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西方哲學

傳統西方哲學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受到來自科學和宗教兩方面的影響,並據此把西方哲學發展史劃分為古代哲學、天主教哲學和近代哲學三個時期,揭示了在哲學的發展歷程中,科學與宗教、社會團結和個人自由是如何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與哲學互動作用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傳統西方哲學
  • 時期:古代哲學、天主教哲學和近代哲學
  • 發展階段:詳見正文
  • 影響:來自科學和宗教兩方面的影響
發展階段,希臘時期,羅馬前期,羅馬後期和整箇中世紀,文藝復興,啟蒙時期,德國古典哲學,叔本華和尼采,尼采以後,時代背景,基本特徵,

發展階段

希臘時期

看看前蘇格拉底時期哲學著作的名字,就知道,他們主要是研究宇宙的結構、運行,大體屬於宇宙本體方面的,大有科學的土壤的意思,跟東方是不同的,其中,畢達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是異數:前者對數字有種神秘信仰,有點類似易經和印度數論派的意思;後者的生生不息的思想,和“萬物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燒,在一定的分寸上熄滅”,精神實質跟《易經》就更接近了。蘇格拉底重在道德上,與孔子相近,從他以下,西方精神就突出了:柏拉圖接近宗教,亞里士多德和以後的原子派等等接近科學,以後的智者派可以歸於邏輯,新柏拉圖派歸於宗教

羅馬前期

最著名的是《物性論》,這部書很難界定,不妨看作是科學的世界觀和科學的人生觀的一次嘗試吧

羅馬後期和整箇中世紀

不用說,主要是神學的天下,宗教籠罩一切,這與咱們中國當然是不同的。但是其中像托馬斯阿奎那那樣的大師,那樣的注重邏輯,恐怕只在印度的因明之上,可以說是宗教與邏輯的混合體吧,這樣用“腦”來解釋“心”,畢竟還不能完全融為一體

文藝復興

在其前期,布魯諾是個哲學上的大師,他似乎更近於前蘇格拉底,但在他的宇宙論里又有了新柏拉圖派的光輝,這種人物在中國歷史上,是沒有的。文藝復興本質上是人性的價值復興,正常復興的話就近於孔子,矯枉過正的話,就近於楊朱啦。這段時間只是思潮,算不上哲學

啟蒙時期

培根的科學,斯賓諾莎的泛神,笛卡爾的哲思,萊布尼茨的單子。其中只有斯賓諾莎值得一提,這個人人品很偉大,不信傳統的上帝,但有無與倫比的宗教情緒,在東西方都很罕見。但啟蒙以後,科學精神迅速飆升

德國古典哲學

西方哲學的重頭戲。但,康德的第一批判,說到底,就是佛家所說的“唯識所現”,二三批判是東方絕對沒有的,純粹實踐理性的道德自律,呵呵,東方誰的思維走這條路?沒有,黑格爾,費希特,謝林,都走的是理性自律的路子,也就是自我邏輯的路子,東方沒有

叔本華和尼采

前一個類似於佛教的小乘,由諸法無我和有漏皆苦,最後歸到究竟涅槃;尼采呢,在邏輯上說反叔本華之所為,可以看作是由‘假觀’進展到‘中觀’,但他是真的矯枉過正了,走到了極端,成了酒神哲學了

