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梅特·米克洛什

內梅特·米克洛什

內梅特·米克洛什(匈牙利文:Németh Miklós;1948年1月24日,莫諾克,——)匈牙利政治家、黨務和國務活動家、經濟學家、共產黨內激進改革派的代表人物,“後卡達爾時代”匈牙利人民共和國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匈牙利共產主義政權最後一任政府首腦。1987年6月——1988年12月任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經濟書記,1988年11月24日——1990年5月23日任匈牙利部長會議主席,1991年4月22日——2000年5月2日任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副總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梅特·米克洛什
  • 外文名:Németh Miklós
  • 國籍:匈牙利
  • 民族:匈牙利族
  • 出生地:匈牙利莫諾克
  • 出生日期:1948年1月24日
  • 職業:政治家、經濟學家
  • 畢業院校:卡爾·馬克思經濟大學、哈佛大學
  • 信仰:共產主義、民主社會主義
  • 主要成就:匈牙利總理
  • 政黨: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
  • 政黨:匈牙利社會黨
  • 學位:博士
人物簡介,人物傳記,學者、政治家,寄予厚望、深化改革,圓桌會議,政權更迭,榮譽,

人物簡介

內梅特·米克洛什(Németh Miklós,1948年1月24日——)
原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工農革命政府總理;匈牙利社會黨全國主席團委員,匈牙利第三共和國政府總理。
內梅特·米克洛什內梅特·米克洛什

人物傳記

學者、政治家

1948年1月24日生於匈牙利包爾紹德-奧包烏伊-曾普倫州賽倫奇伊區莫諾克村的一個農民家庭。1971年畢業於布達佩斯卡爾·馬克思經濟大學,並留校擔任大學助教,從事教學和學術研究工作。1974——1975年,他領取獎學金在美國哈佛大學進修經濟學
1976年加入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1977年任全國計畫局副處長、處長。1981年任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經濟政策部政治工作人員,1983年任黨中央經濟政策部副部長。1986年12月28日——1987年6月23日任黨中央經濟政策部部長。
1987年6月23日在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全會上當選為匈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委員、中央委員會書記處書記兼黨中央委員會經濟政策委員會主席和黨中央委員會經濟工作小組組長。1988年5月22日在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當選為匈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政治局委員。1988年10月5日當選為國民議會代表。1988年11月24日任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工農革命政府總理。1988年12月卸去中央書記等黨的領導職務,專心致力於國務工作。1989年6月24日在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全會上當選為黨中央四人主席團委員、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原政治局)委員。
內梅特·米克洛什內梅特·米克洛什

