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煙雨三百年

兩宋煙雨三百年

本書是繼《明朝那些事兒》之後,又一本高質量趣說正史書,也是唯一能與明朝相媲美的通俗性歷史著作。全書頗具趣味性和專用性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對歷史持有獨特見解,筆法幽默通俗,符合大眾口味。2013年在天涯社區煮酒論史版塊連載,頗受宋史讀者好評,短短兩個月之內即受到十多家出版商青睞,因各種原因,目前該系列只出版了第一本。

基本介紹

  • 書名:兩宋煙雨三百年——沒有長城的王朝
  • 又名:我筆下的宋朝
  • 作者:薄暮洲
  • ISBN:9787513903714
  • 類別:通俗寫史
  • 頁數:254
  • 定價:32.8
  • 出版社: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9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內容介紹,目錄,經典語段,作者簡介,作品評價,

內容介紹

以通俗的筆法介紹北宋九位皇帝,本書以白話文的方式,介紹北宋九位皇帝,一百六十八年的歷史,以及南宋九位皇帝,一百五十二年的歷史。並講述這其中王公權貴和其他低層人物的命運。本稿講述了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前世今生,他出身將門,弱冠入伍,在亂世中幾經挫折,最終定鼎江山,黃袍加身,結束了五代混亂紛爭的局面。該稿充滿權謀和霸術,既有亂世的政治博弈,也有古代官場的爾虞我詐,還有爭權奪利的不擇手段,完整展現了五代、宋初的政治情景和天下形勢,以及王朝的興衰更迭,統治者的利益博弈。它是一幅亂世浮世繪。並講述這其中王公權貴和其他低層人物的命運。對戰爭、經濟改革、帝王心術、權謀與霸術著墨甚多,並援引當代社會的一些現象和弊端,借今說古,借古論今,體現出歷史作為今天的鏡子的作用。

目錄

兩宋煙雨三百年 壹
第一章 天下無難事,只要肯立志
1、皇帝也是生出來的
2、“野馬式”的親職教育
3、面對死神的微笑,他毫髮無傷
4、天下之大,竟沒有我趙匡胤容身之處
第二章 亂世中的興衰更替
1、由兵災到兵變
2、兄弟鬩於牆
3、石敬瑭與耶律德光的骯髒交易
4、兒皇帝的後患
第三章 趙匡胤的第一任老師
1、劉知遠的帝王霸業
2、此處不留爺,必有留爺處
3、郭威的選擇
4、輕度逼宮
5、點將的智慧
6、一場真正的心理戰爭
第四章 陰謀與較量
1、拉人下水
2、較量
3、再較量
4、終極較量
5、一戰定勝負
第五章 天子非侍中莫屬
1、該由誰來做皇帝
2、馮道的傳奇色彩
3、暗示與天啟
4、一場大戲與澶州軍變
5、兩枚棋子
6、入主開封
第六章 彼竭我盈而攻之
1、免費的午餐都有毒
2、最有資格的繼承人
3、一枚釘子,一道障礙
4、都是忌妒惹的禍
第七章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1、改革才能帶來出路
2、花大力氣培養接班人
3、趙匡胤的投機取巧
4、歷史會記住郭威的功勳
第八章 這只是一個開始
1、柴榮的難題
2、高平之戰
3、十萬火急的情勢
4、一場富有戲劇性的戰爭
第九章 外伐內改,一宗法難
1、力不從心的征伐
2、可怕的超級人販
3、趙匡胤的契機
4、柴榮滅佛
第十章 男兒身手和誰賭
1、王朴與《平邊策》
2、牛刀小試
3、真正的動向
4、渦河口大捷
5、清流關
6、困獸之鬥
第十一章 登上一個新台階
1、邂逅首席智囊
2、王法!親情!抉擇!
3、揚州之戰
4、六合大捷
第十二章 強中自有強中手
1、難啃的硬骨頭
2、壽州城的弱點
3、鹿死誰手未可知
4、不好打的攻城戰
第十三章 錯綜複雜的關係
1、將領之間的危機
2、都是為了劉仁贍的吃飯問題
3、壽州城裡的變故
4、躍馬揚鞭紫金山
5、劉仁贍之死
6、偷雞不成蝕把米
7、趙匡胤的秘密
第十四章 第三次征南唐
1、淹死的馬也比駱駝快
2、破竹之勢
3、客串水利工程師
4、楚州的抵抗
5、李璟的無奈
6、緩衝時期
第十五章 歷史的問號
1、喪妻與續弦
2、危險的訊號
3、世宗北征
4、北面官與南面官
5、晴天霹靂
6、點檢做?點檢做天子?
第十六章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1、柴榮託孤
2、致命的漏洞
3、志向與野心
4、先把軍隊調出來
5、要命的流言
第十七章 我,大宋皇帝趙匡胤
1、宣傳工作
2、大牌演員趙普
3、陳橋兵變
4、回京前的布置
5、大宋開國

