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國際比較項目

全球性國際比較項目

全球性國際比較項目的全稱是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從七十年代開始,由世界銀行一直支持。ICP的理論方法是貨幣購買力平價,即利用各國2000多種代表規格品的價格資料進行加權平均,得到各國貨幣的國際比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球性國際比較項目
  • 外文名: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
  • 提出時間:七十年代
  • 本質:各國貨幣的國際比較資料
產生背景,具體方法,ICP的發展,我國的ICP,

產生背景

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經常需要進行國家之間經濟實力的國際比較。而由於利用傳統匯率法測算的比較結果越來越不能真實反映各國之間GDP的實際差距,不能反映各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經濟實際情況,因此聯合國從1968年開始研究,尋找一種能夠較準確評價和比較各國國內生產總值規模和結構的途徑,即國際比較項目(簡稱ICP),這種方法作為一種有效的國際比較統計工具,將必然取代傳統匯率法。

具體方法

具體方法是:列出各國人民都需要的151類500種商品和服務項目,用加權平均法算出各國 貨幣在本國的實際購買力(真實幣值),然後按幣值(而不是匯率)將各國的國民生 產總值換算成美元數。如:某種數量和質量完全相同的商品,在中國市場購買需140元人民幣,而在美國市場購買需40美元,則人民幣與美元對該商品的購買力平價是 3.5 : 1。

ICP的發展

聯合國國際比較項目(ICP)來自1968年開始執行以來,經歷了30多個年頭。參與項目的國家從最初的10多個增加到120多個,並完成了6個階段的比較報告。但是,由於該項目的理論和方法仍處於探索完善階段,且實際運行成本較高,因此,到目前為止,除了歐盟和經合組織成員國將ICP工作納入到日常統計工作中以外,其他國家特別是開發中國家,一直將其作為一項試驗性的國際統計研究活動在開展。

我國的ICP

我國從第六階段開始部分參加了聯合國的ICP 工作,目前上海市、廣東省正在進行與日本、香港的雙邊比較工作,目的是取得經驗,為全國參加ICP 工作提供技術準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