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小康社會”是由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指出,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

2019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發布的201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紮實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外文名:Comprehensively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 類別:方案規劃
  • 內容:建設小康社會
  • 目標:建成小康社會
  • 小康標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00美元
內容來源,十八大報告,十九大報告,小康標準,五項指標,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四個全面,正確理解,五位一體,經濟發展,完善民主,增強文化,提高生活水平,社會建設,

內容來源

十八大報告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與“建成”一字之差,但意義深遠。
“小康社會”是由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深入,其內涵和意義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在20世紀末基本實現“小康”的情況下,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十九大報告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指出,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
習近平說,從現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要求,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
習近平提出,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從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
第一個階段,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那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第二個階段,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習近平強調,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我們要堅忍不拔、鍥而不捨,奮力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壯麗篇章。

小康標準

一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00美元。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標誌。
三是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爾係數低於40%。
五是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0平方米。
六是城鎮化率達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計算機普及率20%。
八是大學入學率20%。
九是每千人醫生數2.8人。
十是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五項指標

經濟建設

(1) 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轉變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最佳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性國家行列。居民消費率穩步提高,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增長格局。城鄉、區域協調互動發展機制和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政治建設

(2) 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公民政治參與有序擴大。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深入落實,全社會法制觀念進一步增強,法治政府建設取得新成效。基層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文化建設

(3) 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弘揚。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適應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

社會建設

(4) 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社會就業更加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健全。

