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評價

價值評價

價值評價即價值認識或稱為評價性認識,它是主體對客體可能具有的價值和實踐改造客體後的意義、成果等進行的評價。簡言之,即對事物價值的評價,它有別於對事物事實的評價。因此,價值評價的前提是價值事實和人們的價值觀。事物使人的需要得到滿足的情況以及人自己對這一情況的感受和理解是怎樣,他的評價也就怎樣。這就是評價所反映的對象。評價反映的對象也叫“價值事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價值評價
  • 簡介:充分考慮“倉廩實”、“衣食足”
  • 實踐:可以稱之為評價性認識
  • 認識:評價性認識的基本特點是把主體
簡介,實踐,認識,體系,基本任務,關鍵業績指標考核,二者關係,評價概念,評價功能,評價步驟,價值標準,價值本質,“本性說”,“情感說”,“抽象說”,“奧妙說”,“關係說”,“意義說”或“需要說”,“屬性說”或“效用說”,“主體性說”或“態度說”,“勞動量說”,

簡介

如果把價值歸結為利益,只能產生功利性的價值觀。雖然“是”不等於“應該”,它本身卻蘊含了“應該”的維度。為了使價值與評價進入良性循環,我們更應當關注“價值評價”與“價值創造”的統一。努力以正價值主導負價值,變垂直式的價值向度為多向多維的價值向度。充分考慮“倉廩實”、“衣食足”之後,人們的精神需要和容易滋生的問題。
近些年來,價值觀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但是,作為價值觀核心概念的“價值”及相關概念,在國內理論界一直存在著許多似是而非的看法,影響了我們對價值觀問題的理解,因而有必要釐清一些基本概念和命題。關於價值概念的理解現代價值觀的“價值”概念,直接來自於經濟學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但就其拉丁詞的本義和現代哲學語境中的涵義而言,卻遠遠超出了經濟學的範疇,是一個包含倫理學、美學、宗教學、政治學所指涉的具體價值形態,與“善”通用的概念。因而,價值首先指的是人們所希冀和追求的“好”生活,表征著人的存在的目的性;經濟學意義的含義只是第二位的。
但目前存在的一些對價值的界說,恰恰是這種意義的倒置。無論是過去把“價值”歸結為“效用”,還是現在把價值等同於“利益”,都是倒置的例證。如此一來,價值的理想性和超越性不見了,因而也就談不上對各種效用和利益問題的批判性審視了。其實,正是價值由現實趨向理想的向度,在人們的觀念世界聳立起一個與完滿和終極的整體相關聯的價值觀,它既引領人們前進又賦予其生活以意義。所以,作為人的生命之自覺形態的價值觀,不僅能夠引導人們追求自身的利益,協調人們之間的利益衝突,還能夠召喚人們不斷地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實現自由全面的發展。
如果把價值歸結為利益,又進而把利益作為思想的坐標,那就只能產生功利的並且是近視的價值觀——以官職、金錢、稱號等外在形式化的東西作為人的價值尺度,而不是看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行、真才實學、精神境界。的確,“名利”並不純然是人的“身外之物”,而是構成人的社會規定性的要素,這些要素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確證人的社會存在和能力,在現代社會尤其如此。但是,這些東西只是人們藉以實現自由的有限手段。如果人們在某一社會中普遍地陷入名韁利索,人的生命價值的平等和人格尊嚴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維護,那么這個社會就“異化”了。這也是我們反對把“價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

實踐

人們在實踐中對客體可能具有的價值、實踐改造客體後的意義、成果等進行科學的評價,是一種不同於認識事物客觀屬性的特殊形式的認識,可以稱之為評價性認識(價值評價)。

認識

評價性認識的基本特點是把主體及其需要的尺度引進認識中,它根據主體的利益、主體的價值需求來評判客體。這種評判不是辨別對象“是什麼”、“怎么樣”、“為什麼”,而是判明客體對主體是有害還是有利,是好還是壞,有價值還是無價值,以及價值是大還是小。評價性認識屬於觀念性的認識活動,但它又不同於對客體本身屬性、結構、本質、規律的認識,即不同於一般的事實性的認識。如果說在事實性認識中,主體的追求是獲得對客體的本來面目的認識,那么,在評價性認識中,主體的追求則是要獲得對客體應然性的認識。價值評價是指人們在觀念中把握事物價值的有無與大小的過程及結果,與一般認知過程不同它要運用一定的尺度、標準即價值標準去衡量價值有無與大小.因而價值評價的科學性取決於價值標準的科學性。
價值取向決定一個人做人與做事。

