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蒙古自治區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
  • 外文名:無
  • 報告人:內蒙古自治區主席楊晶
  • 報告背景:2008年1月20日
  • 報告時間: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
檔案全文
本屆政府2003年1月就職,五年任期即將結束。現在,我代表自治區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自治區政協委員和列席會議的同志們提出意見
一、過去五年工作的回顧
自治區十屆人大一次會議以來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在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的正確領導下,自治區政府團結帶領全區各族人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機遇,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重大跨越。
―――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全區生產總值由2002年的1940.9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6018.8億元,年均增長20%;財政總收入由206.8億元增加到1018.1億元,年均增長37.5%,經濟總量和財政實力由全國後列邁進中列。人均生產總值超過3000美元,進入全國前列。
―――經濟結構發生深刻變化。三次產業結構從19.3∶38.9∶41.8調整為13∶51.2∶35.8,由工業化初期進入中期階段。非公有制經濟比重由27%提高到40%,城鎮化率由44%提高到50.2%,所有制和生產力布局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
―――自主發展機制開始形成。五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517億元,年均增長43.9%,辦成了一些多年想辦而沒有條件辦的大事。投資主體實現多元化,社會投資占全部投資比重達到77%;發展環境最佳化,生態和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法治、服務、誠信等軟環境明顯改善;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增強。
―――人民生活得到明顯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51元增加到12378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2086元增加到3953元,在全國的位次明顯前移。城鄉居民衣食住行和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全部免除了農牧業稅,加大直接補貼力度,農牧民得到更多實惠。建立了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困難民眾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文化和社會建設邁出新步伐。民族文化大區建設取得豐碩成果,人民民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各級各類教育迅速發展,在西部省區市率先實現“兩基”達標。就業規模不斷擴大,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強。抗擊非典取得重大勝利,公共衛生體系不斷健全。社會管理逐步加強,依法行政水平穩步提高。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和諧局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五年來,本屆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富民強區為己任,按照不斷完善的發展思路,認真履行職責,狠抓工作落實,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
(一)堅持把解決好“三農三牧”問題作為重中之重。不斷加強農牧業基礎地位,全面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農牧業和農村牧區開始步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統籌發展新階段。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糧食總產量達到350億斤左右,牧業年度牲畜存欄突破1億頭(只),牛奶、羊肉產量躍居全國首位。農牧業結構不斷最佳化,畜牧業產值占第一產業比重達到46%,其中農區畜牧業占全部畜牧業比重達到70%,優質高產高效農作物比重達到55%,分別提高10.8、24.6和10.7個百分點。大力發展現代農牧業,農牧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0%,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大小畜良種比重達到90%。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成效顯著,農畜產品加工率達到60%,加工企業銷售收入增長4.8倍,160萬農牧戶從中受益。加強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實現了縣縣通油路、鄉鄉通公路、村村通電,各項社會事業全面推進。加快農村牧區生產力和人口布局調整,在轉移農牧民、富裕農牧民的同時,推動了農牧業生產方式轉變和生態恢復。
(二)堅持走具有地區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把做大做強工業作為加快自治區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不斷調整最佳化結構,轉變發展方式,走大項目、大產業、大基地的路子,著力推進產業多元、延伸和升級,實現了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五年來,全區工業增加值增長2.4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增長12.4倍,對經濟成長貢獻率達到51.7%,成為帶動自治區經濟成長的主導力量。堅持突出重點、培育特色、服務全國,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形成了以能源、冶金、農畜產品加工等六大產業為支撐、具有相當規模和層次的產業體系。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的企業從無到有達到11戶,培育了19箇中國馳名商標,14箇中國名牌產品,成為國家重要的能源、農畜產品深加工和重化工業基地,在發展自身的同時為國家做出了積極貢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加強節能減排工作,重視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建設了一批國際國內領先項目,淘汰了一大批落後生產能力,產業水平明顯提升。堅持規劃先行、集約發展,基本完成了以特色園區為基礎、優勢產業基地為骨幹的工業布局,為集聚生產要素、推進集群化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三)堅持產業、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從規劃指導、政策扶持和最佳化環境入手,加快發展服務業。五年來,全區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2倍,對地方稅收的貢獻率達到50%,對城鎮就業的貢獻率達到70%。商貿流通、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規模不斷擴大,旅遊、金融保險等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堅持轉移人口與提高城鎮承載能力並舉,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累計新增城鎮人口158萬人,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了25%,城市面貌和人居環境顯著改觀,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基本形成了支撐全區協調快速發展的城鎮體系。堅持非均衡發展與協調發展相統一,呼包鄂等優勢地區保持強勁發展勢頭,東部盟市加快振興,其他盟市發展活力逐步增強。
