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書法

先秦書法

先秦是中國書法的初期階段,先秦書法可分為商、西周時期和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書法是在漢字發展到成熟階段時產生的。商、西周的文字已具有用筆、結體和章法等書法藝術所必備的三個方面的要素,書法在這時已初步形成。商、西周時期的書法主要有甲骨文和金文。商代中期,青銅器上就出現銘文,銘文很簡短,一般為二三個字,多為族徽。戰國時期,隨著七國割據、各自為政,文字的地方色彩更為濃厚,自春秋晚期就已出現的文字異形的現象。東方六國文字品式多樣,風格不一,有很高的藝術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先秦書法
  • 分類:商、西周時期和春秋、戰國時期
  • 時間:前221年以前
  • 品類:甲骨文、金文、石刻文字
先秦書法概論,中國書法概述,先秦書法藝術,漢字起源,甲骨文,金文,石刻文字,先秦書法形式,簡冊,帛書,

先秦書法概論

中國書法概述

談先秦書法,必先言中國書法。中國書法,藝苑菁華,歷數千年,史跡流衍,面目多端,難以盡舉。茲僅依時序,分作十段: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國,略撮其意而已。
談及中國書法史,有一個問題不能迴避,即:最早的書法是什麼樣子?要回答這個問題,並不簡單。不過,有四個方面的內容應該涉及到:一,可以查考的中國歷史最早起於何時;二,文字是怎么產生的;三,文字史是否與書法史同步;四,現有的實物資料能否滿足我們的研究要求。第一個問題純歸史學家們考慮,第二個和第三個問題留給理論家們去討論,第四個問題,則屬於我們的書法家以及書法藝術愛好者們;其實,實物資料的審美價值,更容易讓人發生興趣。

先秦書法藝術

先秦書法藝術(前221年以前)
夏、商、周到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古漢字從起源到逐漸形成的重要時期。
關於中國漢字的起源,還沒有一個科學統一的結論。按照《中國通史》的記述,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6000的伏羲氏時代出現的八卦圖形,取代了結繩記事,是漢字的起源。
今天,能供研究和欣賞的最早漢字書法,就是殷商甲骨文。著名甲骨文學者董作賓先生將甲骨文風格分為五期:
第一期,盤庚、小辛、小乙、武丁時期,字形雄健古拙,布局開闊,粗獷奔放而稍遜風韻。
第二期,祖庚、祖甲時期,字形秀美、明快,書風謹飭,用刀從容、沉靜。
第三期,廩辛、康丁時期是波谷,筆畫草率、柔弱。
第四期,武乙、文丁時期,百花齊放,一掃此前頹靡之風。
第五期,帝乙、帝辛時期,全面成熟,程式定型,字形精細。
甲骨文採取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的豎式排列方式,這種書寫文字的方法和規矩,影響了中國漢字書寫方法幾千年,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才改正自左而右橫式的排列方式。
從甲骨文到篆書的書體演變,是便隨著周滅殷商實現的。從西周到春秋戰國到秦朝,字型大同小異,但字形多樣。今天,我們將甲骨文和這一時期的字型統稱為大篆。
從藝術上,商代後期有了銅鑄金文,但文字數量很少,西周時期的鐘鼎金文則是精美的藝術品了。西周的金文,即指鑄刻在鐘鼎上的銘文。它與商代的甲骨文是同一體系的文字。從筆畫到結字、章法都是甲骨文的直接承襲。
西周金文書法風格可分為三期:第一期為武、成、康時期,字型承襲殷商,筆道厚重,肥筆較多,結體謹嚴方整,大小不一,章法錯落自然,風格質樸渾厚,顯示出三朝初建時的蓬勃氣象。第二期為昭、穆時期,筆道趨向雲亭圓潤,間有肥筆,結體規整,每行字數固定,章法開始著意求工。第三期為共、懿、孝、夷、厲、共和、宣、幽時期,筆畫更為勻細,肥筆完全消失,結體多姿多彩,生動有致。

漢字起源

關於漢字的起源,有庖犧氏八卦造字、神農結繩造字和倉頡象形造字等說法,但誰也不能斷言。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文字在出世並投入使用之後,有一個成熟過程,在這段道路上,是靠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這兩條腿前進的。 早在六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先民們就已經在日常使用的陶器上用筆來描畫或者作記號。倘若"書畫同源"之說有道理,那么文字史或者書法史起碼不晚於此。
倉頡造字倉頡造字
先秦書法品類