體系

基本任務

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任務是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同時,實現個人價值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需要員工全力創造價值,比如:實現工作目標,提高工作技能,認同公司的價值觀等等;個人價值最大化則需要給員工合理分配價值,比如:發放工資獎金,表揚認可,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乃至給員工配售股權/期權等等。員工分配價值的依據是他所創造的價值,這就涉及到如何對員工創造的價值或價值創造的要素進行評價。對於企業來說,只有解決好價值創造、價值評價、價值分配這一條價值鏈的連線和平衡,才能促使員工有持續的動力去創造價值,換言之,才能構築員工的動力機制。可以說,全力創造價值、科學評價價值、合理分配價值構成了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主線

關鍵業績指標考核

指的是考核員工的工作是否達到某一職務所要求的關鍵業績指標。對員工進行關鍵業績指標考核的基礎是在企業內部建立一個關鍵業績指標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個人目標、部門目標與公司目標之間保持高度一致。也就是說,企業先要根據不同時期的戰略目標和管理重點制訂出某一段時期(如某一年度)的關鍵業績指標系統。這一指標系統的確立決不是某個領導人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經過對企業成功的關鍵要素及重點業務進行分析、研究後確定關鍵業績指標的項目,進而確定這些項目的測量標準。比方說,某公司經過研討後,認為該企業成功的關鍵要素為:人員與文化、技術領先、製造優秀、顧客服務、市場優勢、利潤增長等6個方面,接著他們找出這些要素所體現的重點業務,如,技術領先體現在產品品種、推向市場速度等重點業務;市場優勢體現在市場份額、行銷網路等重點業務,這些重點業務也就成為企業關鍵業績指標的項目。在這個基礎上,也就可以確定這些項目的測量標準。接著,要把企業的關鍵業績指標分解到各個部門和單位,最後分解到每個員工,要使不同功能領域的員工相互合作,把力量集中在爭取企業的共同成果上。如何建立有效的價值評價體系。
四大核心評價體系如何對績效、責任、能力、行為、態度、知識、經驗等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呢?關鍵要從企業的終極價值--使命和願景出發,基於企業的戰略目標和核心價值觀建立以下四大核心評價體系:
(1)基於責任的職業評價體系:職位是組織的最小單元,也是員工創造價值的載體。職位的每一項責任或職責代表了一組創造價值的具體任務或活動。所以基於責任的職位評估實際上是對企業各項創造價值的活動進行評估,並最終確定職位的大小,作為基本的價值評價標桿。
(2)以KPI為核心的績效評價體系:績效反映了員工創造價值的最終結果,所以必須與企業的戰略目標保持高度的一致性,這一目的主要通過KPI體系來實現。KPI設立可以根據平衡記分卡的四個維度來設立,或者根據企業自身的關鍵結果領域KRA)來分解,後者更能體現企業的特點。
(3)基於能力模型(CompetenceModel)的潛能評價體系:任職者取得良好績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她具備該職位所需的能力(Competence),尤其是的5-8項關鍵性的能力。職位的能力模型還必須與公司的核心價值觀保持一致,如團隊協作的能力。評價員工的能力,既可以反映他/她在當前職位的勝任程度和潛力,又為晉升和調換職位提供了依據。
(4)以任職資格為核心的職業化行為評價體系:這裡所指的任職資格是績效、知識、經驗、技能、能力態度等方面的綜合性的表現,而且是體現在行為上的表現,是一整套的行為標準。任職資格不僅要回答能做什麼,還要回答做得怎么樣。通過任職資格考察和認證,將員工職業化行為的評價落到實處,不僅從根本的行為上牽引員工創造價值,而且推動員工職業化發展的實現。
在實際操作上,企業可以根據現實情況循序漸進地來建立這四大核心評價體系。如企業可以先建立職位評估體系和績效評價體系,有相當基礎後再建立能力模型和能力評價體系,最後再推行系統的任職資格體系。