(四)堅持改善經濟社會發展條件。始終把生態建設作為最大的基礎建設來抓,五年共完成林業生態建設面積5098萬畝,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3285萬畝,草原建設總規模1億畝以上,禁牧休牧草原面積6.5億畝以上。加強重點區域、重點流域和重點行業環境治理,全區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地表水水質達標率由27.8%提高到66.1%,城市空氣品質好於二級以上天數普遍增加。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基本建成貫通自治區東西的高等級公路、鐵路和電力三大通道。全區公路建設累計投資1100多億元,新增公路里程2萬多公里,公路等級和通達廣度、深度明顯提高。鐵路建設累計投資306億元,新增鐵路里程1238公里,是過去10年新增里程的總和。新建、改擴建民用機場8個,航線通達國內外48個城市。電網建設累計投資300億元,形成了連線東西、輻射區內外的高等級主幹網架。加快水利設施建設步伐,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16萬畝,發展節水灌溉面積937萬畝,解決了427萬人的飲水困難和安全問題。大力整頓國土資源市場秩序,促進了土地和礦產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強地勘工作,累計投入92.6億元資金,地質勘查取得重大突破,煤炭和貴金屬儲量躍居全國首位,資源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
(五)堅持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加快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國有企業改革,實施“增量式”戰略重組,完成了內蒙古電力等11家大中型國有企業和外貿、物資、商糧三大流通集團改革,地勘單位企業化改革走在全國前列,國有企業活力明顯增強。農村牧區綜合改革逐步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取得積極進展,財稅、糧食流通體制和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改革穩步推進。產權、資源等要素市場不斷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建設步伐加快。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向北開放步入新階段,口岸經濟和以資源開發為重點的對外經貿合作取得重要進展。五年來,全區進出口總額增長1.6倍,累計引進國內(區外)資金實際到位5279億元。把實施科教興區和人才強區戰略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環節,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497項,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48%。加強人才工作,人才流失現象初步遏制,在一些地區和行業形成人才流入大於流出的局面。
(六)堅持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充分發揮公共財政的職能作用,自治區財政累計投入616億元,切實加強各項社會事業。積極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完成了寄宿制學校建設、農村牧區中國小危房改造和遠程教育網路建設工程,農村牧區教育資源得到整合,辦學條件顯著改善。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質量穩步提高。職業教育取得積極進展,民族教育得到優先重點發展。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取得新突破,疾病控制、醫療救治和農村牧區醫療衛生條件顯著改善,重大疾病預防控制水平進一步提高。新型農村牧區合作醫療制度實現全覆蓋,城鎮醫療保險試點開始啟動,城鎮社區衛生和中蒙醫藥事業取得新進展。加強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低生育水平保持穩定。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藝術精品不斷湧現,基層文化建設和文物保護工作得到加強,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哲學和社會科學事業蓬勃發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深入。民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協調發展。人防、氣象、測繪、地震、檔案、史志、無線電管理等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績。
(七)堅持把解決民生問題擺在突出位置。加大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力度,五年累計新增城鎮就業102萬人,累計安置就業困難對象24.8萬人,幫助零就業家庭實現至少一人就業。“兩個確保”和“三條保障線”政策得到有效落實,養老、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增加了77.9萬人和131萬人,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提高了64%,低保制度保障了160多萬城鄉困難民眾的基本生活。教育資助力度不斷加大,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面實施了“兩免一補”政策,中等職業教育助學金資助面達到90%以上,高等教育資助政策覆蓋所有貧困家庭大學生。針對城鎮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住房保障制度開始實施。扶貧工作成效顯著,解決了50萬絕對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加強抗災救災工作,及時發放救災款物,妥善安置了受災民眾的生產生活。紅十字、殘疾人事業、老齡、青少年和婦女兒童權益保障工作取得了新進展。
(八)堅持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加快建設公共財政體系,在財力增強的基礎上實現了由保工資保運轉的“吃飯財政”向公共財政轉變。積極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加強與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聯繫。認真落實依法治區方略,堅持依法行政,提請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審議了38部地方性法規議案,制定並頒布了31部行政規章,圓滿完成“四五”普法任務。政務公開範圍明顯擴大,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深入。嚴格機構設定和編制管理,行政事業單位人員增長得到有效控制。加強審計監督,規範資金運行,推動了廉政建設。狠抓源頭治理和行政效能監察,政風、行風建設得到加強。全面貫徹黨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各族民眾權益和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保障,少數民族聚居區發展加快。加大市場監管和專項整治力度,保障了產品質量和食品藥品安全。加強安全生產基礎和制度建設,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認真做好信訪工作,集中解決了一批民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嚴厲打擊刑事犯罪活動,平安內蒙古建設深入推進。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不斷加強,雙擁工作深入開展。積極支持祖國航天事業發展。