生態文明建設

(5) 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四個全面

2014年11月,習近平到福建考察調研時提出了“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的“三個全面”,2014年12月在江蘇調研時則將“三個全面”上升到了“四個全面”,要“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台階”,新增了“全面從嚴治黨”。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四個全面”的龍頭
胡鞍鋼說,“四個全面”的龍頭在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了這個總目標,才有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在於“全面”,在於解決極端貧困人口。
胡鞍鋼表示,自中國提高貧困線標準以來,中國貧困人口從2010年的1.66億下降到2014年的7017萬,貧困發生率從17.2%下降到7.2%。按照這個速度,在2020年,這個貧困線將基本消除,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基礎,之後中國將進入減少相對貧困人口階段。
一、歷經數代領導人發展確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
胡鞍鋼認為,“四個全面”是“集大成式的治國綱領”,黨和國家領導人提出“四個全面”是不斷繼承、不斷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是大布局,也是大手筆,而且隨著中國對世界經濟影響力的日益提升,作為中國國家治理大布局的“四個全面”也將成為繼“中國夢”之後,第二個有世界影響的中國話語。
具體到“四個全面”中首先提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胡鞍鋼向記者詳細梳理了黨的十六大以來有關建設小康社會的一系列重要論述。
他指出,早在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就提出,從2001年到2020年,用20年的時間,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這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黨的十七大報告又進一步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從而有了更加清晰完整的2020年宏偉藍圖;此後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針對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則首次提出“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標。
胡鞍鋼指出,目前中國處在又一次經濟起飛、現代化加速的時代,上一次經濟起飛階段則是改革開放之後的三十年。相較於改革開放之初,現階段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全面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戰略任務的形成,經歷了幾代領導人的發展,從改革開放之初提出小康之家、小康水平,到2000年總體達到小康水平,但仍不全面、低水平、不平衡。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正式提出: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民的小康社會。其維度不僅僅是經濟、政治,也包括生態環境文明等多方面。因此‘四個全面’的龍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有後三個‘全面’;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動力,全面從嚴治黨則是各項工作順利推進、各項目標順利實現的根本保證。”胡鞍鋼表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全面的小康社會,不是片面的小康社會;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而不是惠及少數人口的小康社會;是進入“共同富裕”階段,告別了“先富論”階段。
“為了確保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可以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個階段即‘十二五’規劃,加快轉變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基本納入科學發展軌道;第二個階段即‘十三五’規劃,繼續加快轉變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實現重大關係協調發展,全面納入科學發展軌道。”胡鞍鋼表示。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核心在“全面”,“短板”仍是貧困人口
“中國特色的全面小康社會內涵,可以概括為‘九個社會’和‘一條道路’。具體來說,小康社會的本質是共同發展社會和共同富裕社會,此外還是全民學習型社會、全民健康社會和全民健身型社會、安居樂業型安康社會、生態文明型社會、開放創新型社會和知識型社會、社會主義民主社會和法治社會、中華文化文明道德社會。‘一條道路’則是指走和平發展道路,維護世界和平,建設和諧世界。”胡鞍鋼指出,全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核心總目標具有深刻內涵,就是建設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小康社會。
胡鞍鋼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深刻含義,是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國防建設“六位一體”的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總體布局的全面建成,這也反映了我國進入“全面現代化”的時代。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體包含了五個方面的目標,一是經濟發展方式得到根本轉變,建成世界經濟強國;二是社會建設取得顯著進展,建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三是政治文明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建成社會主義民主國家;四是文化建設大繁榮、大發展,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五是生態文明建設進入新階段,初步建成綠色中國。”胡鞍鋼認為,這些國家發展主要目標的實現,可以通過25個量化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體現,這其中包括反映經濟成長與經濟結構、科技教育、資源環境、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等四項主要內容。
“根據最新公布的《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儘管2014年我國7.4%的經濟成長率是1990年以來最低的一年,但卻是發展質量最好、發展路徑最好、發展績效最明顯的一年,可以說給了全國人民很好的交代。”在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的一系列數據及分析中,胡鞍鋼指出,城鄉收入差距減少、貧困人口進一步下降值得特別關注,“2014年城鄉收入差距從2009年的最高峰3.33倍降到2.92倍,如果按人均可支配收入口徑計算,則為2.75倍,出現持續下降的趨勢,這一點令人欣慰。中國貧困人口四年減少9500萬,僅2014年一年就下降1232萬,這一數據可以說是統計公報中最大的亮點。”
胡鞍鋼表示,中國在減少絕對貧困方面為世界作出了重要貢獻,但貧困問題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不過按照目前貧困發生率的下降速度,在2020年,中國貧困線將基本消除,“這意味著中國從過去30多年解決絕對貧困階段,進入到減少相對貧困階段。實際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或者說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本質就是中國人的現代化。人力資源水平不斷提高,絕對貧困人口能不能大規模減少,為‘十二五’規劃的順利完成和‘十三五’規劃制定奠定基礎,更為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奠定基礎。”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四個全面”中的地位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確保到二〇二〇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時間表,以及“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等“五位一體”的戰略部署。
2015年2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開班儀式講話中集中論述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邏輯關係。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
