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一體化中的國際生產組織研究

全球經濟一體化中的國際生產組織研究

《全球經濟一體化中的國際生產組織研究》是一本王榿倫,李婧 編制,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在2010-08-01出版的書籍。

基本介紹

  • 書名:全球經濟一體化中的國際生產組織研究
  • 作者:王榿倫,李婧 
  • ISBN:9787308079617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08-01
內容簡介,目錄,前言,

內容簡介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全球經濟一體化不斷推進。與歷史上以產品為基本單位的國際分工形態相比,當代國際分工的顯著特徵是某個產品生產過程所包含的不同工序或區段被拆解,並分散到不同國家或經濟體中進行。利用工序間的比較優勢和規模經濟,開發中國家企業能夠廣泛地參與技術含量較高的國際分工體系,從而實現整體經濟的結構變遷。

目錄

1 導論
1.1 問題的提出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架構
2 國內外研究綜述
2.1 引言
2.2 早期的研究:分立與折衷
2.3 新貿易理論:跨國公司被納入一般均衡分析框架
2.3.1 垂直跨國公司與要素比例
2.3.2 水平跨國公司與市場進入
2.3.3 統一的知識-資本模型
2.4 企業的效率邊界: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的最新進展
2.4.1 基於交易成本思路的產業均衡理論
2.4.2 基於產權思路的跨國交易理論
2.4.3 基於不完全信息條件的企業相遇理論
2.4.4 國內研究的最新進展
2.5 經驗研究
2.5.1 測度方法
2.5.2 就業、工資效應
2.5.3 生產率效應
2.5.4 技術擴散效應
2.6 小結
3 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與當代國際生產組織變革概述
3.1 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
3.2 國際生產組織:全球經濟一體化環境的新產物
3.2.1 概念與內涵界定
3.2.2 與其他相關範疇的比較
3.2.3 驅動力量及主要特徵
3.2.4 國際生產組織形成對開發中國家的影響
3.3 世界汽車工業生產組織嬗變:從福特製、豐田制到溫特製
3.4 小結
4 國際生產組織興起的基礎和決定因素
4.1 技術進步、迂迴生產與垂直非一體化
4.1.1 技術進步與迂迴生產
4.1.2 模組化生產與垂直非一體化
4.2 生產可分性與工序最低成本曲線
4.2.1 生產可分性與價值鏈切割
4.2.2 工序最低成本曲線與外包發生條件
4.3 要素稟賦、規模經濟與比較優勢
4.3.1 要素稟賦與靜態比較優勢
4.3.2 規模經濟與動態比較優勢
4.4 交易成本、交易效率與制度安排
4.4.1 交易成本、交易盈餘與交易效率
4.4.2 交易效率、制度安排與政府作用
4.5 小結
5 企業間分工、交易成本與生產組織方式選擇
5.1 封閉經濟:企業間分工、生產成本與組織方式選擇
5.2 永康五金機械專業化產業區案例研究
5.2.1 永康五金機械專業化產業區的發展概況
5.2.2 永康五金機械專業化產業區分工結構演進
5.3 開放經濟:要素稟賦、交易成本與組織方式選擇
5.3.1 完全契約與北方國內生產
5.3.2 不完全契約與國際生產
5.3.3 不同供應模式下的比較
5.4 小結
5.5 附錄
6 企業縱向邊界與生產組織形式的選擇
6.1 引言
6.2 封閉經濟模型:企業縱向邊界的決定
6.2.1 基礎模型和假設
6.2.2 均衡條件
6.3 產品周期動態模型
6.4 開放經濟模型
6.4.1 基礎模型和假設
6.4.2 均衡條件
6.4.3 開放經濟中的產品周期模型
6.5 小結
6.6 附錄
7 企業跨國生產的空間組織與區位分布選擇
7.1 引言
7.2 對稱區域下異質性企業的區位選擇
7.2.1 基本假設和對稱區域模型
7.2.2 製造業部門
7.2.3 對稱區域的空間均衡
7.3 對稱區域下異質性企業的空間組織選擇
7.3.1 跨區域一多工廠企業
7.3.2 空間組織選擇
7.4 不對稱結構下異質性企業的區位選擇和空間均衡
7.4.1 生產區位轉移的演變
7.4.2 長期均衡:企業空間組織的選擇和工廠的區域分布
7.5 案例研究:外資汽車零部件企業到中國投資建廠的發展歷程
7.5.1 外商投資與中國汽車產業概況
7.5.2 外資汽車零部件企業在中國投資的演變歷程
7.5.3 外資汽車零部件企業來華投資的特點與動因分析
7.6 小結
7.7 附錄
8 中國融入國際生產組織的總體態勢及政策建議
8.1 中國製造業的國際分工地位概況
8.1.1 中國製造業出口的增長實績和結構變化
8.1.2 中國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分析
8.2 中國製造業參與國際生產的外貿和外資因素
8.2.1 中國製造業的外貿和外資因素分析
8.2.2 中國企業國際代工指數的測度
8.2.3 中國出口企業“國際代工偏好”的制度動因
8.2.4 出口企業國際代工的“市場隔層陷阱”
8.2.5 政策建議
8.3 小結
8.4 附錄
9 主要結論及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後記
·收起全部<<

前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全球經濟一體化不斷推進。與歷史上以產品為基本單位的國際分工形態相比,當代國際分工的顯著特徵是某個產品生產過程所包含的不同工序或區段被拆解,並分散到不同國家或經濟體中進行。利用工序間的比較優勢和規模經濟,開發中國家企業能夠廣泛地參與技術含量較高的國際分工體系,從而實現整體經濟的結構變遷。2007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兩萬億美元,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有專家預計,2010年中國或將超過美國,坐上全球第一大貿易國的寶座。由此引發的國際上有關“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的議論不絕於耳,這究竟是對中國日益龐大的加工貿易的肯定,還是隱含了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問題?各方說法莫衷一是。無論是出於學術研究的拓展目的,還是為政策制定提供可靠的實證結果,都有必要研究當前國際分工新格局和決定因素,從中尋找一個適宜的分析框架,把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下國際貿易、對外直接投資和國際生產組織選擇的內在邏輯和一般規律揭示出來,這無疑是一項具有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的重要研究課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