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障礙

傳播障礙是指在傳播活動過程中,由於傳播系統本身存在的結構性和功能性障礙,如不合理的傳播制度、不暢通的傳播渠道而導致的傳播行為受到障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傳播障礙
  • 定義:傳播系統本身的錯誤導致的問題
  • 具體因素:語言因素
  • 詞性:名詞
  • 分類:人際交往
  • 主要人群:性格內向者
簡介,障礙因素,

簡介

是指在傳播活動過程中,由於傳播系統本身存在的結構性和功能性障礙,如不合理的傳播制度、不暢通的傳播渠道而導致的傳播行為受到障礙。

障礙因素

來自客群的障礙因素,具體分析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語言障礙。語言是傳播者想要把信息傳達給客群的基本障礙,而且它可能成為有效傳播中難以克服的障礙。新聞作者應該避免運用專門術語,力求使用平常的、通俗的語言,這樣才能與客群溝通,除了意義的精確易懂以外,客群還要求語言的感情色彩十分貼切。否則也會導致理解上的障礙,字句本身,無論在新聞報導或詩里,都傳達了感覺和情緒,它們能引起客群的心理反應。信息的隱含層面是非常微妙的,語文的感情色彩能影響信息的指向。意義與情感對於語言這種“符號”而言,還存在著“編碼”和“解碼”的程式問題。特別是當我們想要把兩種不同文化的符號和事物相對應時,往往出現較大偏差,不同的語言,以十分不同的方式切入現實,它們在現實世界中,為解碼提供了相當不同的類目。至 於對從事國際傳播的新聞工作者而言,跨文化層面的限制是非常嚴重的,因為處於英浯環境的信息製造者,配製了大多數的新聞,供國際通訊社傳送到幾乎世界的每一個國家,語言的文化限制,影響了全世界的新聞,那么,不同語言環境的客群,理解同一新聞時,也會產生解碼的障礙。文化背景和主觀認知的不同,使客群對信息的理解,程式有很大差別。
2.經驗障礙。客群理解某一新聞報導時,總是結合個人的經驗加以判斷,因此他們決不是一張消極被動的白紙,只等著填滿每天的新聞。他們在心理上是積極、主動的個體,新聞信息只是加強或削弱自己主觀世界的原始資料。由於現實的變動或刺激非常多,客群接受信息時還存在著一個再選擇的過程,越是不常出現的敘述,越能給人深刻印象。客群往往運用他獨特的經驗,以自己的背景來彌補信息的多義性和不明性。“刻板印象”是這種作用的一個例子。刻板印象實質上是一種頑固的經驗;它將人、團體、事物類型化;使主、客觀世界因機械對應而影響信息的正確傳達;產生了所謂額外信息。中國人受“階級”論的影響太深,習慣於將人看作階級的人,也形成了不易改變的“刻板印象”。新聞報導中出現的幹部、教師、工人、農民、企業家,等等人物一般都有類型化的特徵,客群理解時也以刻板印象來加深某種認識。客群的原先固有的態度和觀念,會減弱、改變甚至顛倒信息的本來意義,從而造成有效傳播的障礙。偏見,是這種障礙的突出因素。種族偏見、階級偏見、道德偏見,以至於意識形態的偏見,都會影響信息的有效傳播。
3、知溝障礙。“知溝”是指客群因教育程度的不同以及獲得信息多寡的差別,形成了“知”的鴻溝。按西方新聞學的觀點,“知的權利”是一種基本人權。然而,實際上並非人人有平等的權利。信息豐富的人,其信息會愈豐富;信息貧乏的人,其信息永遠貧乏。受教育程度 高的人或社會上層人士更有可能獲得豐富的信息。但熱門話題、焦點問題,較能使信息為更多的人注意。知溝似乎不會發生。而當人們認為某一信息對他們的生活影響不大時,知溝最容易形成,因此越是與人們日常生活關係密切的信息,越能產生廣泛的影響,而不至於毫無意義。例如外交新聞,除非它直接和地方問題有關,否則只有教育程度較高的人才會看。
4.興趣障礙。不同的客群在興趣上千差萬別。媒介傳播的信息是否滿足他們的需要,或者是否讓他們感興趣,客觀上制約著信息傳播的效果,人們接觸媒介、了解信息,通常有六種目的;“瞭望”環境是第一動機,許多人看報、看電視、聽廣播是為了知道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事,有哪些是重要的。其次,媒介中的訊息,有助於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做“決定”,獲得參考意見;第三,使用媒介、獲取信息能找到人際交流共同的話題,以便“討論”;第四,媒介讓其使用者有“身歷其境”的感覺。客群可以透過媒介活在他們想去的世界裡;第五,客群希望從媒介中,為他們已做的決定尋求“認可”,對與自己觀點相同、興趣一致的信息特別注意。第六,有些客群通常使用媒介只是為了“鬆弛”和“娛樂”。總之,媒介功能與客群興趣一致時,傳播效果最佳。為了吸引客群,傳播者在標題製作和節目設計上應儘可能做到有新意、有魅力。同時在信息的內容選擇上,要為客群的需要著想。西方讀者看報,最喜歡的是災難新聞、疾病和自然現象的討論、犯罪新聞以及讀者來信。女性比較可能看流行信息和社會新聞,而男性則比較喜歡看體育版。西方的記者熱衷報導“反常”的新聞,實質上是為了抓住讀者、聽眾、觀眾的興奮點。中國新聞 界長期以來忽?足客群的願望當作資產階級新聞觀而批判,結果失去了客群的信任。近年來有較大改變,硬新聞、軟新聞均有,信息豐富多了。
5.環境障礙。社會環境和人際環境對於信息的有效傳播也能形成障礙。首先,“意見領袖”發揮著重新解釋信息、再傳播的作用。信息通過意見領袖進到某個團體的社會環境裡,而意見領袖是從媒介中獲知信息,然後按照順序把它傳給喜歡討論公共事務的跟隨者,意見領袖比一般人更對政治活動和 社會活動感興趣,更大量地接觸傳播媒介,他們的觀點對周圍的人往往產生直接的影響,從而部分地改變或增強他人的態度。其次,口頭傳播能夠抵消或補充信息的內容。 “小道訊息”、民謠、流言在人際傳播中極有煽動性和感染力。怨聲載道、街談巷議、人言可畏,這些詞語說明口頭傳播能產生強大的衝擊波。大眾傳媒所傳送的信息因此而受到檢驗。若與民意、社會情緒相牴觸,則效果適得其反。其三,媒介選擇使客群分散或分流,形成意見多元化,對同一信息可以作出多樣的解釋。特別是由於國際傳播的擴張,跨越國界的媒介能在全世界範圍內爭奪客群。當國內媒介對信息的傳播不能滿足客群需要時,國外媒介的影響力就會增大。結果國內新聞轉化為國際新聞,再傳回國內,這種“出口轉內銷”的情形必然對國內信息傳播造成障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