剛剛過去的2007年,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好中求快、揚長補短、以人為本,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9%,財政總收入增長42.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實際增長14.6%和13.2%。新增城鎮就業25.1萬人。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4.6%,低於全國平均漲幅。經濟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生態和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加強,節能減排初見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首次出現“雙降”。加強民生工作,投入100多億元,為民眾辦了“七件實事”、實施了“十項民生工程”。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績。成功舉辦了自治區成立60周年慶祝活動,充分展示了黨的民族政策的輝煌成就和內蒙古的新形象,受到各方面的廣泛讚譽。
總的看,這五年是我區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重大進展的五年,是發展基礎、發展機制和綜合實力實現歷史性跨越的五年,是城鄉面貌顯著改變、人民得到更多實惠的五年。今天的內蒙古,已經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五年來的成功實踐使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必須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的決策部署,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從國家巨觀大局和自治區實際出發,不斷完善發展思路,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農牧業產業化和城鎮化,實現“三化”互動;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把藉助外力和啟動內力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機制,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充分發揮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必須切實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統籌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加強生態和基礎設施建設,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必須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下大力解決好人民民眾最直接、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體現在改善民生上;必須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不斷鞏固和發展團結穩定的大好局面。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成績的取得,是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自治區人大、政協有效監督和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全區各族人民辛勤勞動、團結奮鬥的結果,也是社會各界關心、幫助的結果。在這裡,我代表自治區人民政府,向為內蒙古改革發展做出貢獻的同志們,向所有關心和支持內蒙古工作的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一是整體經濟實力還不強。雖然近年來我區發展比較快,但歷史欠帳較多,發展基礎比較薄弱,做大經濟總量、提升地區綜合競爭力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二是結構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從三次產業看,主要靠工業拉動,服務業占GDP比重和對經濟成長的貢獻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從三大需求看,主要靠投資拉動,經濟外向度不高;從所有制和企業組織結構看,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不快。三是經濟成長方式仍比較粗放。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不高,延伸加工和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發展的資源成本、環境代價和物質消耗還比較大,節能減排形勢十分嚴峻。四是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城鄉二元結構還比較明顯,農牧業基礎薄弱,抗禦自然災害能力不強,生態環境仍然比較脆弱,基礎設施承載產業、保障生活的能力需進一步增強;區域發展不夠協調,地區間差距較大,基礎薄弱地區發展面臨較多困難;社會事業發展仍然相對滯後,與人民民眾的需求有較大差距。五是和諧社會建設需進一步加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拉大且尚未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與經濟成長不夠協調,部分低收入民眾生活還比較困難,物價特別是食品價格漲幅較大對低收入群體造成影響。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衛生、居民住房、安全生產等方面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影響社會穩定的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六是政府職能轉變還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體制改革相對滯後,政府服務意識、辦事效率和依法行政能力還需要提高,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比較突出,奢侈浪費、消極腐敗現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我們要高度重視這些問題,採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今後五年總體思路和2008年的工作
今後五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經過近年來的不懈努力,我區已初步奠定了科學發展的新基礎,開始形成了科學發展的新機制,逐步完善了科學發展的新思路,正處於全面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新階段。抓住機遇,開拓創新,努力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繼續推向前進,就可以進一步提升我區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將明顯增強,文化更加繁榮,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社會更加和諧安定,在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上邁出新步伐,從而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走進前列”的宏偉目標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礎。展望未來,我們充滿信心。
