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

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學名:Heliamphora neblinae Maguire)是委內瑞拉內布利納山、阿拉卡穆尼山(Cerro Aracamuni)及俄維斯巴山(Cerro Avispa)特有的食蟲植物。其是一種高度可變的物種,曾一度被認為是塔特太陽瓶子草(H. tatei)的一個變種。對於其分類地位仍有爭議,部分學者還支持將塔特太陽瓶子草內布利納山變種(H. tatei var. neblinae)及塔特太陽瓶子草麥克唐納變型(H. tateif. macdonaldae)一同放置於該物種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
  • 拉丁學名:Heliamphora neblinae Maguire,1978  
  • 別稱:狹葉卷瓶子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杜鵑花目
  • :瓶子草科
  • :瓶子草屬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生長環境,繁殖方法,

形態特徵

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為多年生草本。其捕蟲瓶長20至35厘米,瓶口處寬3至6厘米。捕蟲瓶基部為漏斗形,瓶肩位於捕蟲瓶下三分之一處,使該處略呈葫蘆形,上部為漏斗形,但相對較窄。捕蟲瓶內表面上半部存在長1至3毫米的毛被。瓶肩對應的內表面處存在長3至6毫米的下向毛。捕蟲瓶外表面、花莖及苞片存在長1至3毫米的白色毛被。瓶蓋多變。新發育的捕蟲瓶通常為黃綠色,老熟的捕蟲瓶逐漸變紅。少數個體無紅色素,為純黃綠色。部分個體捕蟲瓶瓶蓋往下三分之二的內表面存在紅色的紋路。
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的花序是太陽瓶子草屬內最大的。花朵直徑為50至80毫米,花被片長25至35毫米。通常一個花莖僅一朵花,少數可達5朵。花被片數量不定,通常為4片,亦可為5片或6片,且一個花莖上的數朵花之間的花被片數量即可不同。花被片為淡紅色或綠色。花略具香味。托馬斯·C·吉布森(Thomas C. Gibson)猜測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是由蛾類在黃昏時分進行授粉的。
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的莖約每5毫米生2個捕蟲瓶。平均每年生6至12個捕蟲瓶。因此,那些莖長達20厘米以上的植株往往株齡都達20年以上。其枯萎的捕蟲瓶均宿存於莖,可有效的為植株收集雨水以抵抗乾燥的環境。

分布範圍

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的模式產地為內布利納山脈西北部的山谷中,海拔為1750米至1850米,雨量充沛。在內布利納山脈南部地區中,包括內布利納山,並不存在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的模式變種。在該地區存在許多被認為是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變種的太陽瓶子草種群,但這些種群也有被認為是塔特太陽瓶子草或是塔特太陽瓶子草與剛毛太陽瓶子草H. hispida)的自然雜交種。

生長環境

海拔為1750米至1850米,雨量充沛。

繁殖方法

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的原生地內布利納山白天雲霧瀰漫,晚上則十分的涼爽。托馬斯·C·吉布森通過模擬原生地的環境,研究了人工栽培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的條件。其將室溫白天的溫度維持在21至24℃內,而晚上則維持在10℃左右。栽培基質使用的是80%的珍珠岩與20%的泥炭蘚。水源使用蒸餾水。在植株開花時其讓基質保持乾燥,以防止根部腐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