011-2020),已經將北起鄂爾多斯(19.24,0.00,0.00%)南至貴州雲南的西部城市群納入到城市群規劃。
這一線北起呼包鄂(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城市群,沿鐵路和高速公里向南串起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城市群、重慶和成都城市群(成渝經濟區),再到昆明和貴州的城市群。
“過去只有兩縱兩橫的‘井’字形城市群規劃,這一條從呼包鄂往南的城市群規劃,是新的。”上述專家說。

格局提出

目前針對城市化以及城市人口的主要有3大規劃,分別是國家發改委的主體功能區規劃,住建部的城鄉區域規劃以及國土部的國土規劃。此外,人口計生委也有一個人口功能區的規劃。
國家“十一五”規劃就提出了主體功能區的構想。時過4年,在今年6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提出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未來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確定不同區域主體功能。
一位參與編制討論上述規劃的專家指出,原先的規劃主要是“二橫二縱”的“井”字形城市群格局——“二橫”為沿著隴海線的徐州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城市群、蘭州城市群、泛烏魯木齊城市群;沿長江流域的長三角城市群,皖江城市群,長江中游地區(包括湖南的長株潭、湖北的武漢城市圈、江西的昌九地區),宜荊荊城市群(宜昌、荊州、荊門),成渝經濟圈;“二縱”是從大連沿著東部沿海一帶直到湛江;從哈爾濱、瀋陽、北京,再沿京廣線到廣州、香港。
而呼包鄂城市群到關中城市群,再到成渝經濟區城市群是新增加的一縱。
目前,“二縱二橫”城市群已成連片之勢。而新增的西部縱線各個城市群尚待躋身國家戰略。這包括內蒙古的呼包鄂城市群、貴州的黔中城市群(以貴陽為中心,涵蓋遵義、凱里、安順等)、雲南的滇中城市群(以昆明為中心)和滇南城市群(箇舊、開遠、文山)等。
目前,上述“二橫三縱”沿線都在建設高速鐵路,其中京廣線預計明年全部通車。鄭西線(鄭州到西安)已經在去年通車。重慶到昆明、重慶到貴陽之間也在建設高鐵。高鐵路網的建成將實現城市群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效連線。

發展方針

此前,在9月下旬的《中國發展報告2010》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楊偉民指出,今後在城市化空間布局上可以按特大城市群、大城市群、其他城市化地區(大都市區、城市圈、城市帶)、邊境口岸城市、點狀分布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五類考慮,實行有區別的城市化方針。
這五類城市空間未來可以集中10億左右的城市人口,基本可以滿足2030年中國人口達到14.6億的高峰值、城市化達到65%時對城市空間的需要。
上述報告指出,今後20年,為達到從“半城市化”向“全城市化”的轉變,使中國城市化率在2030年達到65%。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孫久文測算發現,城市化率每上升1個百分點,可以增加1200萬城市就業人口。按上述報告計算,預計“十二五”期間每年的城市化率要提高2個百分點。這比“十一五”規劃的5年提高4個百分點要求要高。“十一五”期間每年城市化率才實際增加1.2個百分點左右。
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中國城市化率為46.6%。目前城鎮人口增至6.07億人。但這個數字也包括了1.45億左右在城市生活6個月以上,但沒有享受到和城市居民等同的公共福利和政治權利待遇的農民工。
而要讓這些人真正融入城市,實現買房或者提供租房居住,需要國家大量的投資。
北京大學區域專家楊開忠認為,加快城市群建設,不等於要農民都進入特大城市,因為在國家加快對中小城市的投資,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後,城鎮化可以在城市群的小城市實現。像北京等人口、交通和環境承載力已達到極限的特大城市還應該進一步疏散人口。