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自治區第八次黨代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農牧業產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大力推動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繼續加強生態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更加重視改善民生和促進社會和諧,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內蒙古。按照這一要求,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務是: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牢牢把握髮展第一要務,抓住經濟建設這箇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增強經濟實力,力爭經濟總量、人均生產總值再上一個新台階。堅持好字優先,加快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大力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積極發展現代農牧業,努力實現農牧業大區向農牧業強區的轉變;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努力實現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的轉變;大力發展服務業,努力實現經濟成長主要由二產帶動向三次產業協同帶動轉變。最佳化投資結構,著力擴大消費需求,促進經濟成長由主要依靠投資拉動向投資、消費、出口協調拉動轉變。深入實施科教興區、人才強區戰略,加快創新型內蒙古和人才流入區建設,努力實現經濟成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
―――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加快城鄉一體化步伐,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顯著改善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條件。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力,培育新的經濟成長極。深入實施區域發展戰略,促進優勢地區率先發展,全面振興東部盟市,支持其他盟市又好又快發展。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不懈地做好生態恢復和環境保護工作,穩定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積極推進“生態內蒙古”建設。加強資源勘探和節約集約利用,提高資源保障能力和精深加工水平。加大節能減排工作力度,確保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加強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保障有力、適度超前的支撐體系。
―――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產權制度,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加強現代市場體系建設,發展各類生產要素市場,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統籌對內對外開放,全面提升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最佳化投資環境,提高引資水平,努力實現由資本流入區向要素流入區轉變。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切實做好向北開放這篇大文章,加快區位優勢向開放優勢的轉變。
―――大力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加快建立收入增長與經濟成長良性互動機制,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並縮小收入差距,努力實現城鄉居民收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目標。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優先發展教育,完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滿足民眾教育需求。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加快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醫療服務和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繼續落實和完善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實現更加充分的社會就業。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廉租住房制度為重點,加快建設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和改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加強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設。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向,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民族文化大區建設,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鞏固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全面落實依法治區方略,推進依法行政,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著力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政企、政資、政事和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規範行政行為,提高行政效能,建設服務型政府。
各位代表,2008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屆政府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七大和胡錦濤總書記視察我區的重要講話,為我們進一步指明了發展方向;中央繼續加強和改善巨觀調控,把防止經濟成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作為巨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為我區調整最佳化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帶來新的機遇;國家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和全面實施東北地區振興規劃,加大對農業農村、生態和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民生領域的投入,為我區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強化薄弱環節創造了良好條件。我們必須認清形勢,堅定信心,自覺將自治區發展置於全國發展大局之中,服從大局、服務全局,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在最佳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護環境的基礎上,生產總值增長15%,財政總收入增長2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12%,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10%,新增城鎮就業2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低於全國平均漲幅,單位GDP能耗下降水平好於上年,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在消化當年增量的基礎上進一步下降,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的指標。