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魯格曼空間經濟模型

保羅·克魯格曼(Paul R. Krugman, 1953 年-),1991年獲克拉克經濟學獎。 在對經濟現象的空間格局研究中,克魯格曼提出了一些空間經濟模型,如貿易模型、工業集聚模型、歷史和期望對區域發展影響模型、壟斷競爭模型等。這些模型均參考了許多前人的成果,其中受規模經濟的相關觀點影響最為明顯。

規模經濟相關觀點,要點,

規模經濟相關觀點

在規模經濟研究上,馬歇爾認為,專業化社會勞動分工可以帶來外部規模經濟。克魯格曼承認這種外部規模經濟的作用,但在國家與區域尺度上,他更強調區域(或地方)尺度上外部經濟的重要性。在解釋小尺度的工業區位和集聚時,他更強調金錢的外部規模經濟。認為技術影響在小尺度上是十分有限的。錢布林(e.h.chambelin)認為,市場結構以生產不同但類似的公司之間的競爭為特點。每一個公司具有一定競爭力。正是這種公司內部規模經濟的假設,導致了新貿易理論的形成。在這種市場結構條件下,公司既可以獲取規模經濟,又可以滿足不同產品的需要。

要點

基於收益遞增的三種不同方法(外在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下的平均成本定價和壟斷競爭),克魯格曼等人於80年代中期建立了貿易分析模型。對於生產要素相似的國家之間同一產業的“相異產品”的貿易,進行了理論解釋。
通過貿易理論,克魯格曼發展了他的集聚經濟觀點。他的理論基礎仍然是收益遞增。通過對收益遞增的研究,他於1991年提出了收益遞增空間模型的一些觀點,之後,在另外兩本著作中,又進一步發展了相關模型。
他的工業集聚模型假設一國有兩個區位,有兩種生產活動(農業和製造業)。在規模經濟、低運費和高製造業投入的綜合作用下,通過數學模型分析,證明了區域工業集聚將導致製造業中心區的形成。
他的歷史和期望對區域發展影響的模型,假設①兩區域的工資水平差異將增加高工資區域勞動力的數量;②遷移成本存在,影響向高工資地區遷移的勞動力的收入;③勞動力具有前瞻性,可以很好預見兩區域未來的工資變化趨勢。對勞動力移動的數學模型分析結果表明,發展的歷史水平和期望影響區域發展格局具有重要影響。區域之間發展格局現狀改變速度甚慢([25]的附錄b)。
他的壟斷競爭模型在總括經濟地理學五大傳統和他本人以前研究的基礎上,綜合考慮了多種因素。如收益遞增不僅僅考慮企業外部經濟,而且考慮內部規模經濟經濟活動的主體包括多個企業;在選擇區位時,考慮投入、需求、運費和經濟結構;在分析區位競爭結果時,討論了向心力和離心力;在多區位的動態模型中,以自組織理論研究經濟系統,等等。結果表明,低運輸成本,高製造業比例和明顯的企業規模經濟,利於區域集聚形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