“四個全面”理論表明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總體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四個全面”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既包含了戰略目標,又包含了實現戰略目標的動力、引領規範、根本保證。但是,“四個全面”在整體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又不完全相同。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在“四個全面”中具有總攬全局的地位,其他“三個全面”要始終服務於這個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不竭動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引領和規範,全面從嚴治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保證。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總攬全局的戰略目標。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啟動全面深化改革,到十八屆四中全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兩次全會、兩大主題、兩份決定,都體現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採取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藍圖的戰略舉措。在這個過程中,始終不渝的一個根本原則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因為,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都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而全面從嚴治黨不僅是堅持黨的領導的必然要求,更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
全面深化改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不竭動力。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強調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因此,要完成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項戰略目標和工作部署,必須抓緊推進全面改革。否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會失去動力,就不可能勝利完成。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引領和規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複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係、規範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範作用。
全面從嚴治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保證。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的十八大對加強黨的領導做出了全面部署,十八屆三中對“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做出了部署,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均進行了專門論述,指出: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最根本的保證。必須加強和改進黨對法治工作的領導,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過程。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不論是全面深化改革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都對從嚴治黨提出了新要求,也都以黨的領導作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根本保證。
作者: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馬寶成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發展核心升級
國際線上專稿: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全面”理論框架體系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無疑是新時期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總目標,處於引領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注重的是經濟、社會和公民素質的全面提升。“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中國的發展進入升級階段”,連日來海外媒體和專家學者紛紛點讚“四個全面”,對中國注重發展的質量和可持續性以及努力改善人民生活給予了充分肯定。
美國《華盛頓郵報》3月5日報導稱,中國將經濟增速目標由7.5%下調到7%左右,表明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挖掘內需潛力,同時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逐步替換以貿易和投資建設及重工業為驅動力的老舊經濟發展模式,更加注重環境問題。
英國《每日電訊報》5日刊文指出,中國下調經濟增速目標,表明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以更加可持續發展的方式邁入“新常態”。文章援引李克強總理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話稱:“7%左右的增速可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旨在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銜接,與經濟轉型和結構升級的要求相適應。”
俄羅斯《生意人報》也發表文章稱,儘管經濟增速放緩,但2014年中國新增就業1300萬,這是中國社會穩定的有力保障之一。
“今日俄羅斯”國際新聞通訊社日前發表了題為《中國經濟增速在放緩,人民生活質量卻在提高》的評論員文章。文章指出,2014年中國經濟增速為7.4%,比前一年有所放緩,但人均實際可支配收入卻增加了8%,高於經濟增速,農村和西部地區人均收入增速甚至更高。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日益成熟,另一方面也是得益於中國政府推行的富有成效的巨觀政策。
“意訊社中國”網站也認為,經濟成長目標下調實則是由少到多的質變過程。文章指出,在7%的經濟成長“新常態”下,中國的經濟發展充分考慮到了社會就業、創新、改革、環境等問題。
歐洲新聞網(Euronews)的文章稱,中國政府支持創新驅動的經濟成長,以實現產品質量更上一個台階。在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下,需要一個更為適當的同時不衝擊就業市場的經濟成長速度。
新加坡《海峽時報》援引英國研究機構“凱投巨觀”經濟學家馬克·威廉的話稱,經濟增速放緩對中國政府推行更加雄心勃勃的改革將有所助益。《日本經濟新聞》在12日的報導中提到,“四個全面”的每一項都曾單獨提出,“全方位同時推進”卻是前所未有的,這表明中國推進相關改革的堅強決心。
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字之差卻寓意深刻,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全面實現小康的信心和決心。國外不少專家學者對此也表達了自己積極的看法。
尼泊爾中國問題專家列格納特-波戴爾在接受國際線上記者採訪時稱:“從‘中國夢’到‘四個全面’的提出,顯現出中國推進發展、深化改革的決心。我相信在習總書記的帶領下,中國定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哈薩克斯坦國際通訊社駐華記者阿基扎諾夫表示,如今的中國政府更加注重經濟發展質量,重視發展創新領域,提升“中國製造”的世界知名度,進一步擴大內需等等,而這些也都有利於進一步提高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
巴西中國亞太問題研究所所長塞維利諾·卡布拉爾對國際線上記者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適度而又雄心勃勃的目標,它意味著在中國領導集體的帶領下,中國人民要達到和歐美已開發國家接近的國民收入水平。同樣作為開發中國家,巴西急需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並進一步推進改革,而中國兩會給巴西政府提供了很多值得學習的經驗。
一些外國網民也對中國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感到振奮,稱中國政府著力改善人民生活,讓世界看到一個積極向上的中國形象。
土耳其網民阿赫麥德·艾爾金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四個全面’闡述了中國未來的發展目標。相對於經濟成長的百分比,中國政府更加重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想,有這樣的發展目標,未來的中國會越來越強大。”
羅馬尼亞網友奧爾吉·維秦秋表示,“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提出回答了許多關於中國未來如何發展的疑問,增強了中國人民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同時也讓世界人民看到了一個積極向上的中國形象。(聶崢、徐藝源、燕璽、李晶晶、向菲、曾韻、肖志剛)