經典語段

  1. 這就是趙匡胤小弟弟所接受的教育狀況。在今天,我們稱之為“野馬式”教育。意思就是像放馬一樣,早上把馬趕到草原上,任馬吃草也好,亂跑亂跳也好,調戲母馬也好,勾引公馬也好,都不管。黃昏的時候再把馬趕回來就成。第二天,一切照舊,繼續放馬,循環往復。
2.最後我們來說說石敬瑭先生向耶律德光自稱“兒皇帝”這件事。石先生不要為維護你的名譽權動怒,只要你做的事足夠無恥下流,就不要妨礙別人無恥下流的話罵你。我們知道,要生一個比自己大十歲的兒子是不可能的,因為這種繁殖交配的工作是無法做的。耶律德光先生當時真的是被弄得哭笑不得,但是為了幽雲十六州和每年三十萬匹絹,在後宮住著眾多嬪妃、膝下擁有眾多子女、自己還比對方年輕十歲的嚴峻形勢下,耶律德光先生決定就這樣從了。
3.我們知道,兩個官加在一起的話,通常人們會用一個成語來修飾這種狀態,就是官官相護。要達到這種狀態其實很容易。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其實就是大家見了第一面就握手稱兄道弟,什麼一見如故,一見鐘情(當然是為了開玩笑調解氣氛)通通撩上去。接著一起吃飯相互敬酒夾菜,然後去搞一下娛樂活動就完全滿足了。第二次見面就送一下禮,然後就什麼都不用說了,大家都是兄弟啦,多多關照。這樣就護住了。
4.他似乎忘記了一件事情——當官的說的話是有保質期的。這個保質期就是對方還有實權,而且是能被利用的實權的期間。如果你不幸被任個閒職,或被撤職的話,那就意味著你毫無利用價值了,到那時你會像條野狗一樣被踹開,很顯然,從前朝過渡來的趙弘殷如今混得實在不好,窮得連禮物都送不起了,還送了一個都能當丐幫長老的兒子過來,真是落魄到家了。
5.史書這種東西本身就是“為尊者諱”的,由此我們不妨想像一下趙匡胤被整得有多慘——慘得像黃色小說一樣,不能寫到書上讓人看。可憐的趙匡胤在這期間唯一能做的就是忍耐。忍受董遵誨的侮辱、嘲笑、調侃,見了董遵誨就躲,並且躲掉之後還得逼著自己期望董遵誨少爺可以就此罷手。
6.痛苦、恥辱如果不能壓到一個人,那么它們將會轉化為這個人前進的動力!
7.用個不好聽的說法——一株嫩草在一頭老牛面前能有多少反抗的餘地呢?
答案是沒有。
8.他不僅是個見過豬跑,而且吃過豬肉,還被豬拱過很多次的人了。
9.史書上記載,王峻是個強硬派,性格剛強,甚至有些急躁。下級給他提意見,他權當放屁,完全聽不進去。上級(主要指郭威)給他提意見,他當那是脫掉褲子在放屁——同樣無效。
10.對於權力,皇帝的心中從來都不會存有寬容兩個字的。
11.要知道,朝廷選士公與不公並不是你王峻說了算的,最終決定權永遠都是牢牢掌握在皇上手中,郭威說公平它就公平。不公你就去當公公吧。
12.一說起開封府尹,想必大家都會想起開封有個包青天。當然還請那些崇尚暴力或者脖子有些癢的朋友別順此往下去想包大人那幾把鍘刀了。這樣說並不是因為那幾把鍘刀被拿去當廢鐵賣了,而是因為那幾把鍘刀在歷史上根本就沒有出現過,只不過是小說中為了神化包大人的形象而穿鑿附會的。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包大人確實任過開封府尹。
13.人為什麼就不能像豬那么能生呢?估計這就是劉崇同志面臨人口問題時提出的疑問之一。這裡還請各位對男科和婦科感興趣的朋友千萬不要急著認同劉崇同志的想法,因為豬也是那么想的。
14.雖然成員們在結拜時說過同年同月同日死之類的話,可是要記住,前面還有一個“只求”,這就跟求佛一樣,靠的全是運氣,其中一個死了之後,其他九個往往會選擇過幾十年再死的方式來成全十人之間的兄弟之情。
15.他喝酒喝得更瘋,賦詩賦得更多。人生如朝露,行樂需及時,就是他的座右銘。然而,令他想不到的是,這句話也成了南唐帝國的墓志銘。
16.當時,趙匡胤部下正在搞清鄉運動,為滁州城鄉民清除土匪強盜,以保他們安居樂業。其實,說白了,就是這些軍爺們向當地百姓索賄要錢。給的話,你就是良民,新政府罩著你;不給或者給不起的話,對不起,新政府的刑罰最喜歡照顧的就是窮人,那么你就是強盜土匪了,聽候發落吧。
