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地質資料館

全國地質資料館

全國地質資料館庫房始建於二十世紀60年代,建築面積4714平方米,庫房使用面積2174平方米。館內設有讀者閱覽室、讀者休息室、檢索室和電子閱覽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全國地質資料館
  • 外文名稱:National geological data Museum
  • 類別:地質資料館
  • 地點:北京市西城區阜外大街45號
  • 竣工時間:二十世紀60年代
  •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星期五8:00-16:30
  • 館藏精品:地質科學研究成果報告13259種;技術方法研究資料214種等
  • 所屬國家:中國
  • 占地面積:4714平方米
  • 建議遊玩時長:2-3小時
  • 級別:國家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
簡介,主要職責,主要館藏,國內地質資料,國外地質資料,資料形成源,

簡介

全國地質資料館是國家地質行業中館藏最多、最全的專業技術檔案館。按館藏分類統計,其中包括區域地質調查資料5709種;礦產勘查資料52921種;海洋地質報告資料106種;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地質調查資料11089種;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查資料8015種;地質科學研究成果報告13259種;技術方法研究資料214種。
全國地質資料館收藏了自二十世紀初以來我國及周邊國家的地質資料,其中包括外國學者在我國從事地質調查形成的各種外文資料4180餘種。

主要職責

全國地質資料館主要職責:
1.受國土資源部委託,依法接收、驗收匯交的地質資料,承擔全國地質資料館的館藏建設和管理,建立健全館藏地質資料保管利用制度;
2.依法為社會提供地質資料服務,逐步建立和維護現代化的地質資料(數據)服務系統;
3.參與擬定與地質資料相關的政策法規、技術標準和工作規範;
4.負責國內外地質資料現代化管理研究,開展相關的學術交流活動;
5.承擔全國館藏地質資料數位化工作;
6.承辦上級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主要館藏

全國地質資料館目前收藏了我國二十世紀初以來形成的各種地質資料近10萬種。其中主要有區域地質調查、海洋地質調查、礦產勘查、水工環勘查、物化遙勘查、地質科學研究七類地質資料。

國內地質資料

從館藏地質資料形成的時間來看,最早的館藏資料可追溯到1907年,以1949年10 月新中國成立的時間為界,館藏資料可分為解放前與解放後兩個時期:解放前形成的地質資料數量約7400餘種,占目前館藏近10%,主要有外國一些地質工作者,如李希霍芬等人在我國從事地質考察或調查形成的地質資料;我國地質工作草創或初創時期(1912—1949年),原我國“三大地質機構”,即 原農商部地質調查所、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資源委員會礦產測勘處及其下屬或地方機構形成地質資料以及日本侵華掠奪我國礦產資源時形成的日文資料。
解放後形成的地質資料,主要是指在我國主權範圍內從事地質、礦產勘察工作,以及在遠洋、極地等領域以外的地區形成的地質資料,共收藏地質資料10萬餘種,占館藏資料的90%以上。

國外地質資料

我館還珍藏了大量國內外著名的地質專家編著的地質資料:
國外地質專家編著的地質資料
主要有十九世紀後期國外一些地質工作者如:李希霍芬(Richthofen)、俄國人奧布魯切(契)夫(Obrutcheff)等人在我國從事地質工作形成的地質資料;原我國地質機構聘請的國外地質專家編著的地質資料,如瑞典人新常富(E .T.Nystrom)、丁格蘭等編著的中外文地質資料;有日本侵華時期形成的日文資料。
國內著名的地質專家編著的地質資料
有我國地質工作草創或初創時期(1912—1949年),老一輩地質學家諸如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王烈、葉良輔謝家榮李四光馮景蘭黃汲清高振西侯德封計榮森、樂森尋、李春昱王竹泉孫健初張文佑陳國達譚錫疇等老一輩地質學家編著的中外文專著或報告、譯著;有兩院院士及省部級領導編著的地質資料。
日本侵華時期形成的日文資料
日本人在華期間,特別是對我國進行全面侵略、掠奪我國礦產資源時,形成了大量的日文資料,3842種。
資料使用的文種多樣
中文資料95000餘種、外文資料近4500餘種,包括俄文法文日文英文等語種。

資料形成源

館藏資料形成源非常複雜的。有解放前原我國“三大地質機構”,即原農商部地質調查所、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資源委員會礦產測勘處及其下屬或地方機構形成地質資料;有日本侵華時期,日本人在我國設立的地質機構形成地質資料;特別是解放後地礦、核工業、化工、建材、冶金、石油、煤炭、有色、武警部隊、水利電力、鐵道、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等,他們所形成的地質資料,本館均有收藏。
從館藏地質資料形成區域來看,空間分布範圍非常廣泛,覆蓋了我國32個省、市、自治區,海域,涉及了我國周邊的地區(國家)、極地、遠洋等地區。這些地質資料是十分有價值的信息資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