二者關係

價值離不開人的感覺和意識的感受、判斷、賞析即評價,並正是經由鑑賞與評價,價值才成為“現實的 ”價值,即顯現於、實現於人的生活的價值。美屬於有美感的眼睛,音樂屬於有音樂感的耳朵。對象的意義總是以人們感覺和意識的能力為限。這不是主張“主觀” 價值論,而是說價值表征著人們與其對象之間的契合、共鳴、交融的關係,而評價則是對這種“關係”的感知與顯示。一些重要的價值或一些將來大放光彩的價值,許多人卻不看重或看不懂,這是常有的現象。當我們基於這些現象強調價值是客觀的、評價是主觀的時候,我們其實是站在社會“總體”的立場和歷史“前進”的向度上,力求讓人們的感覺和意識超出短淺的狹隘的視野,能夠通達和把握這些價值。無疑,人的感知、意識特別是情感有著很強的個體性,面對同一對象,他們的感受或理解不會完全相同,這十分正常。問題在於如何使這種差異構成張力,使人與對象和人們自身的關係向著健康、和諧的方向變化。筆者認為,為了使價值與評價進入良性循環,我們更應當關注“價值評價”與“價值創造”的統一。只有那些價值形態——感人的文學藝術、公平正義的規則、善的行為、人性的光輝——的創造者,才是價值最好的闡釋者評價者

評價概念

第一,評價的過程是一個對評價對象的判斷過程;
第二,評價的過程是一個綜合計算、觀察和諮詢等方法的一個複合分析過程。
由此可見,評價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它本質上是一個判斷的處理過程。Bloom將評價作為人類思考和認知過程等級結構模型中最基本的因素。根據他的模型,在人類認知處理過程的模型中,評價和思考是最為複雜的兩項認知活動。他認為:“評價就是對一定的想法(ideas)、方法(methods)和材料(material)等做出的價值判斷的過程。它是一個運用標準(criteria)對事物的準確性、實效性、經濟性以及滿意度等方面進行評估的過程。” 綜合多方面的因素,評價(Evaluation)就是指,通過評價者(Evaluators)對評價對象的各個方面,根據評價標準進行量化和非量化的測量過程,最終得出一個可靠的並且邏輯的結論。其中,所謂評價者(Evaluators),也稱為評估人,主要是對某個對象進行評價的主觀能動體。

