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八卦紋投壺

元八卦紋投壺

投壺,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就已經是貴族間甚至是諸侯間友好往來時的一種儀式內容。投壺又是遊戲,通常用在宴會上,作為娛悅賓客的重要內容。它又是禮與遊戲同時並存的。

投壺,元八卦紋投壺,功用,投壺背景,歷史悠久,斗壺典故,考古發現,文獻記載,

投壺

元八卦紋投壺

通高39厘米,口徑9.5厘米,底徑11厘米
元八卦紋投壺(首都博物館藏)元八卦紋投壺(首都博物館藏)
首都博物館藏。直口,口兩側各置一貫耳,長直頸,肩圓而廣,鼓腹,下腹漸收,平底。貫耳上飾以雷紋,頸部飾以瓦紋,肩部飾以一周回紋,其上下夾以弦紋,腹部以八卦紋裝點,下腹部則飾以一周蓮瓣紋。

功用

此壺為投壺遊戲所用,投壺遊戲始於春秋戰國之際,晉、唐、宋、金、元時較為流行。

投壺背景

歷史悠久

投壺,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就已經是貴族間甚至是諸侯間友好往來時的一種儀式內容。投壺又是遊戲,通常用在宴會上,作為娛悅賓客的重要內容。它又是禮與遊戲同時並存的。如《投壺儀節》:“投壺,射禮之細也,燕而射,樂賓也。庭除之間,或不能弧矢之張也,故易之以投壺,是故投壺射類也。”

斗壺典故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宴請賓客時的禮儀之一就是請客人射箭。那時,成年男子不會射箭被視為恥辱,主人請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辭的。後來,有的客人確實不會射箭,就用箭投酒壺代替。久而久之,投壺就代替了射箭。《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了公元前533年的故事:“晉侯以齊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壺,晉侯先,穆子曰:‘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為諸侯師。’中之,齊侯舉矢,曰:‘有酒如澠,有肉如陵。寡人中此,與君代興。’亦中之。”意思是說:齊侯景公入晉國賀晉嗣君即位,席間,行投壺之禮,賦詩助興。他們各自炫耀自己國家肉山酒海,國富民強,堪當霸主,結果鬧得不歡而散。這場投壺遊戲就變成了政治鬥爭,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斗壺”故事。

考古發現

河北省平山三汲公社發掘了戰國時期中山王墓出土的銅投壺,它是我國目前已發現最早的銅投壺。此壺作圓筒狀,下以三犀為足,高59厘米,口徑20.50厘米。圓筒兩側各有一鋪首銜環,遍體飾以細線變形山字花紋,線條十分生動流暢美觀,器形古雅厚重端整,器身高大,平口深腹,上下粗細相同,下部作三獨角犀矮足,上有銘文“左使車工本”五字(圖1)。這件器物的出土,於其功用最初是個謎,後經專家學者們的考證,斷定這件筒形器應是古代的投壺。
圖1 中山王墓出土的銅投壺圖1 中山王墓出土的銅投壺
在中山王墓出土的這些銅器中,還有一件較小的銅筒形器,高約40厘米,口徑約10厘米,器物上下各有一道斜格雲紋,兩側亦各有一鋪道銜環,半口深腹,中空,與三犀足銅投壺形制相同,但無三犀足。專家認為此也為一件小型的銅投壺,這兩件器物距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
另外,在山東省長島縣長山島出土了一件戰國早期的刻紋提梁壺,這件壺由器身、器蓋和鏈式提梁三部分組成,壺高約45厘米。在壺的腹部,刻有一幅投壺的圖案,表現的是投壺者正在投擲的重要動作,生動地反映了戰國時期投壺之禮的具體形式,從側面印證了投壺在當時的廣泛盛行。