17.給你臉你要屁股,那就怪不得我了。打吧!
18.周軍士兵大喜過望,立刻發動猛攻,還呼朋引伴地向後邊的攻城大部隊傳達信息,大喊“敵人害怕了,兄弟們給我上啊”的口號。而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這個口號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類似於這個口號——計畫生育,利國利民。
19.張永德在主持“打援”的工作上,表現良好,工作態度積極,業務水平極高,不論唐軍從水上來,還是從陸上來;不論唐軍是過來增援,還是過來送糧,張永德最終都能保證他們安安穩穩地到達一個地方——閻王殿。
20.民眾的力量是巨大的,他們是時代的締造者。
21.可是將領們卻不是會如此服帖的,他們的主要工作是打仗,戰後的主要娛樂活動之一就是搶劫,財和色他們都劫,私房錢和小妾,誰不想在這兩個方面多多發展呢?
22.但武俠小說裡面告訴我們,高手在對決之中就算被打成重傷也得裝出一副毫髮無損的樣子來嚇嚇對方,等到嚇跑對方之後才稀稀拉拉、肆無忌憚的吐血,吐得氣壯山河。這就是所謂的高手。
23.他生性殘暴,每年都會殺人,專殺養野生動物的人,養狼的、養鹿的、養鷹的……,甚至連養豬的也殺(估計豬肉又漲價了)。更具黑色幽默的是,他殺完人之後還經常叮囑大臣向他進諫,好判斷自己是不是做錯了。 荒唐、愚昧、昏庸、殘忍,就是耶律璟的四大代名詞。
24.李璟的反間計再次破產,氣惱不已。人沒有策反過來,反而白白賠了三千兩銀子,真是偷雞不成反蝕把米!估計這兩次失敗至少能給李璟三個教訓:
一,後周的將領都非常忠君,很難策反。 二,男人喜歡黃色,應該用黃金,不應該用白色的銀子。 三,如果有必要,可以在信上塗上類似“一日喪命散、含笑半步顛”之類的“必備良藥”,做到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25.所謂兄弟的後門朝你開,有禮有錢你快進來。
26.當務之急,是要為這個七歲的孩子再找一個母親。這裡還請各位看過《金瓶梅》的朋友不要起鬨,並不是柴榮同志臨終前還想盡情爽上一把,而是她的皇后符氏在不久前去世了,需要另外一個皇后來為他的兒子處理政務。
27.這一點柴榮又豈能不知?老子有務實能力,兒子有智慧韜略,這一搭配真可謂是所向無敵,由此看來,柴榮顯然是在玩“雙劍合璧”。
但柴榮卻不知道,雙劍合璧這招,最重的是“心靈相通”,才能發揮最大的威力。後來的事實證明,韓通父子顯然沒練到火候,根本威脅不到趙匡胤。
28.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此時此刻,相信趙匡胤這位日後的“宋祖”也已經折腰了。
29.但趙匡胤並不是清朝順治帝,能早早地看破紅塵。相反,他是一個有著強烈的權力意識的人。故而隨著權力的欲望越來越重,漸漸沖昏他的頭腦,到最後他明白了一個殘酷的道理——道德廉恥在權力面前就是一坨狗屎,要攀上權力的巔峰,就必須把這種東西踩在腳下、爛在泥里。
30.韓通,你沒腦子的大名我早就聽說過,但沒想到你居然這么沒腦子。
後會無期了!
31.趙匡胤不勝酒力,只喝了幾杯,便醉了,倒頭就睡(有古怪)。正常情況下,這種緊急關頭之下,是人都會睡不著的,更不會有心思去喝酒。顯然,趙匡胤是在裝睡,但考慮到裝睡和裝死很像,為了將二者區別開來,趙匡胤還特意製造了鼾聲,作成呼呼大睡的模樣。
32.趙匡胤一見到兩位宰相,眼淚鼻涕就一股腦地流出來了。我們有理由相信,趙匡胤家裡沒死人,他口袋裡也沒有揣著洋蔥之類的刺激物,完全是想什麼時候哭便能什麼時候哭,這種對淚腺收放自如的神功,全然超出了正常分泌系統的控制,得見神技,真是教人嘆為觀止。
只聽他哭著說:“我受世宗大恩,但無奈被六軍所逼,才到這個地步,有負天地,該怎么辦哪?”
此時趙匡胤臉上的悲傷和心中的快樂真可謂是相映成趣。