正確理解

五位一體

黨的十八大報告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新的階段性特徵,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確政策導向、更加針對發展難題、更好順應人民意願的新要求,以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是發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是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的小康社會。
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報告從以下五方面充實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經濟發展

主要是六點要求:第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第二,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兩個“倍增”,即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第三,通過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使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第四,通過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使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第五,通過繼續實施區域總體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形成;第六,通過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使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完善民主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強政治建設,總的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發揮;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維護國家法治的統一、尊嚴、權威,實現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增強文化

主要是四點要求:第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興國之魂,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必須使之深入人心;第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第三,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必須實現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第四,文化越來越成為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元素,要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必須要使中華文化走出去,邁出更大步伐。

提高生活水平

要做到:第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這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普遍提高的重要標誌;第二,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育水平明顯提高,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第三,就業更加充分,這是民生之本得到保障的具體體現;第四,收入分配差距縮小,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扶貧對象大幅減少,這是發展改革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的重要體現;第五,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這是實現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病有所醫的必然要求;第六,社會和諧穩定,這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必要前提。

社會建設

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要在以下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一是最佳化國土開發格局,使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二是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初步建成資源循環利用體系;三是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四是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實現森林覆蓋率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報告在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提出新要求的同時,還明確了深化各領域改革的目標。
(節選自《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一書,學習出版社、紅旗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由“建設”到“建成”,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做出的莊嚴承諾。黨的十六大以來的10年,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我們成功地邁上了三個大的台階,即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一個大台階;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一個大台階;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一個大台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已經遙遙在望,只要我們奮勇攀登,奮力跨越,就能夠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中國夢”。
由“建設”到“建成”,是形成解決現實經濟社會矛盾的倒逼機制。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還是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要求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不斷地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新的目標,更加注重推動科學發展,更加注重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有 8年的時間,我們面前還有很多難題沒有解決,需要我們抓住本世紀難得的發展機遇,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體制基礎。
提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法須慎重。近一段時間,有一些地區在媒體上宣稱該地區要提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這種提法是值得商榷的。
經濟發展目標不等同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經濟建設目標。在這個目標體系下,具體提出了實現兩個“倍增”的數量指標,即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一些地區是根據實現兩個“倍增”的數量指標,再考慮該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大體測算出經過5年或6年可以實現兩個“倍增”的數量指標,所以宣稱該地區要提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由五個目標體系組成的,除了經濟建設目標之外,還包括人民民主不斷擴大的政治建設目標、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的文化建設目標、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社會建設目標與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即使提前完成了經濟建設這一重要目標,但也未必能夠提前完成其他目標。
濫提“提前實現”是一種“大躍進式”的虛誇。個別領導幹部在一種不科學的政績考核制度下,經常能提出一些吸引大眾眼球的口號,如“早日實現”、“率先實現”、“提前實現”、“國內國際領先”等等,這些口號並沒有經過嚴謹的可行性研究。“提前實現”這種口號或許對激發人們的幹勁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更多的是一種“大躍進式”的虛誇。誤導大多數人們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件比較容易實現的目標,否則,怎么可能“提前實現”?而實際上並非如此,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十分艱巨”。虛誇會使人們忘記了或淡忘了加快改革攻堅的緊迫感,喪失了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對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極其不利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需要艱苦的努力才能實現。一是實現經濟建設目標任重道遠。在經濟大危機的背景下,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的經濟短期內很難實現根本性好轉,高度依賴外需帶動增長的發展方式必然難以為繼。過去三十多年支撐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人口紅利”、“環境紅利”、“資源紅利”等的風光不再無限。在未來8年內,如何統籌兼顧好投資、消費與出口的關係,保持平穩較快的經濟成長,絕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二是實現政治建設目標任重道遠。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需要進一步建立決策、執行與監督相互制衡的權力運行機制,進一步健全選舉、決策與監督制度體系,這必然遭遇一些權貴階層的反對。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涉及權力的再分配問題,更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三是實現文化建設目標任重道遠。中華民族要真正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不僅要有經濟發展和技術創新的“硬實力”,而且需要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軟實力”。
四是實現社會建設目標任重道遠。社會建設比經濟建設難度更大,更需要有決心、有恆心、有耐心、有信心,需要大量的財力投入與保障,必須長期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五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更加任重道遠。面對資源約束緊張、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嚴峻形勢,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進而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建設美麗中國”面臨許多難題。由於勞動力總體素質仍然不高和自主創新能力低下而導致的粗放發展方式轉變需要一個過程,加上轉變發展方式還需要支付巨大的成本,要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並非輕而易舉。
過去三十多年取得的輝煌成就歸功於改革開放,要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也只有一種選項,那就是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要繼續深化經濟體制的市場化改革,大力推進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和生態管理體制的協同改革。但深化改革必然觸及到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會遭受到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與強烈反對。“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
節選自《學習時報》 作者:吳高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