評價功能

診斷、導向、激勵、成就

評價步驟

(1) 確立評價標準
(2) 決定評價情境
(3) 設計評價手段
(4) 利用評價結果

價值標準

如何評價人生的價值?評價人生價值的標準是什麼?這是人生價值觀的一個核心問題,也是毛澤東人生價值觀的一個重要內容。 毛澤東指出,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偉大作用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不同的價值作為不同的觀念形態,主要根源於不同的經濟,同時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在階級社會里,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人生價值觀;同一個階級的不同成員,由於所受教育不同,生活目的不同,社會經歷不同,所處的具體生活環境不同等,每個人的人生價值觀也是有所不同的。用什麼樣的標準作為衡量和評價人生價值的尺度,反映了各種不同人生價值觀的根本區別和對立。歷史上,一切剝削階級以金錢、地位和權勢作為評價人生價值的標準,總是極力貶低勞動人民的價值,而革命階級則總是大力讚揚勞動人民的價值。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分析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時,曾經深刻地揭示了這種對立。他指出:在中國的封建社會裡,地主階級把農民當成自己的奴隸,農民是談不上什麼人的價值的。而實際上,在封建社會中,“只有農民和手工業工人是創造財富和創造文化的基本階級”,只有“農民的階級鬥爭、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爭,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37]毛澤東的這些精闢見解與其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有關論述是完全一致的。在奴隸社會里,奴隸主把奴隸的價值視同物的價值,馬克思則稱讚古羅馬傑出的歷史家阿庇安筆下的斯巴達克斯是“整個古代中最輝煌的人物,”“一位偉大的統帥”,“古代無產階級的真正代表”[38],列寧也曾認為斯巴達克斯是“大約兩千年前最大一次奴隸起義中的一位最傑出的英雄”,讚揚他領導的起義使羅馬帝國受到巨大的“震撼和打擊”[39]。奴隸的價值,在奴隸主眼中和在馬克思主義眼中,是如此的天壤之別。這些都生動地說明了剝削階級和無產階級在人生價值觀上的根本不同和對立。這種不同和對立,正是由於人生價值評價標準的不同所決定的。
資本主義社會里,存在著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兩種根本對立的人生價值觀,也存在著評價人生價值的兩種根本不同的標準。在資產階級看來,人的價值是以金錢和財富衡量的,誰占的金錢和財富越多,誰的人生價值也就越大;反之,其人生價值也就越小。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資本主義社會裡,“金錢確定人的價值:這個人值一萬英鎊(he is worth ten thousand pounds),就是說,他擁有這一筆錢。誰有錢,誰就‘值得尊敬’,就屬於‘上等人’,就‘有勢力’,而且在他那個圈子裡在各方面都是領頭的。”[40]這種評價標準,是以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思想為核心的,是資產階級專門追逐個人利益的階級意識的表現。與資產階級的價值評價標準相反,無產階級的評價標準,則是以團隊精神為核心,強調人生價值的基礎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評價一個人的價值,不僅在於他的存在和需要是否得到社會的承認和滿足,更重要的在於他為人民民眾的利益,為社會和集體的事業盡了什麼責任,做了多大的貢獻。對於共產黨人來說,其人生的價值首先在於為人民謀利益,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進行創造性勞動和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不斷做出貢獻。
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總結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實踐經驗,提出了正確評價人生價值的客觀標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合乎最廣大人民民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民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41]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的人生觀的精髓和核心,也是毛澤東關於評價人生價值的根本標準,主要有如下三條:
第一, 把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堅持動機和效果的統一。毛澤東常用“功利”來表達價值的含義。他指出:“我們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功利主義者,我們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廣大民眾的目前利益和將來利益的統一為出發點的,所以我們是以最廣大和最遠為目標的革命的功利主義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狹隘的功利主義者。”[42]在階級社會里,功利觀是有階級性的,不是這個階級的功利主義,就是那個階級的功利主義。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經濟地位,決定了他們是“狹隘的功利主義者”,而無產階級的經濟地位,決定了只有解放全人類才最後解放自己。無產階級的革命功利主義,把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在毛澤東看來,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就在於是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否為廣大人民民眾謀利益,就在於他的行動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需要的程度。他說:“任何一種東西,必須能使人民民眾得到真實的利益,才是好的東西。”[43]毛澤東從是否合乎和滿足人民民眾利益的角度,闡述了評價人生價值的基本標準。與此相一致,他把促進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和科學、技術、文化等精神財富和貢獻等等,都看作是評價人生價值的重要尺度。他多次指出:作為一個完全的共產主義革命家,一定要“組織人民、領導人民、幫助人民發展生產,增加他們的物質福利,並在這個基礎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與文化程度。”[44]
毛澤東還指出,評價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應堅持動機和效果的統一。動機是主觀的東西,效果是客觀的東西,動機必須轉化為效果才能使人生有價值。他說過:“社會實踐及其效果是檢驗主觀願望或動機的標準”[45],“一個人做事只憑動機,不問效果,等於一個醫生只顧開藥方,病人吃死了多少他是不管的。又如一個黨,只顧發宣言,實行不實行是不管的。試問這種立場也是正確的嗎?這樣的心,也是好的嗎?事前顧及事後的效果,當然可能發生錯誤,但是已經有了事實證明效果壞,還是照老樣子做,這樣的心也是好的嗎?我們判斷一個黨、一個醫生,要看實踐,要看效果;判斷一個作家,也是如此。真正的好心,必須顧其效果,總結經驗,研究方法,在創作上就叫表現手法。真正的好心,必須對於自己工作的缺點錯誤有完全誠意的自我批評,決心改正這些缺點錯誤。”[46]毛澤東的這些論述闡明動機和效果是統一的。這是人生價值標準唯物辯證法。我們在評價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時,應堅持這一指導原則。
第二, 把對人民的貢獻作為評價的尺度,堅持責任和貢獻的統一。毛澤東認為,在革命隊伍中,在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著複雜的社會分工,人們所從事的勞動在形式上是千差萬別的。但是,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是社會的需要,革命的需要。人們的工作分工雖然不同,能力雖有大小,但在人格上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都是人民的勤務員。只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滿腔熱情地為人民服務,在自己的崗位上對人民、對社會做出貢獻,就是高尚的、有價值的;相反,有些人儘管口頭上很革命,如果不乾實事,不做對革命、對人民有益的事情,也沒有什麼價值可言。他說過:“如果我們共產黨員不關心工業、不關心經濟,只會做一種抽象的‘革命工作’,這種革命家是毫無價值的,我們應當反對這種革命家。”[47]這就是說,我們在評價一個人的價值時,應把一個人對社會所做的貢獻與他應盡的責任統一起來,而絕不能以職務的高低或職業的差別去衡量一個人的價值。由於能力大小等原因,人們在社會上所承擔的責任的大小總是有區別的。由於職業不同、工作不同,也常常會使人們對於社會貢獻存在著大小不一的程度上差異。但是,不論其能力大小,也不論其從事什麼職業,只要在他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盡職盡責,勤勤懇懇,對人民對社會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他的一生就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就應當受到社會的尊重和肯定,就要承認他的人生價值。毛澤東充分肯定,並號召大家作為榜樣學習的先進人物中,有許多就是在平凡的崗位上工作的普通民眾,如張思德白求恩雷鋒等等。毛澤東號召我們“向雷鋒同志學習”,主要是學習雷鋒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無私奉獻精神,學習他艱苦奮鬥,勤儉創業,立足本職、忠於職守、努力學習,刻苦鑽研,團結友愛、助人為樂的好思想、好作風、好品德。雷鋒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雷鋒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雷鋒就是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跡,創造出有價值的人生的光輝榜樣。
第三, 人生價值在於對人民對社會的貢獻,而不在於索取和占有。在毛澤東看來,不論是對共產主義者來說,還是對於其他什麼人,衡量其價值的標準有一個共同的原則,就是對社會對人民的貢獻,而不是向社會索取。這種人生價值的評價標準,正是無產階級團隊精神精神的體現。在這裡,毛澤東本身就是無私奉獻的典範。他多次引用魯迅的“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詩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中國現代革命中,貢獻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立下了最大的功績。但是,他從不向人民索取什麼。1947年指揮沙家店戰役,毛澤東三天兩夜不曾合眼,戰役結束打了大勝仗,俘敵6000餘人,他只是提出吃點肥肉補腦子。建國以後,他從沒有吃過任何滋補品,而仍只是喜歡吃點紅燒豬肉。
有一種極端錯誤的觀點,就是只講索取,不講貢獻,認為人活著就是為了索取,索取得越多,人生價值就越大。這是一種以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為基礎的人生價值觀。毛澤東曾引用劉少奇的話說:“有一種人的手特別長,很會替自己個人打算,至於別人的利益和全黨的利益,那是不大關心的。‘我的就是我的,你的還是我的。’”[48]這是對以向人民索取為目的個人利己主義人的價值觀的尖銳批評。
總之,評價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對人民、對社會貢獻是什麼,而不應看他取得什麼。今天,我們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應當擺正貢獻與索取在人生價值中的位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努力為促進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為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發展和人民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做貢獻。只有這樣,才能創造有價值的人生。