作者簡介

薄暮洲,網路文史作家,在網路上人氣極高。是繼當年明月、郝連勃勃大王、歌痕等人後,又一由網路作品引起極大關注的文史作家。

作品評價

敢言,歷史才會更全面更客觀----獻給《明朝》和《兩宋》
《兩宋煙雨三百年》,這裡簡稱《兩宋》吧。
在看《兩宋》這本書之前,我就已經把《明朝》看了好幾遍了。不得不說,《明朝那些事兒》的很多方面都非常的吸引我,不論是作者的筆法,文章的整體布局,情節的構思,論史的角度,都顯示出了《明朝》作者在歷史軍事、文學史學哲學方面深厚的修養。
而《兩宋》這本書則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這個巨人,正是《明朝》。不論是筆法,還是論史的角度,都良好的借鑑了《明朝》,而且有所突破,從《兩宋》的外在的行文筆法來看,可以想見作者薄暮洲有著長期的文學修養以及豐富的生活閱歷,那種風格,有著韓寒獨特的幽默式,錢鐘書的高人調侃式,以及王小波式的睿智幽默,再加上對周星馳好無厘頭電影台詞的靈活運用,最後借鑑《明朝》的筆法,使得《兩宋》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而且是漂亮的文章,這一類的歷史作者,可謂鳳毛麟角。
但那只是外在,而支撐文章生命的永遠是它內在的精神。說實話,在讀完《明朝》兩遍之後,我對明朝一些人物的精神,非常之敬佩,比如于謙、海瑞等等,也通過《明朝》這本書,我更全面的認識了明朝這個朝代。但是,我從中明顯看到了作者對於明朝皇帝們的偏袒,比如朱元璋殺戮功臣的暴行被作者向“政治需要”這個層面極力引導,幾乎很少提到朱元璋的殘暴,最後僅是一句“為了子孫後代萬世之基業,良弓藏走狗烹”即收束事件,遮掩住朱元璋的惡行。再比如朱棣篇,作者只是大篇幅提到朱棣所創造的豐功偉績。而朱棣也是歷史有名的暴君,文中卻很少體現,靖難之役後對於朱棣暴行的描述也是淺嘗輒止,相信《明朝》作者是知道朱棣活剮三千宮女這個史實的,至於為什麼沒有敘述到,可能還是遵循了毛主席那句話——朱棣和朱元璋都搞得比較好,比較有作為,這兩個皇帝應該要寫好一些。可能由於作者是公務員的關係,以至於造成了一種嫁婦式的寫法,不僅令作者自己寫起來有些放不開手腳,而且讓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欠缺全面和客觀。
《兩宋》在這個方面則不同,作為後來者,《兩宋》大膽的借鑑了《明朝》獨特而客觀的歷史視角,並在此基礎上對人物和歷史事件作了最清晰的還原,有功則褒揚,有過則抨擊,毫不諱飾。以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為例,作者對其傑出的政治手腕進行了高度的肯定和讚揚,但也對其從後周孤兒寡母手上搶走江山的惡行進行了諷刺和抨擊。不抬高一寸,不貶低一分,正是無數論史者們應當培養的辯證歷史觀。
總結起來,也只有兩個字——敢言。
《兩宋》的敢言不僅表現在敢於毫不掩飾的評價宋朝皇帝的功與過,更體現在《兩宋》還敢於將歷史結合我們當今社會一些弊端和不良現象,進行諷刺和調侃,比如高房價、啃老族、當代教育的弊端等。這也正好發揮了“歷史作為一面鏡子”的借鑑作用,同時體現出了作者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明朝》正如作者自己在結尾所言,寫完了就是寫完了,就好像完成了任務一般,自己想要藉此表達的什麼,除了對一些人物正義凜然的精神表達崇拜之情之外,基本上什麼都沒有,或者說作者身在官場難以放開自己。當然,也許《明朝》能讓我們看到一個更為真實全面的明朝,對於讀者來說,就已經足夠了。
所謂在其位謀其事吧,也許正是由於《明朝》和《兩宋》的作者各自身份不同,造就了《兩宋》比起《明朝》來的一個內在的優勢——敢言。
《兩宋》作為後來者,能不能居上自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兩宋》站在了《明朝》這個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絕對可以看得更遠一些。而敢言,就是最明顯的證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