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半衰期

元素半衰期

在物理學上,一個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是指一個樣本內,其放射性原子的衰變至原來數量的一半所需的時間。半衰期越短,代表其原子越不穩定,每顆原子發生衰變的機會率也越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素半衰期
  • 外文名:The half-life of elements
  • 領域:物理學
  • 定義:放射性原子的衰變至一半所需時間
  • 相關科學家:居里夫人
元素衰變,居里夫人,

元素衰變

過程
由於一個原子的衰變是自然地發生,即不能預知何時會發生,因此會以機會率來表示。每顆原子衰變的機率大致相同,做實驗的時候,會使用千千萬萬的原子。當原子開始發生衰變,其數量會越來越少,衰變的速度也會因而減慢。例如一種原子的半衰期為一小時,一小時後其未衰變的原子會剩下原來的二分一,兩小時後會是四分一,三小時後會是八分一。
原子的衰變會產生出另一種元素,並會放出阿爾法、貝塔粒子或中微子,在發生衰變後,該原子也會釋出伽傌射線。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守恆公式E = mc2,衰變是其中一個把質量轉為能量的方式。通常衰變所產生的產物多也是帶放射性,因此會有一連串的衰變過程,直至該原子衰變至一穩定的同位素。
什麼是放射性元素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种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
自然界和人工生產的元素中,有一些能自動發生衰變,並放射出肉眼看不見的射線。這些元素統稱為放射性元素或放射性物質。
參考答案: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在衰變過程中放出α、β、ν等射線的現象,叫放射性。其射線可殺死生物體內的有機體,引起癌變、白血病、骨髓病等。
在自然界和人工生產的元素中,有一些能自動發生衰變,並放射出肉眼看不見的射線。這些元素統稱為放射性元素或放射性物質。在自然狀態下,來自宇宙的射線和地球環境本身的放射性元素一般不會給生物帶來危害。50年代以來,人的活動使得人工輻射源和人工放射性物質大大增加,環境中的射線強度隨之增強,危及生物的生存,從而產生了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污染很難消除,射線強度只能隨時間的推移而衰減。
放射性對人體的危害:大劑量的照射下,放射性對人體和動物存在著某種損害作用。如在400rad的照射下,受照射的人有5%死亡;若照射650rad,則人100%死亡。照射劑量在150rad以下,死亡率為零,但並非無損害作用,住往需經20年以後,一些症狀才會表現出來。放射性也能損傷遺傳物質,主要在於引起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畸變,使一代甚至幾代受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