實現上述目標,必須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加快建設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走特色、綠色、生態農牧業道路。繼續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大型商品糧基地建設和沃土工程,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7000萬畝左右,確保糧食產量穩定增長,促進經濟作物和特色種植業發展。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提高畜牧業在第一產業中的比重。以規模養殖和健康養殖為重點,突出發展農區畜牧業;以落實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輪牧制度為重點,促進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繼續大力推進產業化經營,培育發展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在產業聚集、延伸和升級上下功夫,加快建設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產業基地,提高農畜產品轉化增值率。積極推進農牧業機械化,加快先進實用、生產急需農牧業機械推廣。加強農牧業綜合信息平台、產業標準化和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強化動植物疫病防控,對重大動物疫病實施免費強制免疫。加快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積極發展避災型農牧業。
突出抓好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大投入,確保財政支農支牧投入的增量明顯高於上年,政府固定資產投資用於農村牧區的增量明顯高於上年,政府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村牧區建設的增量明顯高於上年。調整耕地占用稅、城市維護建設稅使用方向和範圍,加大對“三農三牧”的支持力度。繼續完善投入機制和管理辦法,構建穩定的多層次投入機制。加強以水利為中心的農田草牧場基本建設,增加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補助專項資金,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加大土地復墾整理力度,改造中低產田,建設一批高標準農田。繼續加強農村牧區道路、電力、通信、沼氣等基礎設施和新能源建設。科學編制農牧業功能區規劃,進一步調整最佳化農村牧區生產力和人口布局。對於封禁區牧民轉移而流轉的草場,堅持政府管理、封育保護。充分認識牧區、林區的特殊性,創新發展思路,搞好新牧區、新林區建設。
千方百計增加農牧民收入。挖掘農牧業和農村牧區內部增收潛力,實現農牧業由增產增收向提質增收轉變。完善產業化經營利益分配機制,大力發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使農牧民從生產、流通、銷售等環節中充分受益。加快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積極發展勞務經濟,為農牧民提供更多非農就業機會。繼續實行糧食直補,增加農資綜合補貼,擴大良種、農牧機具購置補貼範圍,提高補貼標準,全面推開補貼資金“一卡通”工作。擴大農牧業政策性保險範圍,對奶牛、能繁母豬等養殖戶給予補助補貼。不折不扣地落實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各項補助。加強對各項支農惠農政策落實的監督檢查,確保惠民政策落實到位,嚴禁各種變相亂收費。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整合扶貧資金,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加快整村推進步伐,解決10萬絕對貧困人口溫飽問題,扶持15萬低收入人口增收。
(二)加快工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加強重點項目建設與管理。嚴格落實國家巨觀調控政策措施和發展建設規劃,嚴格執行建設項目市場準入標準,嚴格履行項目審批、審核和備案程式。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需求,圍繞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最佳化工業投資結構,加快推進技術水平高、規模大、帶動力強的重點項目建設,促進工業經濟持續發展。強化項目綜合管理,加快建立項目管理聯動機制,堅決遏制違法違規項目開工建設。
全面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以完善產業體系和引導投資最佳化為重點,推進產業多元。繼續發展壯大資源型特色產業,加快非資源型產業發展。採取產業政策引導、資源配置傾斜、投資平台打造等措施,大力發展化學工業、裝備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以產業鏈建設和產品結構調整為重點,推動產業延伸。突出抓好特色產業精深加工,提高就地加工轉化率,積極引導中小企業、民營企業進入產品深加工和為大企業配套服務領域。以淘汰落後產能和提高準入標準為重點,加快產業升級步伐。繼續下大力淘汰一批落後生產能力,堅決杜絕資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技術含量低的項目建設。加快工業園區和基地建設,實現由抓具體項目向抓產業基地轉變,促進企業和各類生產要素集中,培育產業集群。
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今年是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的關鍵一年,必須下更大力氣,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通過發展服務業、非資源型產業、循環經濟和淘汰落後產能等措施,實現結構性節能減排。開發推廣節約、循環利用資源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加大對現有工藝、設備技術改造,實現技術性節能減排。加快實施重點節能減排工程,建設循環經濟園區,完成大中型火電機組和非電行業脫硫改造,大力開發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清潔能源和新能源,加強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管理,實現工程性節能減排。同時,抓好建築、交通運輸等其它領域的節能環保工作。實施有利於節能減排的價格、財稅和金融政策,使節能減排要求與企業切身利益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強化工作責任,把節能減排目標完成情況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重要標準和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實行嚴格的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節能環保意識,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
(三)大力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在改造發展傳統服務業的同時,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以培育和引進龍頭物流企業、建設物流樞紐和園區為重點,積極發展現代物流業,提升物流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水平。加強房地產業巨觀調控,促進以住宅業為重點的房地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大力發展旅遊業,加強重點旅遊景區和精品線路建設,強化市場監管,提高旅遊服務水平。加快發展信息、諮詢、律師、會計、資產評估等中介服務業,積極發展新聞出版、影視演出、文博會展等文化產業,打造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產業品牌。強化面向農村牧區的服務業,完善以生產銷售、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務為主體的農村牧區社會化服務體系。