寄予厚望、深化改革

1988年11月,在匈牙利國內“反對權力壟斷和權力集中”和要求“儘快振興匈牙利經濟”的呼聲中,更富有改革精神的、年僅40歲的經濟專家內梅特·米克洛什取代集黨政大權於一身的格羅斯·卡羅伊,一舉登上匈牙利政府總理寶座,從而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匈牙利13屆政府(1945~1989)中最年輕的一位總理。外電評稱,“內梅特·米克洛什是一位有魄力、有朝氣、精明能幹的領導人,他勤奮好學、知識淵博、工作能力強、辦事效率高,必將在匈牙利的經濟改革中有所作為。”
內梅特·米克洛什是一位年富力強的經濟專家,長期在經濟部門工作,比較熟悉計畫工作和國際金融問題,在經濟政策部工作時曾參與對外經濟、計畫和社會福利的領導工作。80年代中後期又參與和主持匈牙利經濟振興綱要(即《經濟—社會振興計畫》)的籌劃與執行工作。
內梅特的真正崛起是在格羅斯·卡羅伊上台執政之後。1987年6月格羅斯·卡羅伊接替拉扎爾·捷爾吉任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政府總理,年僅39歲的內梅特接替豪沃希·費倫茨任中央書記處主管經濟工作的書記,躋身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行列。在此期間,他經常代表中央發錶帶有指導性的文章和講話,系統,全面地論述匈黨的經濟政策和經濟改革方面的一些問題,充分嶄露了領導經濟工作方面的才華。
內梅特是匈牙利深化經濟改革的積極倡導者,在匈政治和經濟體制改革方面有不少獨特見解。他在宣誓就職演說中聲稱希望同最有能力的而不是最有背景的人一道工作,他說: “工作必須不是建立在威望,而是建立在高度的專業化和道德上毫無缺點的基礎上。”這雖然算不上是他的施政綱領,但也足以表明他勵精圖治,矢志改革的決心。他表示完全同意格羅斯總書記的經濟改革、緊縮加政抬改革的計畫,並將繼續使其得到貫徹執行。早在1987年,他就明確提出,全面的改革已成為客觀的必然。他認為更新不能只局限於經濟機制和經濟調節領域,應當擴大到整個經濟政策,甚至社會政策和政治體制。他表示,今後兩年要搞價格、工資退休金社會保險住房社會福利的配套改革。這些改革是互相聯繫的,哪一項都不能單獨進行。這一工作非常艱巨,其意義將不亞於1968年的改革。
他積極主張建立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要求建立真正的商品、貨幣資金勞務市場,增強國內市場競爭,實行商品和資金進口競爭。他較早提出應豐富所有制形式。他認為,應在短時間內形成一種 混合型的經濟,以便儘可能有效地利用資本和勞動力。他主張鼓勵私營企業家,認為只有先使這部分人的實力得到加強,他們才能幫助落在後面的人。他認為匈經濟狀況欠佳是由於生產結構僵化和交換比率下降,管理體制管得太死,許多規定代替了市場的作用等因素造成的。他說“如果不改革現行的經濟政策,必將使行政的、官僚主義的,強制性的干預再一次增多,使匈的經濟發展同世界經濟中的總趨勢脫節。必須根據改革的基本原則來管理經濟和社會。”
在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相互關係問題上,他認為沒有政治體制改革就不會有深入的經 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的改革不僅要使政治領導同國家機構及社會利益代表機構的分工更加合理,而且還要為增強勞動者對改革的信任感及工作的積極性刨造條件。經濟領導在所有領域都必須用改革精神辦事。他強調“必須實現整個經濟管理體制的現代化,包括計畫制度、調節制度、組織和決策制度。只有實現社會和政治體制的現代化,經濟管理體制的現代化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才能在解決經濟問題方面真正前進一步。”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他贊成在匈實行多黨制的主張,但主張逐步地進行這一工作。
1988年12月他在答美國《新聞周刊》記者問時 強調指出“多黨制肯定能夠同社會主義協調一致,這種趨勢是不可逆轉的,但要一夜之間建立真正的民主制是不可能的,目前仍將在一黨制範圍內行事。因為變動太快會產生災難性的後果。”他說,為了加快民主化的進程,匈牙利“需要擬定明確的人權,允許匈牙利人有出版自由,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和成為企業家的自由。通過不同方式,包括報紙,聽取各種不同的意見,也包括聽取無黨無派者的意見。”又說“吸收非黨人士擔任政府職務是我們最大的雄心之一。兩年後,我可以想像將出現這樣一個局面,即政府首腦將不一定是一位政治局委員。”
內梅特極力主張實行對外開放的,講究效益的經濟政策,認為國際經濟關係對匈牙利經濟具有決定性作用。要通過執行外向型經濟政策,更快更有效地適應世界經濟的變化。他說:“實行穩定和振興匈牙利經濟最有效的方式是真正開放匈的經濟和社會,在各個方面同外國建立廣泛的,積極的分工關係,增強結構改革的動力,消除對經濟實行過分保護的障礙。”又說匈“經濟政策的重點應當是適應世界經濟的要求,改革生產結構,加快科技發展。”為貫徹對外開放,講究效益的經濟政策, 他提出兩項措施和四條要求,兩項措施:1、發揚經濟民主,改革獎勵制度以刺激生產,2、實行一種新型的福利政策,建立福利網,以幫助境遇不佳的人。四條要求:1、擴大經營和市場的形式,以促進國內市場和商品、資金進口的競爭。2、改變企業的經營條件,使企業能自由地獲取與生產有關的物資。3、實行嚴格的財政政策,創造一種促使企業儘可能有效地使用各種資金的經濟環境。4、改變國家在經濟中的作用,使政府在制定經濟政策和間接指導各種經濟成分的過程中注意到競爭領域的活動。

