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釋與中華人文精神

儒道釋與中華人文精神

《儒道釋與中華人文精神》講述了漢魏以降儒道釋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中華人文精神也主要通過這三者得以承載、承傳和發展。儒家的“仁愛”思想、君子人格、道德境界、濟世情懷、“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文化精神、天地萬物一體的生命意識、“民胞物與”的天人境界等,是其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道家的“道法自然”境界、“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的無為原則、以“萬物齊一”反對絕對化的辯證思維、見素抱樸“長生久視”的生命意識以及道教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養生理論、無欲守靜的修養論等,是其人文精神的體現。佛教更以其玄妙的“緣起性空”、涅槃境界和“自心是佛”、“頓悟成佛”以及“涅槃即世間”的“不二法門”,彰顯出強烈的人文性。從一定意義上說,對儒道釋的文化自覺,就是對中華文化的自覺。《儒道釋與中華人文精神》力求通過儒、道、釋不同的視角,來呈現中華文化所蘊含的人文精神。

基本介紹

  • 書名:儒道釋與中華人文精神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612656X
  • 作者:劉學智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頁數:391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儒道釋與中華人文精神》由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劉學智,陝西長安人,1947年1月生。陝西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寶雞文理學院特聘教授、橫渠書院名譽院長,西安報業集團龍鳳文化研究院副院長等。為國際儒聯理事、中國實學學會理事,陝西省哲學學會副會長、陝西孔子研究會會長、陝西關學與實學研究會會長、陝西關學與南冥學比較研究會會長、陝西中國哲學史研究會副會長等。被聘為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學術委員、四川省《巴蜀全書》專家委員會委員等。著有《中國哲學的歷程》、《儒道哲學闡釋》、《中國學術思想編年》(《魏晉南北朝卷》(第一作者)、《隋唐五代卷》),為張豈之先生主編的《中國思想學說史》之《魏晉南北朝卷》分卷主編,主編或參與主編《張載關學與南冥學研究》、《關學、南冥學與東亞文明》等書。在《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孔子研究》、《人文雜誌》、《陝西師範大學學報》、《西北大學學報》、《哲學與文化》(台灣)等多家刊物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曾主持多項國家及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目前主持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儒釋道三教關係史研究》,並為國家新聞出版署“十二五”重點規劃項目《關學文庫》總主編(之一)。

圖書目錄

儒學與中華人文精神
善心—本心·善性的本體同一與直覺體悟——兼談宋明諸儒解讀孟子“性善論”的方法論啟示
關於“以德報怨”的幾個問題
孔子“仁學”及其當代開展何以可能
孔子的教育理念與當代的素質教育
思孟學派“智”的德性化及其影響
“三綱五常”的歷史地位及其作用重估
關於“三教合一”與理學關係的幾個問題
關學及20世紀大陸關學研究的辨析與前瞻
張載及其關學研究的方法論與研究走向探析
張載“和”論探微
許衡對韓國曹南冥思想和人格的影響
南大吉與王陽明——兼談陽明心學對關學的影響
馮從吾的學術思想及其學風
曹南冥對宋儒“心統性情”說的圖式詮解
曹南冥“聖學24圖”辨證
韓國當代哲學家金忠烈哲學思想述評
關於實學研究方法論的幾個問題
民族精神家園:歷史的回顧與當代重建
“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
素質教育應注意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弘揚
和諧社會的建構需要感恩意識的培養
“清明”的嬗變與感恩文化的意義開顯——兼談黃帝祭祀的“民族感恩”意義
道、佛與中華人文精神
《老子》的原創與詮釋——從“道~自然”談起
當《老子》與佛教相遇——佛教視角的《老子》詮釋
從場有哲學“根身性相學”看《老子》的“道”論
黃帝文化與黃老之學
黃老之學與黃帝的思想文化認同
簡議《老子想爾注》對《老子》的詮釋
老子的“道法自然”與生態文明
魏晉玄學:本體與境界的合一
自長安出發的西行求法運動
菩提達磨來華年代考
辛亥革命前後的“尊黃”運動及其文化意義
華山至高,有仙更名——提升華山人文價值之斷想
七夕文化源流考論
附 錄
學術、學術史與《中國學術思想編年》
《四書集注》手抄本序
《關學學術編年》序
《教兒經》序
母親百日祭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