大力發展現代金融業。繼續引進區外金融機構,支持地方金融企業做大做強,擴大金融機構覆蓋面,提高金融服務水平。認真貫徹落實國家貨幣政策,積極引導金融機構最佳化信貸結構,加大對符合產業政策、程式完備、有利於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項目的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加強對社會事業、民生工程以及“三農三牧”、基礎設施、自主創新、節能環保、中小企業等領域的信貸支持。發揮商業保險的積極作用,拓寬保險服務範圍,鼓勵和引導保險業進入經濟社會發展薄弱領域。擴大企業直接融資規模,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和發行債券。
認真落實鼓勵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進一步最佳化服務業發展環境。逐步擴大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規模,鼓勵社會資金加大對服務業投入。深化服務領域改革開放,對於基本公共服務之外、能夠實行市場化經營的社會事業領域服務業,積極放開搞活、推向市場。繼續推進行政事業單位中介職能和後勤服務社會化,加快由自我服務向社會服務轉變。進一步規範服務市場秩序,創造有利於擴大服務消費的社會環境。
(四)加快建設創新型內蒙古。堅持走具有我區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加強工業領域技術創新,加快建設國內一流的羊絨、乳品、生物製藥、稀土產業研發中心,國內領先的煤液化、氣化及系列煤化工研發中心,適合自治區資源特點的材料工業、可再生能源產業研發中心,集中扶持10項國際先進和100項國內先進的工業研發項目,培育10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努力實現關鍵領域的技術突破。抓好農牧業科技創新,深入實施科技進村入戶工程,促進農牧業科技推廣套用。以信息化建設為重點,加快服務業和各項社會事業科技創新,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
完善鼓勵技術創新和成果產業化的政策法規、激勵機制和市場環境,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發揮大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增強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加快落實支持企業創新的財稅、金融、消費和政府採購政策,建立健全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增加財政支持技術創新投入,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體制。大力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加快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知名品牌,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套用。
加強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深入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加快推進以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為重點的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培養自主創新的領軍人物和中青年高級專家,做好引進區外高級專門人才工作,努力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和企業家隊伍,為推動科技創新提供人才保障。加強宣傳教育,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
(五)繼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生態內蒙古”建設,必須堅持不懈地做好生態恢復和環境保護工作。切實加強各項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力爭完成退牧還草2000萬畝、新增造林合格面積1000萬畝。堅持禁牧休牧輪牧的保護性措施,做好生態惡劣地區人口轉移和安置,促進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大力發展林沙產業,支持生態後續產業發展。加強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區和草原、林地、濕地、沙地保護,堅決制止亂砍濫伐、亂采濫挖、超載過牧等破壞行為。建立健全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切實讓那些為生態建設做出貢獻的地方和民眾受益。加大環境保護工作力度,做好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嚴防水污染事件。保護好集中飲用水源地,確保城鄉居民飲水安全。以主要城市空氣污染治理、污水和垃圾處理為重點,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大力推廣循環利用和清潔生產,全面加強企業環境保護工作。
加快交通、水利、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以高速公路和幹線公路為主的公路快速通道網路建設,突出抓好區內連線通道、重要出區通道、資源開發通道及邊防公路建設,確保公路建設完成投資260億元。加快推進重點鐵路項目建設,完成投資160億元,鐵路施工總里程6156公里,新增鐵路里程700公里以上。繼續完善區內電網,積極推進外送電通道建設。加快管道運輸工程和改擴建機場建設步伐。加強重點水利樞紐和水庫建設,抓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大用水結構調整和水權置換力度,以水資源為基本依據布局重大工業項目。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制止和打擊非法用地行為。繼續加大礦產資源勘查力度,全面實行有償使用、市場出讓礦業權制度。嚴格落實礦產資源開發規劃和保護措施,嚴厲打擊以采代探、亂采濫挖等違法行為,儘快建立有序、綜合、循環利用資源的長效機制。保護大型整裝煤田,綜合治理煤田火區和沉陷區。
(六)進一步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繼續完善城鎮體系,加快呼包鄂城市群和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嚴格城市規劃的制定和落實,科學確定城鎮建設規模和布局,提高城鎮土地利用效率。加快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加強城市道路、水電氣熱管網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公共運輸。落實優惠政策,加快發展建築業。發揮城鎮間關聯效應和對農村牧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抓好旗縣所在地城關鎮建設,開展農村牧區中心村莊規劃及示範建設,建立起城鄉互動發展機制,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壯大縣域經濟實力,認真落實有關扶持政策,突出抓好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積極發展與大中城市、大項目銜接配套產業,實施一個產業帶動百戶中小企業和一個園區帶動百戶中小企業的“雙百工程”,大力發展延伸、協作、配套型中小企業。積極推進公平準入,改善融資條件,破除體制性障礙,鼓勵支持非公有資本進入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領域,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企重組和境外投資。建立完善信用擔保和評價體系,切實解決好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統籌區域發展。鼓勵呼包鄂等優勢地區率先向工業化更高階段邁進,加強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和城鄉一體化步伐。大力支持東部盟市以產業發展為中心,高起點、高標準承接和培育特色產業。自治區將在生態和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扶貧開發等方面對東部盟市給予傾斜。繼續扶持革命老區、邊境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發展,縮小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加快編制自治區主體功能區規劃,引導生產要素合理流動。