圓桌會議

在1989年東歐劇變中,推動匈牙利劇變的政治勢力主要有三股:“一是主張改革的共產黨人;二是自由派和知識分子;三是參加1956年事件,後流亡國外的人”。內梅特·米克洛什與波日高伊·伊姆雷、霍恩·久洛屬於第一種政治力量,即共產黨內的激進改革派。內梅特認為改變社會主義的模式勢在必行。
1989年6月13日,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與9個反對派和7個社會團體舉行三方“圓桌會議”。在圓桌會議上,執政的社會主義工人黨同意退出軍隊和內務部門,同意解散工人衛隊。1989年8月28日,社工黨代表波日高伊·伊姆雷又擅自在圓桌會議上接受反對派提出的任何政黨都不在工作單位建立基層組織的主張,社工黨的基層組織只能在居民區活動。這實際上嚴重削弱了社工黨的民眾基礎,對社工黨來說無疑是最致命的一擊。
社工黨在會上建議在憲法修改草案中說明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但後來由於反對黨的反對也放棄了這一原則立場。1989年6月13日~9月18日曆經馬拉松式的會談,三方就“和平過渡”的實質問題達成協定,簽署了有關修改憲法、建立憲法法庭、政黨法、國會代表選舉法以及修改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等6個重大法律草案,上述法律草案被提交國會討論和通過後,由內梅特政府陸續頒布施行。其後果是在法律和組織上為反對黨通過大選掌握政權鋪平了道路。
在內梅特·米克洛什執政期間,匈牙利重新評價”匈牙利十月事件“並為納吉·伊姆雷等人平反,開放匈德邊境,促使大批東德居民繞經匈牙利逃往西德。
內梅特、霍恩和莫德羅共同拆匈德邊境鐵絲網內梅特、霍恩和莫德羅共同拆匈德邊境鐵絲網

政權更迭

1989年10月6~10日,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召開第十四次(非常)全國代表大會,將黨改建為匈牙利社會黨,內梅特·米克洛什當選為社會黨全國主席團委員,同年12月因黨內分歧辭去該職。1989年10月18日,匈牙利國民議會通過了憲法修改草案,將原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改名為匈牙利共和國,內梅特·米克洛什任臨時過渡政府總理。1990年3月25日和4月8日,匈牙利分兩輪舉行多黨制後的第一次全國自由大選,選舉新的國會。社會黨由於左翼陣營四分五裂,支持率低迷,選情堪憂。
在登記註冊的52個政黨中,有19個參加競選。兩輪選舉的最後結果是:匈牙利民主論壇得票42.75%,在國會中獲得164個席位;自由民主主義者聯盟得票23.83%,獲92席;獨立小農黨得票11.4%,獲44席;社會黨得票8.55%,獲33席;青年民主主義者聯盟基督教民主人民黨得票各5.44%,均獲21席;其它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共獲11席。根據選舉結果,由民主論壇主席安托爾·約瑟夫領銜組閣。他建議民主論壇同獨立小農黨及基督教民主人民黨聯合執政,對“社會黨激進改革家涅爾什·雷熱、波日高伊·伊姆雷、內梅特·米克洛什在這次民主革命進程中建立的功績”表示“欽佩和尊重”,但又說不能同他們一起組閣。這樣,社會黨雖然進入國會,但卻被逐出了內閣,在之後的國會主席選舉和共和國總統選舉中,也均由反對黨的候選人勝出(自民盟的根茨·阿爾帕德1990年5月當選國會主席,同年8月當選總統後,民主論壇的紹鮑德·捷爾吉當選國會主席)。至此,匈牙利反對黨通過自由大選掌握了匈牙利第三共和國的全部政權。
在1990年春的國會大選中,內梅特·米克洛什以獨立人士身份當選為國會議員。1990年5月23日卸任總理職務。1991年4月22日任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副總裁,並辭去議員職務,赴倫敦總部履任。2000年5月2日卸任後回國,重返國內政治舞台。曾在2002年和2010年兩次被推舉為社會黨的總理候選人,但均因社會黨在大選中遭敗績而落空。2007年9月任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特別委員會主席,該委員會根據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要求配合聯合國審計委員會的工作,監視朝鮮政府的相關活動。
1990年匈牙利政權更迭1990年匈牙利政權更迭

榮譽

1993年,內梅特·米克洛什獲愛丁堡赫瑞·瓦特大學榮譽博士學位,1999年獲布達佩斯經濟與公共管理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01年,德國總統約翰內斯·勞向內梅特·米克洛什授予聯邦大十字勳章,以表彰他在幫助東德難民中所發揮的作用。2009年,被匈牙利政府授予匈牙利國家最高榮譽——匈牙利共和國大十字勳章。
內梅特·米克洛什內梅特·米克洛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