價值本質

關於價值的本質,存在多種觀點。

“本性說”

這種觀點認為,我們賴以生活的價值是天生的,像包括真、善、美在內的人類的古老價值,以及後來的愉快、正義和歡樂等價值,都是人類本性固有的,是人的生物性質的一部分,是本能的而非後天獲得的。

“情感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的源泉在於情感:當合理性遭遇它的限度,對開明的理性的求助不再幫助我們時,那么思維的對位型式即情感可以幫助。情感是通過我們的感覺釋放的,它幫助我們感知世界和辨認價值。這裡提及的價值是不能測量或計算的價值,只能通過感覺經驗或感知領會,例如美的價值。

“抽象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是抽象的信念、理想、規範、標準、關係、傾向、愛好、選擇等等,它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卻時時、處處起作用,指導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動,評價某一事物就是來源於並反映了抽象的理想價值。

“奧妙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是一個深奧的、微妙的概念,包容量大且含義模糊,其內涵和外延難以把握,其精神實質難以領悟。價值決不是實在,既不是物理的實在,也不是心理的實在。價值的實質在於它的有效性,而不在於它的實際的事實性。價值的最後基礎在於人類的自許,在於人類對世界的冀望,在於人類對人性(包括理性和情感)的祈願。

“關係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是一種關係範疇,表示客體與主體之間的相互聯繫。文德爾班把價值當作是一種聯繫和關係,並認為是諸事物之間的聯繫和關係,而不是專指人類與客觀世界的聯繫和關係,即任何有聯繫的事物之間都可能存在價值,這樣價值就成了聯繫和關係的代名詞,從而混淆了主體與客體的本質區別。

“意義說”或“需要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是一種關係範疇,表示客體對主體的意義,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關係。然而,這種觀點並沒有解釋“意義”或“需要”本身又是什麼內涵,因此這種觀點只能是兩個名詞之間的“同義反覆”,沒有多少實際意義。

“屬性說”或“效用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是指客觀事物的一種有用屬性。這種觀點把價值等同於事物的功能屬性,忽略了主體特性和介體特性對於價值的決定性作用。

“主體性說”或“態度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是主體根據自己的需要自覺地、有意識地賦予客體的屬性,它反映了主體對客體的態度。這種觀點把價值與價值的主觀反映混淆起來了。

“勞動量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就是勞動價值,它由勞動者所付出的勞動量來決定。這種價值學說是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指定資本化市場下交易的本質,他是一種特定範疇的價值概念。
以上這些觀點從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價值的某些外部或內部特性,但都有其片面性,均不能全面反映價值的哲學本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