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黃縣人民文化館

因安陽一帶最盛,亦有“安陽腔”之稱。也有寫作“嘮子腔”、“撈子腔”、“樂腔”的。滑縣、清豐、南樂一帶稱“西北謳”。主要流行於豫北及與之毗鄰的晉、冀、魯交界地區。落腔是在民間曲藝蓮花落基礎上形成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黃縣人民文化館
  • 地點:內黃縣
  • 朝代:清
  • 類別:文化館
清嘉慶年間,安陽一帶出現“彩扮蓮花落”,藝人分角扮演人物,有了戲曲的雛形。後有內黃縣一姓趙的藝人,把當地流行的民間小調加了進去,逢年過節化妝登台演出一些短小節目,民眾稱為“內黃落子”。據民國二十一年(1932)三月三日《河南民國日報》載《嘮子腔》一文介紹:“嘮子腔底起源時代不可考,我曾問過一個老漢,他說他小時也有,而且很久很久以前就有,因此最低限亦須在七八十年以外。”從民國二十一年上溯八十年,正是清道光年間。安陽縣白龍廟戲樓上有安陽縣南鄉郭某落腔戲班,於清鹹豐二年(1852)十一月初七日的題壁,書有掌班人、管帳人姓名及演出劇目《蘭(藍)稿(橋)》、《花牆》、《借當》、《沙灘》、《雙煥(換)》等。這更可說明落腔在清道光年間已經形成了。鹹豐年間,武安(當時屬河南)落腔藝人希順曾先後四次到漳河南搭班,併到內黃與趙姓藝人組班傳藝。其後,鶴壁一帶也先後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