尼采以後

派別紛繁。柏格森似乎赫拉克利特,實用主義不用說,邏輯實證主義,邏輯原子主義,語言分析,精神分析等等,走向細枝末節,只有現象學和存在主義是其中絕對的重鎮,我想,這兩種思潮,有點與東方思維方式相互呼應的意思,這個意思才是這兩個思潮的歷史意義,也就是心腦和一的思維方式,胡塞爾做的是從邏輯上,也就是從西方哲學的心臟里出發,無形中為此轉變作了導向;在海德格爾那裡,尤其是後期文章里,完全明顯了;梅洛龐帝還在認識論里兜圈子,不過也是西方哲學體系里必然要走的一步;薩特思想歷經好幾個階段,但就終極意義看也不外此,與其說他是哲學家,倒不如直接說他是思想家 現代西方哲學是19世紀中葉以來主要流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各種哲學流派的總稱。
現代西方哲學一般指黑格爾之後至今的西方哲學。它的特點是新流派眾多、思想方式變化深刻、與現代科技與人文眾學科的關係密切、對中國的現實思潮影響巨大、與未來哲學的發展息息相關。
首先,自黑格爾之後,出現了唯意志主義、實證主義、新康德主義、直覺主義、分析哲學、現象學、存在主義、解釋學、西方馬克思主義、實用主義、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等新流派,在這些大的流派之中又有相當多的分支,比如現象學中,幾乎每一位大思想家都可獨自立派。
它們帶來了西方哲學兩千年來最為深刻的思想方式的變革:反形上學、反基礎主義、反主體主義、向語言的轉向,對境域的關注,等等,令人耳目一新,極大地豐富了人的哲學思維。這種變化使得現代西方哲學具有了很強的向其他學科滲透、與之交叉的能力,以及建立新的次級學科的能力,比如科學哲學、環境倫理學、醫學倫理學等。
所以,現代西方哲學與科學技術與不少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學科和文學藝術實踐之間形成了更為密切的互動關係。而且,由於思想方式的轉變,相比於傳統西方哲學,現代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的距離拉近,有了更多的、更深入的對話可能。
此外,現代西方哲學是活著的、還在不斷出新的,在當今這種全球化的形勢中,對中國的各種思潮有著巨大和持久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這種“西學東漸”的現象屢屢出現,並勢將不斷出現。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在未來哲學的塑造中,現代西方哲學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時代背景

19世紀中葉,歐洲資本主義制度最後確立。19世紀末,資本主義已從自由競爭階段進入壟斷階段。20世紀初,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標誌著人類歷史進入社會主義革命的新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社會出現了短暫的經濟繁榮,繼之而來的則是經濟停滯和社會動盪以及與之相應的各種社會矛盾和精神危機的深化。一般說來,這個時期的各種矛盾和危機,都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在現代西方各流派的哲學之中。
在這段時期里,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在西方得到了巨大發展。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演繹邏輯的形式化使數理邏輯成為科學知識系統化和哲學研究的重要手段;物理學中相繼出現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引起了科學技術的革命,使科學概念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表明人類的認識在巨觀世界和微觀世界兩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20世紀60~70年代出現的科學技術革命,更加擴大了人類知識的領域,呈現出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綜合化、整體化的趨勢。現代自然科學發展的新特徵,也在現代西方各哲學流派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

基本特徵

現代西方哲學與傳統的哲學相比,具有自己的時代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經驗論由盛而衰,理性論逐步抬頭
在經驗論與理性論(即唯理論)的長期論爭中,經驗論由盛而衰,理性論有抬頭的跡象。從20世紀初到50年代末期,在英美哲學界一直占統治地位的,是由A.孔德開始,由B.A.W.羅素髮展起來的分析經驗論(見分析哲學)。實用主義以及歐洲大陸的其他一些哲學流派也傾向於經驗論。這一時期,理性論僅僅在新經院哲學(見新托馬斯主義)中還有點影響。但後來,情況發生了變化。
60年代在法國興起的結構主義運動,力圖恢復理性論在現代哲學中的地位。而對經驗論最沉重的打擊,是來自心理學方面。蓬勃發展起來的認識心理學派,給理性論提供了反駁經驗論的最有力證據。按照認知學的看法,心靈完全不是一塊白板,即使最簡單的知覺也受認知作用的影響,決不是單純接受來自外界的刺激。一個意象更是信息儲存與檢索的複雜操作,經驗論者所構想的那種純粹的經驗或觀察並不存在,人們在對外界事物的認識中,認知的模式或範式起著決定的作用。
科學實在論根據新的物理實驗結果對經驗論所作的批評,也為理性論的復興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經驗論者不僅忽視了心靈或理性的作用,而且還否認或懷疑外物,即那些不可觀察的“理論對象”的存在,並以可觀察性作為實在性的標準。大多數科學實在論者反對經驗論主張的這種觀點,有些實在論者還提出了相反的看法,認為科學哲學中最後的裁判員不是理論,而是實驗,不是我們怎樣思想,而是我們如何行動。在他們看來,能夠產生效果的理論對象,即使本身是不可觀察的,我們也不能不承認它們是實在的。經驗論和理性論在現代西方哲學中的易位,也是科學發展的必然結果。
19世紀中葉以前,近代科學明顯地對經驗論有利。然而現代科學並不支持經驗論,由於哲學家和科學家們長期囿於經驗論的傳統,他們往往試圖從經驗論立場解釋新的科學發現。隨著現代科學中理性論再度被重視,導致它在現代西方哲學中的復興。這樣,結構、整體、範式等,便代替邏輯原子、感覺資料、觀察語句而成為最流行的哲學概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