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

《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對中國書法的歷史淵源、書體沿革、風格嬗變等作了鳥瞰式的描述,作者運用考古新發現,吸收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以個人對書法史的理解,闡釋中國書法史上的若干現象,著力介紹了書法史上重要的書法作品、書家、時代風尚和藝術流派,總結書法藝術發展的多種因素及內在脈絡。《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除梳理中國書法中“碑”、“帖”的淵源外,還對歷代書風形成的文化環境、歷代書法著錄和刻帖、歷代書論等作概要描述。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
  • 出版社: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教育出版社
  • 頁數:452頁
  • 開本:16
  • 定價:40.00
  • 作者:叢文俊
  • 出版日期:2009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4391490, 9787534391491
  • 品牌:江蘇教育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榮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

作者簡介

叢文俊,筆名如也,齋號兩可齋、豐草堂、適有餘齋,吉林市人,1949年1月生,漢族。1981年畢業於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獲學士學位;1984年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漢語文字學專業,獲碩士學位;1991年畢業於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歷史文獻學專業,獲博士學位。著有《中國書法全集·商周金文卷》《中國書法全集·春秋戰國金文卷》《叢文俊書法研究文集》等書,發表書法史學及古代書法理論研究論文四十餘篇。書法創作上,對三代秦漢隋唐文字遺蹟普遍感興趣,有較長時間的臨習,各種書體均有心得,能做到入古出新。現為吉林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吉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圖書目錄

中國書法史總論
引言
第一節 書法史與書法藝術的傳統
第二節 古代書法理論的基本結構
第三節 前期書法史
第四節 後期書法史
概述

第一章 漢字形體與書法美
第一節 遠古刻畫符號與漢字的產生
第二節 漢字形體的構成方式
第三節 書法美的字形基礎
第四節 書體演進與書法的發展

第二章 商代書法
第一節 商代宗教政治、文化與社會生活
第二節 象形裝飾文字
第三節 甲骨文書法
第四節 墨跡、銘功金文及其他

第三章 西周書法
第一節 周文化和禮樂秩序
第二節 “篆引”形式的發現與大篆書體的形成
第三節 大篆書體的典範美
第四節 王者之雅與四方之風
第五節 西周甲骨文與墨跡

第四章 春秋戰國時期東南各諸侯國書法
第一節 平王東遷與禮崩樂壞
第二節 楚風與長江流域的書體革新
第三節 齊風與黃河下游各諸侯國的書體革新
第四節 中原及北地各諸侯國的書體革新
第五節 東南文化與鳥鳳龍蟲書
第六節 古文蝌斗
第七節 刻款金文草體及其他

第五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書法
第一節 《史籀篇》與金文大篆
第二節 刻石大篆書法
第三節 草體篆文書法
第四節 簡牘墨跡與秦文隸變

第六章 秦代書法
第一節 秦代文化與“書同文字”
第二節 秦書八體
第三節 秦代書家與刻石書法
第四節 秦代權量詔銘書法及其他

第七章 先秦文字與書法教育
第一節 先秦學校與教育略說
第二節 從《周禮》的“道藝”之教到孔子私學的“游於藝”
第三節 《史籀篇》與《倉頡篇》等字書所反映的周秦文字教育措施
第四節 先秦職業技能教育
第五節 先秦書法用具
附錄
先秦·秦代書法史大事年表
主要參考文獻

文摘

插圖:




隸變之初,對字形結構衝擊不大,但以書寫性簡化分解仿形線條,重新組織字形,使之體貌產生變化。這些現象,普遍地存在於戰國晚期的《天水放馬灘秦簡》和《雲夢睡虎地秦簡》、木牘當中,其字工整易識,篆法亦尚未去盡。此外,《天水放馬灘秦簡》中有三晉古文筆法的古隸,《雲夢睡虎地秦簡》中闌入一些楚文字字形。這表明,隨著秦人的軍事拓疆活動,古隸也逐漸向外擴散;六國遺民的加入,也會把舊有書寫習慣帶人隸變當中。也就是說,秦人統一文字的工作,早在戰國晚期翦滅六國的過程中即已開始,六國文字的反饋則促使秦始皇改定小篆,重新確認規範標準。但是,六國人書寫的潦草習慣卻很難改變,它成為其後隸變的潦草化並衍生隸、草二體分途發展的催化劑。
漢承秦制,隸變繼續發展。我們可以從秦漢之際或略晚的簡牘帛書作品中,看到秦人、楚遺民筆下的古隸,以及初與隸書分途的原始草書,等等。比較有學術價值的是書於文帝時期的阜陽漢簡《倉頡篇》,作為第二代汝陰侯夏侯灶生前誦習的字書,其古隸已具有相對規範的風格式樣,代表了上層社會對變化中的古隸的取捨。
對隸變來說,漢武帝朝是一個關鍵性的發展時期。由於漢武帝建立起嚴格的文字考試和監察制度,並鼓勵、選拔善書者進入各級政府任文職吏員,遂造成“同趨學史書”“何以禮義為?史書而仕宦”的社會風氣。史書,指當時律令規定的政府文職吏員必須掌握的篆隸等古今各種書體,史籍述其能者每每以“善史書”“能史書”稱之。其本意在於正體正字,以確保閱讀經書和國家政令的準確傳達,其始重在學術,後來卻成為帝王、后妃、童稚都積極參與的社會化的書寫活動,為激發“翰墨之道”的早日到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