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瓜送子

偷瓜送子,流行於湖南、貴州部分地區的一種求子習俗。“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它的隆重氣氛及意義僅次於春節,以至於五湖四海每箇中華民族的子孫和僑居海外以及流淌著中華民族血脈的後裔都很注重這個節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偷瓜送子
  • 流行區域:湖南、貴州部分地區
  • 類別:求子習俗
  • 時間:中秋節時期
貴州習俗,概述,簡介,做法,梅山趣俗,土家族習俗,

貴州習俗

概述

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之一的布依族,對“中秋節”又增添了另一個更具民俗內涵的節目意義———“送瓜崽”。在二十世紀中葉,布依族居住的地區由於大多數都地處偏遠山區。遠離城鎮,缺醫少藥,生育環境和居住條件都很差,生養的孩子成活率很低,很多這樣的家庭在“中秋節”到來之前,布依族村寨的寨老就組織寨鄰給這些難以成活的孩子的夫婦送“瓜崽”。第一步首先由寨老物色好“瓜崽”,所物色的“瓜崽”並非是真正很小的瓜崽,而是生長在田間地頭的一種特型瓜科,它必須是長型的,活似一隻小木桶,放下形態就更活像一個嬰兒睡在床上,布依族稱之為桶型瓜,但瓜的外型一定要熟黃,這才是最佳的“瓜崽”候選瓜種。
中秋節圖中秋節圖

簡介

偷瓜送子:貴州省不少地方,流行“偷瓜送子”習俗。要是誰家不生小孩,村里好心的小伙便在中秋這天趁著明亮的月光,來到地里,偷摘一個大冬瓜,刻畫出小孩的模樣,再把準備好的小孩衣服套上,用竹籃裝好後敲鑼打鼓抬到這戶人家,受瓜人在招待客人後,將瓜放在床上與妻伴睡一夜,第二天將冬瓜煮熟進食,要是以後懷了孕,受瓜人得好好感謝這群小伙。

做法

尋訪到哪家有這種瓜以後,還要舉行隆重的送瓜儀式,像辦喜事似地請酒宴。尋訪到瓜後不能隨便亂摘,要選熟黃,壯實,瓜紋線路很深的瓜,瓜的色澤要深金黃的,還推選人丁興旺,至少是三代同堂人家的瓜,送瓜時瓜主不能參與,這家知道後要裝著若無其事地選中哪家的瓜,寨鄰們都很樂意為此奉獻。
第二步是尋訪到“瓜崽”後,就要將這一好訊息告訴接受“瓜崽”的人家,說“中秋節”大夥給你家送“瓜崽”來,到那天你們不要走哪裡去,在家等我們———迎接“瓜崽”。
這戶人家接到寨老說大夥要給他們送“瓜崽”這一喜訊後,就要開始為迎接“瓜崽”忙碌開了,要為“瓜崽”製做背後的衣物,要磨豆腐備辦酒席,到時候要做夜宵款待送“瓜崽”的寨老以及知曉前來慶賀的寨鄰們。
第三步就是“中秋節”的晚上吃完晚飯,寨老就組織兩面幫人分工作,一幫人陪著一位德高望重兒孫滿堂男摘瓜手到地頭去把“瓜崽”偷來,一幫人準備鑼、鼓、嗩吶等樂器在進寨大朝門等著,等到地里偷瓜的人將“瓜崽”悄悄背進寨子的朝門裡的時候,由背“瓜崽”的人在前面學著孩子哭,一幫人有的學著哄孩子說:“別哭了,我們送你回家,就要到家了。”大家吹吹打打,熱熱鬧鬧地向接“瓜崽”的人家走去,進門到家後大家就說:“我們幫你家把迷路的‘瓜崽’送回來了。背瓜的人徑直朝房間走去,些時女主人已在床邊等著,幫背瓜人將“瓜崽”解下來給“瓜崽”穿上新做的衣物,用包單包在襁褓中,大家就嬉鬧一陣抱給“瓜崽”夫婦二人背,又有人在背後裝成小孩的哭聲,“瓜崽”的母親及在場的人們就拍著背扇誆哄背上的“瓜崽”“不要哭,媽媽背你等”,約半小時後,就說“瓜崽”睡著了,放他到床上睡覺,並給蓋上被子。“瓜崽”的母親隨即和知情前來幫忙的鄰居一起做夜宵宴款待送“瓜崽”回來的寨鄰和前來慶賀的人吃,大家一起盡興地喝酒划拳,送“瓜崽”儀式才算結束。待“瓜崽”在床上陪這對夫婦睡上三天三夜後,接受“瓜崽”的夫婦才將此瓜洗淨來煮吃。此後,這對夫婦生育的孩子就叫“瓜崽”。但奇怪的是,但凡接受“瓜崽”後生育的夫婦,生下的孩子都是男孩。

