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邱慶源排鼓

內邱慶源排鼓

內邱慶源排鼓是流行於內邱縣官莊鎮慶源村一代的一種地方傳統音樂活動,以慶源村最為典型。相傳在北宋時期,遼國曾掠此地,楊門女將穆桂英率軍收復,傳說中的破洪州即指此役,攻城時周圍村民擂鼓助威,朝廷為慶祝和紀念勝利,令周圍村莊擂鼓三天並將城西之村改名為“慶源”,自此慶源排鼓始得流傳。反映了勤勞勇敢的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嚮往和追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邱慶源排鼓
  • 類別:傳統音樂
  • 流行內邱縣官莊鎮慶源村一代
  • 典型:慶源村
簡介,特點,

簡介

慶源排鼓歷經戰亂和文革的風風雨雨,直到改革開放後,慶源排鼓又重煥生機,成為當地民眾慶祝豐收、自娛自樂、重大慶典的一種傳統抹請店民俗活動。慶源排鼓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在鼓點套路和器樂組合等方面逐漸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興村鼓,選擇村中十字街或寬敞地帶,點起篝火,鼓手們愚虹笑腿以篝火為中心,圍成圓圈進行表演,鼓舞人心;睦鄰鼓,到周邊村莊慰問,用鼓聲表示祝福,傳遞友誼;慶典駝淋虹捆鼓,隊伍雄元章煉壯整齊,鼓聲節奏鏗鏘。

特點

慶源排鼓歷經幾代人改進和創新,形成了五套完整的鼓點套路,即老鴰磕牙、扎一紮、單磕牙、點鼓、雙磕牙。慶源排鼓的樂器全部為打擊樂,分為大鼓、小鼓、大鈸和馬鑼。慶源排鼓表演現場隊伍雄壯整齊,鼓聲節奏鏗鏘,槌槌有力,聲聲傳神。時而節奏輕似流雲,重如排山倒海;時而聲聲似牛毫,引力卻千鈞;時而落地有聲,頓促有力,散而不亂,頓而不斷,似萬馬奔騰;時而緊促有序,繁而棗料只有節,頓促著力。整個動作快而不亂,挺拔幽默,妙趣橫生,高潮迭起,是一種良享境充滿激情的、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傳統民俗娛樂文化活動,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1988年慶源排鼓代夜樂表內邱縣參加邢台市首屆農民運動會開幕式,榮獲一等獎。並前後多次參加市、縣文藝匯演和大型慶典活動,獲得各種獎項二十多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