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基氏小體

內基氏小體

內基氏小體(Negri bodies)狂犬病毒形成的包涵體,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3~10nm,邊緣整齊,內有1~2個狀似細胞核的小點。

內基氏小體又稱為狂犬病病毒包涵體, 它是狂犬病的一種病理形態學變化, 為 Negri首次發現,故又稱為 Negri 小體,是狂犬病所特有的,嗜酸性,位於神經細胞胞漿中,呈圓形、橢圓形或者菱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基氏小體
  • 外文名:Negri bodies
  • 別名:Negri 小體
  • 概念:狂犬病毒形成的包涵體
  • 外觀:圓形或橢圓形
  • 存在部位:神 經細胞胞 漿 內
介紹,檢出位置,觀察辦法,出現位置,實驗室檢查,病因-狂犬病,狂犬病簡介,狂犬病特徵,感染方式,治療,預防,臨床症狀,狂暴型,沉鬱型,剖檢變化,類似症狀,

介紹

內基氏小體又稱為狂犬病病毒包涵體, 它是狂犬病的一種病理形態學變化, 為 Negri首次發現,故又稱為 Negri 小體,是狂犬病所特有的,嗜酸性,位於神經細胞胞漿中,呈圓形、橢圓形或者菱形。 內基小體最常發現於海馬角的錐狀細胞和小腦的浦肯野氏細胞中 , 也發現於不同神經節和髓質細胞及唾液腺、舌和其他 器 官 的 神 經 元 , 可 確 診 。
狂 犬 病 診 斷 技 術 ( GB/T18639 — 2002 )推薦經過甲醇固定並風乾的壓印片,可由賽勒氏液或曼氏液染色。 用賽勒氏染色時,內基氏小體呈桃紅色,神經細胞為藍紫色,組織細胞為深蘭色。 用曼氏染色時,內基氏小體為鮮紅色,神經細胞的胞核為蘭色,胞漿為淡蘭色,紅細胞為粉紅色。 有時候在鮮紅色的內基氏小體中還可以見到嗜鹼性的蘭色小顆粒。

檢出位置

觀察辦法

內基氏小體實為病毒的集落,電鏡下可見小體內含有桿狀病毒顆粒。

出現位置

最常見於海馬角及小腦浦肯野組織的神經細胞中;
在大腦皮層的錐細胞層、脊髓神經細胞、后角神經節、視網膜神經細胞層、交感神經節等處檢出。

實驗室檢查

內基氏小體檢查法 取大腦海馬角或小腦作觸片,用塞萊(seller)氏染色劑染色,鏡檢,內基氏小體呈櫻桃紅色。
2.螢光抗體法 取可疑病腦組織或唾液腺製成觸片或冰凍切片,用螢光抗體染色,置於螢光顯微鏡下觀察,胞漿內出現黃綠色螢光顆粒者為陽性。實 驗包 括 螢光素標記抗體、染色反應、螢光顯微鏡下觀察結果三 個基本步驟。陽性標本在鏡下可觀察到細胞中有砂粒狀螢光顆粒。
3.血清學檢驗方法 常用中和試驗、補體結合試驗、血凝抑制試驗等血清學檢驗方法進行病毒鑑定、患病動物診斷及疫苗效果檢查等。
4. 分子生物學診斷,主要通過PCR方法檢測狂犬病毒的核酸。

病因-狂犬病

狂犬病簡介

狂犬病俗稱瘋狗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觸性傳染病。臨床表現極度興奮、狂躁、流 涎和愈識喪失,終因 局 部 或全身麻痹而死亡。典型的病理變化為非化膿性腦炎,在神經細胞胞漿內 可見內基氏小體(Negri bodies)。
狂犬病病理改變主要在腦,具備一般病毒性腦炎的特徵。鏡下所見有非特異性的變性與炎性病變,前者包 括神經細胞空泡形成,透明變性及染色質分解,後者則以水腫、筋點、血管周圍廣泛單核細胞浸潤等為主。

狂犬病特徵

該病以神經調節高度障礙,表現狂躁不安意識紊亂為特徵,恐水、怕光也是狂犬病的症狀表現。最終發生麻痹而死
狂犬病病毒在動物體內主要存在於中樞神經(海馬角、大腦皮層、小腦等)細胞和唾液腺細胞內;可在胞漿內形成特異的包涵體——內基氏小體,在診斷上有重要意義。

感染方式

除羊外,人和犬、多種家畜及野生動物均有易感性;主要傳染源有患病的家犬及帶病毒的野生動物(如野犬、狼、狐等)。患病動物主要經唾液腺排毒,以咬傷為主要傳播途徑;也可經損傷的皮膚、黏膜傳染;另外,經呼吸道及口腔傳播也已得到證實。以散發性流行為主。病毒不能穿過健康的皮膚,主要通過損傷的皮膚和黏膜侵入,少數由呼吸道吸入感染。 唾液腺最適合狂犬病病毒繁殖,故唾液為主要的傳染來源。

治療

狂犬病目前尚無治療的特效藥,只能通過接種疫苗進行預防。羊和家畜被患有狂犬病或可疑的動物咬傷時,應及時用清水或肥皂水沖洗傷口,再用0.1%升汞、碘酒或硝酸銀等處理傷口,並立即接種狂犬病疫苗;有條件時也可用免疫血清進行治療。對被狂犬咬傷的羊和家畜一般應予撲殺,以免危害於人。

預防

撲殺野犬、病犬及拒不免疫的犬類。養犬必須登記註冊,進行免疫接種。
疫區與受威脅區的羊和易感動物接種弱毒疫苗或滅能菌苗。
加強國境檢疫,未接種疫苗的犬及易感動物進入時須隔離觀察6個月,並接種疫苗。

臨床症狀

狂犬病在臨床上分為狂暴型和沉鬱型兩種病型。

狂暴型

狂暴型病畜初期精神沉鬱,反芻、食慾減少;不久表現起臥不安,出現興奮和衝擊動作,衝撞牆壁,磨牙流涎,性慾亢進,攻擊動物等,常舔咬傷口,使之經久不愈;末期發生麻痹,臥地不起,衰竭而死。

沉鬱型

沉鬱型病例多無興奮期或興奮期短,而且迅速轉入麻痹期,出現喉頭、下頜、後軀麻痹,流涎,張口、吞咽困難等症狀,最終臥地而死。

剖檢變化

屍體無特異性變化;消瘦,有咬傷、裂傷,口腔和咽喉黏膜充血或糜爛;組織學檢查有非化膿性腦炎,可在神經細胞的胞漿內形成嗜酸性包涵體——內基氏小體。

類似症狀

狂犬病臨床診斷較為困難,常易與日本乙型腦炎偽狂犬病等相混淆。鑑別診斷主要靠實驗室檢驗。人畜有咬傷病史時,對可疑病犬拘禁觀察或撲殺,取病料進行內基氏小體的檢查、病毒分離鑑定及血清學檢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