僳僳族闊拾節

僳僳族闊拾節

是傈僳族傳統節日。傈僳族語音譯,意為新年歌舞節、年節或春節。但是各地節期不一,雲南省華坪縣等眾多傈僳族聚居地的闊拾節是公曆12月20日起的半個月,而四川省德昌縣傈僳族的闊拾節由於封閉,又少受外界影響,仍保留著正月初一至十五這個時間,節期與漢族的春節統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僳僳族闊拾節
  • 節日時間:正月初一至十五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雲南省,四川省
  • 節日起源:傈僳族傳統節日
傈僳族簡介,僳僳族闊拾節,豬頭祭祀,刺繡、紡織、跳舞,

傈僳族簡介

,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57萬餘人。主要分布在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福貢貢山蘭坪等縣。其餘的散居於雲南省中甸德欽維西麗江永勝華坪寧蒗漾濞騰衝隴川瑞麗、梁河、潞西臨滄耿馬楚雄元謀等30餘縣,以及四川省的西昌德昌木里鹽源鹽邊米易會理會東等地。與漢、彝、白、納西等民族交錯雜居。傈僳族歷史悠久。其先民原來居住在金沙江兩岸。16世紀以後開始遷入怒江德宏等地。族稱唐代即已見諸史端。作為民族自稱音譯的“傈僳”二字,歷史上曾有“栗粟”、“力蘇”、“傈僳”、“力些”、“力梭”、“黎蘇”、“俚蘇”等不同寫法。

僳僳族闊拾節

習俗極傳統。掃塵臘月十五之後,各家各戶一般按測算好的吉日開始掃塵,砍幾株株木樹枝葉,把屋裡屋外掃得乾乾淨淨。而房屋周圍的壩子、苞谷樓下則二十九日下午必須將垃圾掃成堆。臘月的三十這一天一早,村村寨寨、家家戶戶都瀰漫在煙霧裡,人們都在燒掃塵堆積物。據說這個時候的煙霧會熏瞎老鷹的眼,新的一年家裡的雞不遭老鷹襲擊。
洗衣節前必須把衣服洗完,於是在臘月里,村寨旁的溝溪里便到處是洗衣的傈家女,只見她們用腳踩著衣裙,雖洗衣卻仿佛在跳舞,雙腳有節奏地舞著,而旁邊木柵欄、樹枝、石上則晾曬著五彩繽紛的衣物,這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年三十這一天衣物不能晾在自家房前屋後,意為新的一年雞不被老鷹叼,人一年四季不得病。不洗衣被認為不吉利。尋松毛小孩子年三十前則到山坡上去採摘松毛,要選黃綠色長得好的松針,越好表示來年莊稼越好。祭祀年三十祭祀活動極為複雜,白天要上山尋一樹,在樹下殺公雞祭神,若離家遠,則一般要在樹下將雞煮好背回讓全家團年時吃。
飯前用

豬頭祭祀

,飯後再燒豬頭燉。之後貼專門製作的有孔的紅紙祭祀,先天地、再家神、老人、鬥神、灶神、羊圈、苞谷樓、蜂桶、柴堆……祭祀完畢,收拾屋裡屋外,特別要將亂繩理順,意為新的一年裡免遇蛇。晚上準備好松明、松毛、水之後,人們就可串門聊天閒耍了。初一早上,天不亮大人就悄悄收拾起床,不驚動他人。先在屋頂上撒松毛,再烙糯米粑,在老人靈位上放上糯米粑,然後鳴槍、放鞭炮,迎接去世的老人回家,在屋外燒香紙祭族中死去的孤寡老人。餵獵狗傈僳族是狩獵民族,尊崇獵狗(他們稱為“攆山狗”),飯前要先餵獵狗,餵時放上糯米粑、肉、大米飯,看獵狗吃啥就表示新的一年主人家裡的這一物豐富,吃不完。之後,人才開始以地上的松毛為桌開始吃飯,要長輩先吃,吃飯必須先加三次飯後才能泡湯,據說不然出門遭雨淋。這一天是傈寨中最熱鬧的,女子早上就舉行梳頭比賽,之後就織布比賽;男子則攆山(狩獵)比賽,由於保護野生動物的法律法規的實施,今天攆山比賽沒有了,可男子仍多要舉行打靶比賽;小孩則以打彈弓、做遊戲為樂。拜年初二一早,村寨里到處可見背背篼的人,他們背著糯米粑、臘肉等去拜年,拜年對象主要是女方娘家父母和東巴先生等。初二至初六是傈僳族走親訪友的日子。

刺繡、紡織、跳舞

也是這段時間的重要內容。初六白天洗衣、找柴,晚上燒豬腳,祭祖先。初七也很熱鬧,開展的活動基本與初一相似,不過這一天太陽未出來時要舉行送神活動,要祭鋤、刀等生產工具,祭後才開始使用。正月十五,祭獻豬項圈,祭獻家神大地等,闊拾節結束。德昌傈僳族民族風情濃郁,並成為四川西南部眾多民族中的一道亮麗風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