文獻記載

從各個時代來看,投壺之壺有陶製、銅製、鐵制和瓷製。在實物資料中,明清時期的投壺較多,也有宋元時的投壺器物。清代端方《陶齋吉金錄》卷三著錄一鹿形投壺,是一似馬形而帶雙角之鹿,背負圓筒形投壺,雙貫耳,鞍兩旁有小圓筒。高二尺六寸三分,長一尺八寸,從形制和紋飾看,應是宋元時期器物。出土的實物投壺,還有上海青浦元代任氏墓出土的官窯投壺式瓶二件,河南濟源出土有東漢投壺一件。
由於帝王、大臣、將師、儒士都參與投壺,故對相關事項就有規矩。如《後漢書》卷二十載:“遵為將軍,取士皆用儒術,對酒設樂,必雅歌投壺。”其使用的工具如《禮記·投壺第四十》曰:“壺,頸修七寸,腹修五寸,口徑二寸半,容斗五升。壺中實小豆焉,為其矢之躍而出也。 壺去席二矢半。矢以柘若棘,毋去其皮。”
在河南南陽沙崗店出土的一方漢畫像石,石縱134厘米,橫40厘米,我們也能見到投壺遊戲的生動畫面。畫面中間刻一壺,壺旁放一酒樽,上置一勺。壺左右各一人,每人已投一箭入壺,其懷中各抱三矢,手各執一矢,正全神貫注地準備向壺內投擲。左邊一人身體前傾,頭低垂,坐於地,已喝醉了,旁有一人攙扶,似為投壺的失敗者,已被罰下場去。右邊一人似為司射(即投壺的裁判),他手裡拿著一木質的獸形器叫“籌”,用來計算投入壺中的矢的數目(圖2)。它是一件最早有關投壺遊戲描繪的實物遺存。在史書《西京雜記》中載:“武帝時,郭舍人善投壺,以竹為矢,不用棘也。”《投壺儀節》一書中還記載,司馬光認為“投壺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為國,可以觀人……聖人取以為禮”他從投壺中體悟出中庸之道,把投壺提升到一個很高的境界。晉傅玄《投壺賦序》云:“投壺者,所以矯懈而正心也。”
圖2 河南南陽沙崗店出土的漢畫像石 投壺圖2 河南南陽沙崗店出土的漢畫像石 投壺
晉代在廣泛開展投壺活動中,對投壺的壺也有所改進,即在壺口兩旁增添兩耳。因此在投壺的花式上就多了許多名目,如“依耳”、“貫耳”、“倒耳”、“連中”、“全壺”等。
這期間出現很多投壺高手。據晉·葛洪《西京雜記》載,郭舍人投壺能“激矢令還,一矢百餘反。”古人投壺,以矢入壺為投中,郭舍人可謂投壺遊戲的行家裡手,以一箭激得壺中百餘箭出壺。有“閉目而投”的,晉人孫盛《晉陽秋》曰:“王胡之善於投壺,言手熟閉目”便有此本領。還有能“背坐反投而無不中”的,隋唐之際,有一姓薛的人便能做到。還有更神的,人送雅號:“投壺絕”,叫蘇樂壺。他自幼玩投壺,若干年後,凡別人所能的,他無所不能,“又能以己意創出新奇詭名異法至數十種,皆古所無。”比如用三矢並投,分中三孔(壺口及兩耳),叫“寫字”,也能背身投矢,矢矢必中,名為“仙人背劍”,工巧獨步。《晉書》:“石崇有妓,善投壺,隔屏風投之。”
在敦煌壁畫中也有投壺遊戲的畫面,五代第61窟第21扇,圖中上部為太子與釋子砍多羅樹;中部為太子與釋子相撲;下部左側為投壺,太子與四釋子圍繞一台,台右上角有一壺,即太子與釋子投壺;下部右側為太子與一釋子下圍棋。有四釋子在側觀棋。據《佛本行集經·角術爭婚品》經文記載:“或畫草葉,和合雜香,博奕摴蒱,圍碁雙六,握槊投壺,擲絕跳坑,種種諸技,皆悉備現。如是技能,所試之者,而一切處,太子皆勝。” 不過,該畫面現在已經模糊不清。
敦煌文獻P.3866李翔《涉道詩·衛叔卿不賓漢武帝》中也有關於投壺的記載:“鑾殿仙卿頓紫雲,武皇非意欲相臣。便回太華三峰路,不喜鹹陽萬乘春。涉險漫勞中禁使,投壺多是上清人。猶教度世依方術,莫戀浮華誤爾身。”(圖3)
圖3 P.3866《涉道詩》(部分)圖3 P.3866《涉道詩》(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敦煌壁畫中有些看起來像投壺的畫面,但實際上表現的並非投壺內容,如莫高窟晚唐第9窟主室中心柱南側平頂,依據竺法護譯《大寶積經·密跡金剛力士會》繪 “密跡金剛力士經變”。在該經變畫下部的畫面中,繪一巨大的寶瓶,瓶口盛數根筷狀的細棒;寶瓶兩側各站立兩個身穿大袖長袍的俗裝人物,其中寶瓶右側有一人正用左手去取瓶口的一根細棒(圖4)。對於這個畫面,有學者曾多次將其謂之“投壺圖”。但事實上,該經變下部畫面中的寶瓶和俗裝人物等內容,描繪的是《大寶積經》卷八《密跡金剛力士會》關於賢劫千佛於宿世抽籤決定名號和興世次第的內容,即經文中“令諸太子各各探籌”的情景。單就畫面圖像而言,這幅圖應該謂作“探籌圖”或“抽籤圖”。
圖4 晚唐第9窟中心柱南側平頂 探籌圖圖4 晚唐第9窟中心柱南側平頂 探籌圖
中國的投壺活動還傳到了國外,約在南北朝時期。《隋書》在介紹今朝鮮半島百濟的風俗時說:“俗尚騎射,讀書史,能吏事,亦知醫藥、蓍龜、占相之術……投壺、圍棋、樗蒲、握槊、弄珠之戲。”總之,投壺不僅是一種雅禮,也是一種遊戲。而這種古時遊戲現今已基本不見蹤影,但河南南陽漢畫像石里保存的生動畫面,中山王墓出土的銅投壺,敦煌壁畫中的圖像畫面以及藏經洞出土文獻的記載等等,都為我們今天研究古時投壺遊戲提供了最為寶貴的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