梅山趣俗

瓜,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是一種吉祥物。“瓜”字是個象形字,由於瓜的形狀難以辨認,古人造字時,就連帶把瓜蔓、瓜須也畫了出來,從秦篆瓜的書寫,仍然可以看出瓜的形狀:上面、兩邊是瓜蔓、瓜須,中間部分是果實,看上去真是人們所唱:“瓜兒連著藤,藤兒牽著瓜。”《詩經》中早就有“綿綿瓜瓞”的句子,古語“大者曰瓜,小者曰瓞”。大小瓜累累結在長長的藤蔓上,象徵子孫繁衍,相繼不絕,因此,後人常用作賀婚、賀人子孫不斷。很明顯,“偷瓜送子”亦為此寓意。當時(清代),中秋“偷瓜”是一種在民間頗為流行的新習俗,由於迎合民間擇吉納祥,子孫繁衍昌盛的民俗心理,因而流行甚廣。有為自己偷瓜求子的,如那些婚後長年不育或是求子心切的婦女,中秋夜潛入別人菜園偷摘瓜、芋,以兆生子。舊時,安化一帶“中秋……婦女祈嗣者,或至園圃探瓜為驗,謂之摸秋。”主人即使發覺也不會罵賊,傳說越罵,偷瓜者的身體越健康。所以,有的偷瓜者會故意弄出些聲響使主人知道,討些罵聲。光是偷瓜還不行,還得從自家偷出鐵鍋以及油鹽碗筷,將偷來的瓜果煮吃才靈驗。
詩經封面詩經封面
也有當事人夫婦不親為,而由他人代勞並相送的。有送冬瓜的,也有送南瓜的,還有兩者選送的。在雙峰、湘鄉、新化、武岡等地流行送冬瓜。如武岡“有些鄉村用冬瓜或蓮藕喬裝嬰兒,放鞭炮送至孕婦床上,以兆生子。”《雙峰縣誌》載:“舊時,有的趁月色到鄰居菜園裡偷個大冬瓜,用紅綢子包好貼上宮花、選個相貌端莊的小孩抱著,尊一位賢老帶隊,送到久婚未孕的婦人床上,用被子蓋好,祝福早生貴子,叫‘送瓜’”。有的地方流行送南瓜。如漣源、寧鄉等地把偷來的南瓜,“穿上衣服,裝扮成娃娃模樣送去。”送南瓜隱寓:“取南音同男,及瓜瓞綿綿意。”偷瓜送子習俗曾在梅山區域廣泛流行數百年,《漵浦縣誌》載:“此俗相傳迄今已230多年,仍盛行未衰。”
送瓜的方式及規模在各地又有不同。多數送瓜時採取“明送”的方式,由一兒童抱瓜送到女主人床上,陪送的人放著鞭炮,說些“早生貴子”等吉利話,主家會用酒飯糖果款待送瓜之人。也有“暗送”的,送瓜者先將瓜內注入清水,再包上嬰兒衣服,悄悄送至鄰近無子女夫婦床上,用被子蓋上,待該夫婦就寢時,抖動被窩,裡面的瓜隨之滾動,浸濕被褥,則被認為象徵小孩尿床,不僅不怒,反而歡喜。
送瓜的規模有大有小,小到幾個人,多到十多人數十人。如新化縣作家協會編輯的《新化民俗風情》中有一段“送小孩”的記載:(幾個人)偷一個冬瓜,穿上一件兒童衣,上面畫上眼、耳、鼻、嘴,用藕做手插好,下面開一個小洞,往裡頭灌滿水,用一截南瓜藤堵住,表示是男孩的生殖器,然後送到沒有生男孩的人家裡去,把“孩子”放到主人家的床上。待主人招待了瓜子、花生、糖果準備離開後,一個小孩便說,忘了一件東西在“孩子”身上,跑到床邊把“冬瓜小孩”下面堵眼的南瓜藤一扯,裡頭的水便流了出來打濕了被子,孩子們就會拍手大叫:“喔嗬嗬——射尿了!射尿了!”主人不但不會罵,還會歡喜得“哈哈”大笑。邵陽邵東、隆回等地亦大同小異,而且如果次年生子,必須席請送瓜之人,以為酬謝,並拜送瓜人為“親爹”、“親媽”。這種“送子法”與貴州開陽的“送瓜”習俗如出一轍:中秋夜,“好事者陰察他人園中長形南瓜而秘取之,鑽一孔,出瓜瓢少許,灌水瓜中,以竹筒塞瓜孔,筒之他端另以物塞之,使童子負之,伴以鑼鼓,送至艱嗣者榻上,覆之以被,去筒端之塞,水流出瀉榻上,而謂艱嗣者已有子,且小遺也。於是主人出酒食以享親友。”

土家族習俗

土家族在中秋節時,可以看到一群小伙姑娘圍在一起,商量著到哪裡去挑選一個又白又胖的大冬瓜,送到哪一家未育夫婦家去。商量好了以後便明確分工:哪些人負責偵查誰家瓜園的冬瓜大;哪些人去查看新婚夫婦或未育夫婦是否在家;哪些人去準備紅紙、剪刀、針線;什麼時候碰頭。各項任務完成後,各自匯報偵查情況,經過反覆比較後,選定一家最大的冬瓜作為獵物和一家最賢惠的未育夫婦為接納“瓜兒”的福主。並選派一個精明能幹、手腳麻利的小後生去“偷瓜”。去偷瓜的小後生,借著月色潛入事先偵察好的瓜園,迅速把預先選好的最大的冬瓜摘下,遞給二傳手,快速送到聚集地,由小媳婦們將瓜打扮成白胖胖的“瓜兒”。打扮完畢,就選一個能說會道,已生了孩子的小媳婦把瓜兒抱在懷裡,名曰“送子娘娘”。“送子娘娘”走在前面,小後生、大姑娘、小媳婦簇擁在後,一路吹吹打打,放著爆竹,向事先選好的“福主”走去。來到“福主”家時,“送子娘娘”首先講一番恭賀道喜的吉祥話,然後雙手將“瓜兒”塞進女主人懷裡。受到嬉戲的女主人不但不生氣,反而要把“瓜兒”放在床上,然後笑嘻嘻地端出瓜子、糖果、花生、月餅等招待客人。男主人則給大家打座、裝煙。抽了香菸,吃了花生、瓜子、糖果後,大家跳起儺舞,唱祝福、恭喜的山歌,把八月十五送“瓜兒”的喜劇推向高潮。
土家族閣樓土家族閣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