(七)不斷加大改革開放力度。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我們要系統總結自治區改革開放的豐富實踐和寶貴經驗,科學規劃新時期改革開放工作,力爭取得更大進展。
繼續推進各項改革。加快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規範國有產權轉讓,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健全國有資產監管體系,做好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工作,強化國有資產運營監管。加快現代市場體系建設,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穩步推進生產要素價格改革,形成有利於促進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價格機制。加快投資體制改革,規範政府投資行為。繼續深化農村牧區綜合改革。積極化解鄉村債務,確保年底前完成農村牧區義務教育債務化解任務。穩定和完善農村牧區基本經營制度,規範土地和草牧場的依法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大農村牧區金融改革力度,發揮農村信用社的主渠道作用,抓好農村牧區合作銀行試點工作。搞好國有農牧場、林場體制改革,搞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將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落實到戶。積極推進自治區森工集團綜合體制改革。按照國家總體部署,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做好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努力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做好招商引資工作,調整引資結構,積極引進加工製造等非資源型產業,引導外資投向服務業、社會事業等薄弱領域。加強與發達地區的經濟技術協作,主動承接先進生產力轉移,鼓勵區外大企業在我區設立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抓住中俄、中蒙睦鄰友好關係繼續發展的機遇,深入推進向北開放,力爭在與俄蒙經貿交流合作、互利共贏上實現新突破。加強同俄羅斯和蒙古國地方政府的交往,支持企業和民間交流,進一步拓展雙方在經濟、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多領域合作,加快實施資源合作項目。加強口岸基礎設施特別是加工園區建設,大力發展進口資源落地深加工。
(八)促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確保義務教育投入達到法定標準並逐年增長,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斷完善義務教育階段“兩免”政策,逐步提高經費保障水平。繼續鞏固提高“兩基”達標水平,合理調整中國小布局,加強標準化學校建設和農村牧區國中校舍改造,積極發展農村牧區學前教育。推進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最佳化高校學科專業結構,推進重點高校、重點學科、品牌專業建設,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繼續擴大職業教育規模,加強職業教育基礎建設。優先、重點發展民族教育,設立專項補助資金,積極推進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學”。關注特殊教育,鼓勵社會力量辦學,大力提高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
加快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加強農村牧區三級衛生服務網路、新型農村牧區合作醫療制度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建設覆蓋城鄉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控制藥品價格,保證用藥安全。抓好重大傳染病預防控制。加強醫療救治體系建設,改善醫療服務質量。強化衛生執法監督。積極推進蒙醫藥的標準化、現代化建設。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將常見病、多發病納入救助範圍。繼續落實現行生育政策,重點加強農村牧區計畫生育服務體系建設,強化流動人口計畫生育服務和管理。
深入推進民族文化大區建設。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改善城市社區和農村牧區文化設施,繼續實施一批公共文化建設重點工程,豐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堅持精品戰略,繁榮文藝創作,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繼續實施廣播電視西新工程和“村村通工程”。加強文化市場監管和文物古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重視哲學和社會科學發展。圍繞“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主題,提高民眾體育和競技體育水平。
(九)高度重視並著力改善民生。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堅持以創業帶動就業,完善扶持政策,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城鎮新增勞動力和農村牧區轉移勞動力的就業和創業能力。做好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殘疾人就業工作,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生到農村牧區和偏遠艱苦地區工作。建立城鄉統一規範的勞動力市場,積極推進農民工參加工傷、醫療保險。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契約法》,加強勞動監察,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建立和諧的勞動關係。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解決好睏難民眾特別是失地農牧民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提高城鎮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層次,探索建立農村牧區養老保險制度。加強社會保險基金征繳和監管,確保基金安全。認真做好老齡、青少年和婦女兒童權益保障工作,加大敬老院和兒童福利院建設力度,支持紅十字等慈善事業和殘疾人事業發展。
努力增加居民收入。規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製度,逐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嚴格執行並適當提高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準,加快建立企業職工和農民工工資、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困難群體保障和救助金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積極探索工資集體協商機制,發布行業平均工資指導線,努力推進經濟成長與職工收入增長相協調。加強對壟斷性行業收入分配監管,健全國有資本收益、國有企業利潤分配調節機制,逐步縮小行業收入差距。
