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直解

《傷寒論直解》,傷寒著作,6卷。清代張錫駒(令韶)注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本書章節編次依照張隱庵之說,謂王叔和序例於《傷寒論》無所發明而刪之。根據仲景原序之“撰用《素問》、《九卷》、《陰陽大論》”,注釋中重視闡發運氣學說、陰陽交會之理,以經解經。其論傷寒,以傳經為關鍵。認為傷寒一書,臟腑經絡、營衛氣血、陰陽水火、寒熱虛實之理,靡不畢備。得其原旨,則岐黃術知矣。所注深而通,約而要。尤其對傷寒疑似症,以己意親驗分析論證,於後世有一定影響。

基本介紹

  • 書名:《傷寒論直解》
  • 作者:張錫駒(令韶)
  • 成書年代:清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成書背景,流傳版本,作者簡介,內容簡介,

成書背景

張氏認為《傷寒論》為醫書中之《論語》《孟子》,後人不思經旨,未能觸類旁通,故從《靈樞》《素問》之淵源,闡發《傷寒論》之精義,撰成本書。

流傳版本

現存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錢塘張氏三餘堂刻本、清光緒十一年(1885)福州醉經閣刻本及抄本等。

作者簡介

張錫駒,清代醫家。字令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精研傷寒,其學術本諸張志聰。於傷寒疑似症辨析頗明,且重氣化理論。撰《傷寒論直解》六卷以闡其說。又以胃氣為人身之本,不可妄傷,遂撰《胃氣論》,引經明理,征諸親驗。

內容簡介

卷一載辨脈法、平脈法,計八十五節;卷二、卷三載太陽病篇,計一百八十節;卷四載陽明病篇八十三節、少陽病篇十節;卷五載太陰病篇八節、少陰病篇四十五節、厥陰病篇五十四節;卷六載霍亂病篇十一節、陰陽易差後勞復篇七節、痙濕暍病篇十六節及諸可諸不可病證,計五十三節,共五百五十二節。張氏認為《傷寒論》不僅為治傷寒之專書,而是治百病之全書。指出其非特論傷寒,風寒暑濕燥火無不悉具,而臟腑、經絡、營衛氣血、陰陽水火、寒熱虛實之理也詳悉明備。在條文編次方面,贊成張志聰“匯節分章”的方法。列六經病篇於“辨脈法”“平脈法”之後,移痙濕暍病篇於六經病之後,又認為“傷寒例”為王叔和所作,對仲景傷寒學說漫無發明,故去之。並宗張志聰“六經氣化為病說”釋仲景之六經病。認為太陽為經氣之病;陽明燥氣為病,但有太陽陽明、少陽陽明、正陽陽明之分;少陽太陰均是經氣為病;少陰本熱而標寒,上火而下水,為神之變精之處;厥陰為兩陰交盡,陰極陽生,故多有熱證。又注重傷寒傳經的闡發,認為傳經乃傷寒之大關鍵。指出風寒暑濕燥火為天之六氣,人亦有此六氣。正常情況下循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相傳,若感受外邪則由陽而陰,即依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相傳。其傳經之法有二:若一日太陽,二日陽明,六氣以次相傳,周而復始,一定不移者為“氣傳”;若太陽病不解,或入於陽,或入於陰,不拘時日,無分次第者為“病傳”。並指出傷寒傳經,既傳足經也傳手經。在治療方面注重胃氣的作用,指出治傷寒一切以胃氣為本。並聯繫臨床對《傷寒論》方劑進行了闡發。書末附“傷寒附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