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民歌

傈僳族民歌

傈僳族崇尚唱歌對調,在傈僳族的多聲部無伴奏合唱中,傈僳民歌三大調“擺時”“優葉”“木刮”有“峽谷天籟”的美譽。

2006年5月20日,傈僳族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傈僳族民歌
  • 遺產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產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2006年5月20日
  • 大調分類:“擺時”“優葉”“木刮”
  • 申報地區:雲南省
  • 少數民族:是
  • 遺產編號:Ⅱ-17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歷史淵源,藝術特色,題材豐富,歌種分類,藝術表演,代表作品,傳承意義,

歷史淵源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主要聚居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雲南麗江保山、迪 慶、德宏大理楚雄等州、縣和四川的西昌鹽源、木里、德昌等縣。傈僳族有自己的語言,傈僳語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
傈僳族民歌傈僳族民歌
傈僳族非常喜愛唱歌對調,有"鹽,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說。民歌樸素感人,曲調豐富,傳統舞蹈多為集體舞,有模仿動物動物的,也有表現生產生活的。傈僳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以歌代言,以歌代答,形成喜好民歌的傳統。瀘水、碧江、雲龍一帶一年一度的湯泉賽歌會,是歌手們充分施展才能的地方,歌聲數日不絕。傈僳青年喜唱的情歌,有傳統的,也有即興創作,隨編隨唱的;有長篇情歌,也有短小的。

藝術特色

題材豐富

傈僳族民歌各式各樣,包括木刮、擺時和優葉等歌種,老幼都能唱。一般人出門、上山、走路,觸景生情,信口而唱。這種無目的、信口而唱的民歌,白天在田間、地頭或是山上、路上隨時可以聽見,但曲調大都一樣,只有快慢之分。這種快慢有的在詞與詞之間表現,有的在句與句之間表現,用快慢不同來表現內心的歡樂、喜悅或是苦悶與憂愁
傈僳族民歌傈僳族民歌

歌種分類

傈僳族民歌包括木刮、擺時和優葉等歌種。
木刮
木刮傈僳族最重要、流傳最廣的民歌歌種之一,流傳於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聚居區。木刮在傈僳語中原泛指所有的歌和調,後來逐漸成為敘事古歌的專稱。其他屬木刮類的歌、調一般冠以內容,如阿尺木刮(山羊調)、其奔木刮(三弦調)等。木刮主要用於內容嚴肅、氣氛莊重的傳統敘事長詩,並多在民族節日、集會等時間和場合歌唱。曲調樸實、深沉,具有蒼涼、古老的風格。
傈僳族民歌傈僳族民歌
木刮一般由中老年男子分為兩方,盤腿圍坐火塘邊,各以男、女身份一問一答對唱。對唱時雙方都由一人領唱,眾人伴唱,領唱者唱一句,伴唱者和一句,吟唱中以酒助興,邊飲邊歌。木刮對唱還具有競賽的特點,若雙方領唱者均為對歌能手,對歌往往持續幾天幾夜。以木刮對唱的傈僳族傳統敘事古歌,廣泛涉及民族淵源、人類繁衍、生產生活、風情習俗、戀愛婚姻、宗教信仰和民族交往等內容,生動再現了傈僳族社會歷史的廣闊圖景,具有較高的認識和審美價值。如長篇敘事歌《逃婚調》就反映了傈僳族"指腹為婚"、"以牛為聘"的婚戀習俗,以逃婚爭取自由和愛情的社會風習,殺羊招魂、打狗頭髮誓、潑血酒賭咒的原始信仰,以及各民族之間相互往來、相互幫助的團結精神和傈僳族的社會生產力水平、生產狀況等。
隨著老一輩歌手的相繼去世,現今已較少有人能完整歌唱傈僳族木刮史歌、長篇敘事歌的內容。如不及時搶救、挖掘,抓緊培養年輕一代歌手,木刮將面臨後繼無人的局面。
“擺時”和“優葉”
“擺時”和“優葉”是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最具代表性的兩類傈僳族山歌。擺時廣泛流傳於瀘水縣蘭坪縣傈僳族地區,在平時及節日集會、慶祝豐收、男婚女嫁等喜慶的場合都有歌唱,歌詞內容廣泛,曲調熱情奔放,宜於表露內心激情,深受傈僳族人民喜愛。擺時多為集體性的男女對唱,也可由一人作自娛性獨唱。歌唱內容分為“朵我”、“轄我”兩類。“朵我”主要歌唱傳統敘事長詩,“轄我”則根據對歌對象即興編唱,多以愛情、時事為主要內容。擺時代表曲目有《竹弦歌》、《憶苦歌》、《孤兒淚》等。一年一度的瀘水縣登更"澡塘賽歌會"是擺時對唱的隆重盛會。優葉主要流傳於福貢縣傈僳族村寨,按歌唱內容及形式分為兩類:一類由中老年人圍坐火塘邊一面飲酒一面對唱,主要內容是追述舊時的悲傷、苦難,曲調低沉、速度徐緩、旋律平穩;另一類曲調輕鬆、活潑,是青年男女傳情表意的主要方式,可男女對唱,也可在同性間對唱。第一類優葉現已較少傳唱,第二類優葉至今仍廣為流傳。優葉常見曲目有《打獵歌》、《悄悄話》、《砍柴歌》等。
擺時和優葉是傈僳族口傳文學藝術的傑出代表,經過歷代歌手的創造,長期以來積累了極其豐富的歌唱內容,幾乎涉及社會生活和民俗活動的各個方面。擺時和優葉同時也創造了富於民族個性的多種藝術表現手法,如傈傈族詩歌的句式、韻律及修辭特點主要通過這類民歌體現出來。擺時和優葉又反映著傈僳族民歌的典型音樂特色,如傈僳族民歌的多聲唱法、顫音唱法及襯詞運用都能在擺時和優葉中得到充分體現。