穩定物價水平。全面落實國家扶持糧食、生豬、油料、蔬菜生產和奶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切實保障市場供應。完善和落實補助辦法,增加補貼資金,減輕物價上漲給低收入民眾生活造成的困難。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大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力度,增加中低價位、中小戶型普通商品住房供應,重視解決低收入民眾的住房問題,抑制房價過快上漲。加強行政事業性收費管理,嚴格規範各種經營服務性收費。加強對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價格監管,確保能源、燃料、化肥、公用事業及教育、醫療服務等價格穩定,依法嚴厲查處各種價格違法和亂收費行為。
突出辦好“八件實事”。一是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平均提高20元。二是農村牧區最低生活保障範圍由85萬人擴大到110萬人。三是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實際參保人數達到200萬人以上,啟動覆蓋全區城鎮的醫療救助制度。四是繼續提高新型農村牧區合作醫療補助標準,農牧民參合率達到90%以上。五是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六是擴大教育補助覆蓋面,提高補助救助標準,惠及260萬城鄉中小學生;提高高校生均經費,擴大特困生貸款貼息補助規模。七是改善城鎮低保住房困難家庭居住條件。八是解決重砷、重氟區80萬人的安全飲水。同時,抓好涉及民生的其他重點工作。
(十)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大力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不斷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廣泛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全面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法,用足用好國家支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的各項政策。認真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和決定,及時報告工作,自覺接受監督。積極支持人民政協履行職能,主動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的意見建議。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加強同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聯繫。完善基層民主管理制度,堅持把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完善自治機製作為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快構建鄉村事務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適度分離、相互制約、相互協調的新機制。積極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和法律援助。高度警惕和堅決防範各種分裂、滲透、顛覆、破壞活動,加強邊防建設和邊境管控,切實維護邊境穩定和國家安全。加強全民國防教育、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和人民防空工作,深入開展雙擁共建活動。
認真做好維護社會安全穩定工作。加強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突出抓好食品、藥品和醫療器械市場整頓。深入推進安全隱患專項整治,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繼續整頓關閉小煤礦,加強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道路交通及其它行業的安全監管。嚴格執行安全生產責任追究制度,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發事件應急體制,提高防範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強化信訪工作責任制,深入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活動,妥善處理信訪突出問題及群體性事件,切實維護民眾利益。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依法防範和打擊違法犯罪活動,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三、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健全政府職責體系,在加強和改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注重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著力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建設。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加快完善公共財政體系。規範轉移支付,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財政保障能力。加強稅收征管,確保財政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強化預算管理和監督,規範預算外收入使用。加強發展規劃、產業政策制定,提高政府經濟調節水平。最佳化政府機構設定,健全部門間協調配合機制,努力解決機構重疊、權責脫節等問題。
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堅持用制度管錢、管事、管人,規範政府行政行為,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履行職責。認真貫徹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提高政府立法質量,理順行政執法體制,強化行政執法監督,規範行政執法行為。深入實施行政許可法,繼續減少行政審批事項,規範審批和許可行為。強化行政監督,大力推進政務公開,凡涉及民眾利益和公共政策事項,一律實行公開辦事制度。實行政府績效管理和行政問責制度,加大對濫用權力和失職瀆職行為的追究力度。
加強政風建設。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加強調查研究,力戒形式主義和虛報浮誇。加大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堅持從源頭預防和治理腐敗。強化民主決策,健全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加強對重點領域、重點部門和重點資金的審計監督,穩步推進經濟責任審計,擴大審計成果套用。加強對政府投資決策和資金安排的監管,規範政府採購、土地和礦產資源出讓、國有資產轉讓等行為,深入開展治理商業賄賂和清理違規建設樓堂管所工作。發揚艱苦奮鬥作風,堅決制止鋪張浪費,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建設節約型政府。加強電子政務建設,精簡各類會議和檔案,努力提高行政效率,為社會、企業和民眾提供優質便捷的服務。加強公務員隊伍和領導班子作風建設,始終堅持黨的思想路線,堅持清正廉潔,以良好的精神風貌和紮實的工作,努力創造經得起時代、歷史和人民檢驗的新業績。
各位代表,黨的十七大為我們描繪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奮鬥,開拓創新,紮實工作,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