規劃建議

中國城市群規劃建議及附圖(三縱二橫·47城市圈):
三縱
1、東部及沿海城市帶。 2、津港城市帶。 3、京珠城市帶。
二橫
1、長江城市帶。 2、隴海城市帶。
城市帶(群)布局原則: 1、沿線有較密集的人口。 2、沿線能承載眾多集聚上千萬以上人口城市圈的資源條件,尤其是水資源和平地資源(包括平原、台地和緩丘)。
城市圈布局條件: 1、中心城市有200公里以上的成片的平地資源(包括平原、台地和緩丘,下同)。 2、中心城市的經濟距離(小於100公里)範圍內已經集聚了上千萬以上的人口。
3、中心城市100公里範圍內有集聚上千萬以上人口所需的水資源和平地資源(不少於2000平方公里)。
《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要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逐步形成以沿海及京廣京哈線為縱軸,長江及隴海線為橫軸,若干城市群為主體,其他城市和小城鎮點狀分布,永久耕地和生態功能區相間隔,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城鎮化空間格局。 已形成城市群發展格局的京津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區域,要繼續發揮帶動和輻射作用,加強城市群內各城市的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增強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具備城市群發展條件的區域,要加強統籌規劃,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為龍頭,發揮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業多、要素集聚能力強、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人口分散、資源條件較差、不具備城市群發展條件的區域,要重點發展現有城市、縣城及有條件的建制鎮,成為本地區集聚經濟、人口和提供公共服務的中心。1、世界城市群大多都是長軸呈帶狀拓展,也有呈其他結構拓展的。如美國大西洋沿岸、太平洋沿岸兩個城市群、日本東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均沿海岸延伸,呈現出帶狀的空間結構特點,而歐洲西北部城市群略呈環狀拓展。
2、波士頓-華盛頓城市群分布於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平原,北起波士頓,南至華盛頓,以波士頓、紐約、費城、巴爾的摩、華盛頓等一系列大城市為中心地帶,其間分布的薩默爾維爾、伍斯特、普羅維登斯、新貝德福德、哈特福特、紐哈芬、帕特森、特倫頓、威明爾頓等城市將上述特大中心城市連成一體,在沿海岸600多公里長、100多公里寬的地帶上形成一個由5個大都市和40多箇中小城市組成的超大型城市群,面積約13.8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500萬人,城市化水平達90%。雖然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重不到1.5%,但卻集中了美國人口的20%左右,它是美國經濟核心地帶,製造業產值占全國的30%。各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殊功能,都有占優勢的產業部門,城市之間形成緊密的分工協作關係。
3、日本城市群又稱為“東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由東京、名古屋、大阪三大都市圈組成,大、中、小城市總數達310個,包括東京、橫濱、川崎、名古屋、大阪、神戶、京都等大城市,全日本11座人口在100萬以上的大城市中有10座分布在該城市群區域內。
4、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的資料,日本的三大都市圈的平原面積分別為:東京圈的平原面積為10000平方公里(關東平原),大阪圈的平原面積為1600平方公里(大阪平原),名古屋圈的平原面積為1800平方公里(濃尾平原)。根據日本政府1985年進行的國情調查,在全國1.21億人口當中,東京及其周邊縣即所謂“東京圈”的人口為3027 萬,占總人口的25%; 大阪圈為1653萬,占全國的13.7%;名古屋圈為1381萬,占11.4%,三者相加,已經超過了總人口的半數。
5、東京圈位於關東平原的南部,面臨東京灣。區域定義是以東京都廳為原點,半徑65km左右;含橫濱、川崎等150多個市鎮,總面積約12000km2,居住人口為3200萬人。大阪圈位於大阪平原,包括京都盆地。以大阪市為中心,半徑50km的區域。含京都、神戶等100多個市鎮,總面積約7800km2。居住人口1800萬人。名古屋圈位於日本中部的濃尾平原。以名古屋市為中心,半徑50km的範圍。含豐田、瀨戶、岡崎等近100個市鎮,總面積為7800km2,居住人口1100萬人。
6、1985年,日本有四分之一以上的城市人口是居住在100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美國則只有八分之一。而日本有近40%的城市人口是居住在人口40萬以上的城市,美國卻只有23%。
7、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的資料,日本最大的平原是關東平原,面積為10000平方公里,然後依次是石狩平原(4000平方公里)、新潟平原(2070平方公里)、濃尾平原(1800平方公里 )、大阪平原(1600平方公里)。由此可知,日本的三大都市圈並不是建在三個最大的平原上,比大阪平原和濃尾平原大的多的石狩平原和新潟平原並沒有形成都市圈。
8、大平原未必都能形成大都市圈,要形成大都市圈除需要能平整的土地外,還需要有較好的水資源、光熱資源、地質資源等自然資源;同時還需要一定的人文和社會條件。
9、隨著平整土地技術、交通技術和城市規劃的進步,人們不但可以利用平原來建設城市,還可以利用台地和緩丘來建設城市。特別是隨著我國消費能力的提高和房地產的市場化,平整土地的成本占總房價的比重越來越低,甚至於不少地方已經能夠填海造地,更不用說利用台地和緩丘來建設了。利用台地和緩丘來建設城市,不但有利於山區人口就近城市化,節省人們的進城成本,加速山區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從而有利於減少山區的水土流失和保護山區的生態環境;同時還能少占用平原,可以節省大量耕地。
10、都市圈範圍內並不需要全是平地(包括平原、台地和緩丘,下同),按人均城市和道路占地為160平方米計算的話,1000萬人口的都市圈只需要在都市圈範圍內有1600平方公里的平地面積即可。
11、中國的人均平原面積雖略高於日本,但是由於農業不能依靠國外,因此工業化和城市化對土地的使用必須比日本更集約。90年代初期,日本的人均城市和道路占地約為160平方米,中國到2030年人均只有125平方米,所以中國更必須充分利用台地和緩丘來建設城市,走平原資源節約型的都市圈道路。
12、建都市圈不應一個模式、一樣大小(小都市圈上千萬人口即可、大都市圈可容納四五千萬人口甚至更多。),各地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而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