藝術表演

2009年6月16日晚,精品民族音樂會《我的祖國,我的家》在雲南玉溪市聶耳演藝中心舉行。作為首屆中國聶耳音樂合唱周的活動之一,本場演出呈現了不同民族的經典民族音樂,其中來自古老的傈僳族的“擺時”民歌,讓觀眾領略到“天籟”的魅力。
“擺時”是傈僳族山歌,在平時及節日集會、慶祝豐收、男婚女嫁等喜慶的場合歌唱,歌詞內容廣泛,曲調熱情奔放。“擺時”多為集體性的男女對唱,也可由一人作自娛性獨唱。歌唱內容分為傳統敘事長詩,以及多以愛情、時事為主要內容的即興編唱。
16日晚晚亮相的“擺時”合唱團的60名演員來自雲南瀘水縣9個鄉鎮農村,他們大多居住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從未接受過音樂訓練,都是通過口口相傳,將傈僳族的“擺時、優葉、木刮”文化傳承下來。
合唱團當晚演唱了3首歌曲。在《擺時之鄉歡迎您》《歌唱幸福好光景》兩首歌曲的演唱中,用對歌、對唱、一領眾合等方式,唱出了奔放熱烈、富有激情的民歌。合唱團還對這種音樂形式進行了大膽創新,用“擺時”唱法演唱了外國歌曲《友誼地久天長》,儘管觀眾無法聽懂歌詞,但深情的演唱和“擺時”民歌的特點,讓觀眾領略到傳統音樂的魅力。

代表作品

代表性歌唱內容如《創世紀》、《生產調》、《牧羊歌》、《逃婚調》等

傳承意義

傈僳族崇尚唱歌對調,在傈僳族的多聲部無伴奏合唱中,傈僳民歌三大調“擺時”“優葉”“木刮”有“峽谷天籟”的美譽。2006年5月20日,傈僳族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怒江州文化局社文科科長管雲東介紹,近兩年來,怒江州重點開展了傈僳族民歌的整理保護工作。2008年省、州兩級共投入40餘萬元進行傈僳民歌的整理保護工作,出版了650頁的《傈僳族民歌集》,傈僳族民歌的保護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
據了解,自2007年組織開展“傈僳族民歌”的專項保護工作以來,怒江州成立了專門的項目組,在州、縣文化館設定專門崗位,安排專人從事傈僳族民歌的蒐集整理工作。工作人員先後採訪了全州傈僳族老藝人60餘人次,收集各類傈僳族民歌170餘首,收集錄音近1200分鐘、錄像資料1000多分鐘,拍攝了圖片1600多張。在調查的基礎上,形成傈僳族民歌手稿87份,傈僳族民歌成品87份,傈僳族民歌成品音視歌曲130單曲。
怒江州通過組織鄉級農民文藝匯演、扶持民間藝術團、補助民族文化傳承人等方式促進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截至2008年,全州共有農村文藝隊160多支,其中包括數十支傳承傳統民族文化的民間藝術團。2009年年初,怒江州還向州內22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發放了一次性補助3000元;在2009年的“文化遺產日”期間,怒江州還將向2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每人發放8000元的補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