甲骨文

是目前可以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書法。1899年王懿榮在一種稱為"龍骨"的中藥材上面,偶然發現一些刻畫符號。"龍骨",就是龜殼,而上面的刻畫符號,後來經考古學家和古文字學家證明,就是"甲骨文"。它最初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殷墟,是距今約三千四百年前的商代遺物。後來經過不斷挖掘,出土甲骨片達十萬枚之多;而上面的刻畫符號,也總計達4500個,其中1700個被逐一破譯和解釋出來。甲骨文內容大多為"卜辭",乃記載占卜吉凶之事件。
先秦書法
甲骨文,主要是刻劃而成的,從書法角度欣賞,已經完全具備了章法、結體、用筆等主要構成因素。如現藏歷史博物館的一片商武丁時期(公元前13-12世紀)的牛胛骨,上面刻字多達128個,記述丁酉日商邊之事,刀法靈秀,變幻莫測,奇趣叢生。甲骨文的章法或整齊或錯落,結體或規則或隨意,線條或纖弱或剛勁,這除了所使用的工具材料的客觀限定之外,不能否認其主觀審美趣味和"書法意識"。另如祖庚祖甲時期甲骨、廩辛康丁時期甲骨、武乙文丁時期甲骨等,亦各具氣象。有意思的是,少數甲骨不是刀刻,而是用朱書或墨書所寫,這證明,當時已開始使用毛筆之類的書寫工具。

金文

周代,金文為主要的書體存在形式與書法表現形式。金文,又名鐘鼎文,是鐘鼎等器物上鑄造的款識文字,或陰或陽。金文在商殷晚期(公元前14-11世紀)業已成熟,如《戍嗣子鼎》、《宰甫鼎》、《母戊方鼎》。其後西周武王時期的《天亡簋》、《利簋》,成王時期的《何尊》,康王時期的《庚贏卣》、《庚嬴鼎》、《大盂鼎》,昭王時期的《召尊》、《令簋》、《令方彝》,風格漸分,甲骨文的尖刻感徹底泯滅,但也並不拘泥於典型的肥厚筆畫。西周中期,長篇金文更為普遍,如共王時期的《永盂》、《牆盤》,懿王時期的《師虎簋》,孝王時期的《大克鼎》,其大篆書也更顯圓勻挺秀。至西周晚期,如厲王時期的《散氏盤》,宣王時期的《毛公鼎》、《虢季子白盤》,金文抵其顛峰,古奧渾樸,凝重大度,肥瘦自若,容與徘徊。至春秋戰國,在周代金文基礎上,諸侯各自獨創自己地方色彩的書法,如《越王勾踐劍》、《蔡侯尊》、《曾侯乙編鐘》,字型修長,頗具裝飾和誇張意趣。
先秦書法

石刻文字

秦《石鼓文》(亦稱《陳倉十碣》、《獵碣》、《雍邑刻石》),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石刻書法,其書體介乎古籀與秦篆之間,結體方整而宛通,風格渾穆而圓活,是由大篆到小篆的轉型期代表作。石鼓文在唐朝初年出土於陝西寶雞,韓愈曾作《石鼓歌》記之,因出土早,所以對後世影響極大。
先秦書法

先秦書法形式

簡冊

據文獻記載商代就已經有了簡冊。《尚書.多士篇》說周公曾對殷人講過:“惟殷先人,有冊有典”。西周和春秋時期也應有竹木簡上記事的方式,因竹木簡易於腐朽,商、西周和春秋時期的簡冊目前尚未發現,而戰國時期的竹簡發現很多。據記載在漢、晉時期就有簡牘的發現。篆書從線條轉化為隸書的點畫,不僅豐富了書法的用筆,而且這種新的體勢和風格對以後的漢字和書法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先秦書法

帛書

戰國時期還有一種記事書寫材料是帛書,帛是白色的絲織品,漢代總稱絲織品為帛或繒,或合稱繒帛,所以帛書也名繒書。20世紀30年代在湖南長沙子彈庫一座楚墓中曾有人盜掘出一件帛書,年代約為戰國中晚期,是中國目前最早的帛書。帛書上繪有神怪圖和寫有900多字,是一種數術性質的書。春秋時期帛書就已經出現,《國語·越語》有“越王以冊書帛”的話,可見帛書和簡冊在當時是並行使用的。
先秦書法
先秦時代,文字從套用性走向藝術性。這時的書法與文字的變革緊密聯繫著,它從稚拙階段漸趨完美,從而奠定了在中國書法史上的特殊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